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夏游云南

夏游云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作者: 何惠子
  • 出版日期: 2017-12-01
  • 商品条码: 9787222167964
  • 版次: 1
  • 开本: 24开
  • 页数: 104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以“四季云南”为丛书主题定位,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和东南亚辐射中心”为丛书内容纲领,构架云南春、夏、秋、冬四季吃、住、行、游、购、娱的内容分布,创新式以四季(按中国传统节气划分)特色旅游呈现云南经典旅游资源,并且以云南全域旅游、养生旅游的理念全面推介云南。分册《秋游云南》写出云南的秋天,云南的秋,是弯弯的梯田层层洒金,是大街小巷银杏明艳的黄,仿似铃儿摇响,提醒你不会空着手,辜负这沉甸甸的秋。满满的收获,是数也数不清的高原物产,那根本叫不全名目的富足,直让人觉得花满楼、果满腹、鱼满仓、菜满桌……踩着踏实生活的节奏,听落叶脆响,嗅花香不断。
作者简介
胡正刚,男,1986年出生于云南楚雄市姚安县,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现供职于云南省档案局。在《诗刊》《边疆文学》《滇池》等刊物发表作品多篇。获云南省第二届“百花”文学奖。
目录
夏长村景幽,漫步云南村庄
古生村:乡愁,是水,是土地
腊者:多依河畔老村仍然
坝美:桃花源里走一遭
片角:乡村六月闲人少,晓来街市货蔬果
独龙往事
夏山适我愿,徜徉云南山间
“飞人”飞进大山包
紫溪山里闻乌鸣
菌子,云南山林的馈赠
夏花照眼明,行游云南芳华地
盘龙江岸即景:人事有代谢 蓝楹梦幻紫
香格里拉:杜鹃、星空和日常
普者黑:万亩荷花好行舟
江城:鸡鸣三国,凤凰花开
玫瑰花的香甜滋味
季夏绿尤浓,流连云南往日时光
按联索井临安城
碧色寨不仅是车站,更是历史荣光
听文物说话――随文物专家观个旧锡都博物馆有感
佳节风俗淳,夏天到云南过节
清香吉祥的端午节
热烈欢腾的火把节
后记
摘要
    夏长村景幽,漫步云南村庄
     古生村:乡愁,是水,是土地
     李德昌的院落成为全中国的“乡愁”,皆因2015年1月20日,总书记站在这个洱海边的小院里说:“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对乡愁体会很深的,无疑是古生村人。29岁的古生村人何雪兵在2015年夏日站在龙王庙前,看着洱海,看着一轮红色圆月从对面的山峦中挣脱而出,突然说:“你看,我每天都能看到它。”
     这个29岁的年轻人充满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愉悦以及感激。他深知,他眼下所拥有的,是洱海,也是他的祖辈,对他的馈赠。
     海边漫步
     傍晚,是古生村,也是洱海很热闹的时候。除了人类语言,还有风、水以及鸟的语言。
     太阳沉入苍山之前,余晖像一层薄薄的雾气,将村庄1220亩田地笼罩。从洱海抽出的水,从直径3寸的水管里喷出,洒在韭菜地里。握住水管的,大多是爬满沧桑的手――在过去许多年里,古生村就因为这片田地、这面湖水和一双双手,生机蓬勃。
     杨练喜欢在这个时间,背着手,叭着旱烟,走在环湖路。他的印染小褂兜里揣着一台收音机,7点钟,新闻联播会准时响起。
     在李德昌家的堂屋,杨练指着摆在供桌上的大照片,“看,我在这里。那天(20日)上午,我也在李德昌家的院子里迎接主席。”照片里的他,戴一顶黑色的老倌帽,围着蓝色围巾。
     杨练74岁,除了1966年至1967年、1969年至1970年两次离开村子去剑川、昆明,他几乎没有离开过洱海。他对这里无所不知。
     杨练从古生村第九社的巷子里走到环湖路上时,得经过海边的龙王庙。2015年1月20日,总书记就站在庙北的出水口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杨练听出了言外之意:“主席夸我们这边的水干净。”
     100米外的阳溪人海口,孩子们像泥鳅一样,在水中钻来钻去,钢青色的湖水一圈一圈荡漾开来,生动又朴素。
     30年以前的孩子也如这般,喜欢一头扎进水里,咽进一大口湖水。这并不会使母亲们大惊失色,大概是因为那时的洱海“比现在干净多了”,也因为他们对洱海有着全然的信任。
     嬉戏之地的50米外,长腿的鹬类在水中枯木上停留得并不久――它们喜爱的沙滩也已在30年前消失了。
     在小溪里,村民将裤腿挽得高高的,站在水中洗韭菜、小葱和青菜。洗过的菜被放进竹筐,白白的茎、绿绿的叶,还有拦“腰”扎着的黄色稻草绳,煞是好看。
     杨练念起家里的4分菜地。这几分菜地是家中的支柱产业,年收入60000元,比卖米多一倍。菜地由儿媳妇打理,不过傍晚时分,她都在洗碗厂。他的儿子远在佛山,为工厂开铲车,离家远了一点儿。 孙儿在昆明上大学,这一点,倒是很让杨练欣慰。杨练不太说“幸福感”这类的话,只是说:“这样我觉得很好了。”
     追远成家
     知足,是古生村人的生活智慧。
     “能在家里找8万的活,比在外面找10多万要好多了。”赵七向正值知天命的年纪,他的两个儿子都在鹤庆,每年收人有10多万元,他并不太满意,“一家人都分开了。”
     “上能尽孝,下能教子”,是赵七向自30年前结婚时就晓得的祖训,他私心想着,这大概就是“讲的乡愁”。
     赵七向忘记了自己结婚的时间,却记得,也在夏日,结婚前是下雨天。下午l点,他在唢呐声中,走出大门,试探着将黑皮鞋踏上了黄泥土路,同时将雨伞压低,以免打湿身上那套西服。穿上这身行头,是件“相当豪华”的事情。
     房子以西50米就是古老的凤鸣桥。这座相传很早修建于大理国时期的古桥,跨过阳溪,被称为“龙头”,“龙身”是横穿古生村的1.2公里长的老路。
     沿着“龙身”,他走到水晶宫,这座宫里供奉着北方天王(即托塔李天王),职水之神,也是古生村的“本主”。本主像下,有尊小像,那是小本主――杨黼,大理国人,古生“杨”姓的始祖,凤鸣桥的很早修建者。
     赵七向在本家老人的指引下,在神像前三叩九拜。磕头前,他有点害羞,这是人生里的大事,他一路都在担忧:“要是磕不好头怎么办?”
     水晶宫隔壁是福海寺,里头供奉着儒释道三家的孔子、释迦牟尼和太上老君。老人们说,福海寺原本是个被水围住的土丘,先人在土丘上建了座庙,就是现在的福海寺。
     福海寺几经他用,杨练上小学时,福海寺正殿两旁的房子被用作教室。“一个房子里就坐了3个年级的学生,一节课,老先生要教3个年级。”所以,杨练又叫福海寺“文昌阁”。
     拜过福海寺,赵七向跟着老人走到古生戏台,中途会遇到300岁的大青树。每到春天,这棵古树会长出像毛笔尖一样的嫩芽。赵七向年幼时,就在兜里放一小袋盐,“那芽酸涩酸涩的,蘸点盐巴吃就好。”
     古生村人认为它是本祖的伞盖,具有灵性,“树枝老了掉下来后,从来没有打到人”。但现在,这棵树没有往年那般郁郁葱葱,因为水分不足,大树枝被砍掉,工人们在扩大树坛,杨练说:“这样它才好出气。”
     古生戏台紧挨大青树。这座140余年的古戏台上,曾上演了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杨练对60年前那位在长坂坡单骑救主的赵子龙念念不忘,“就唱了那么一回,之后都是文艺队、歌舞团来表演”。
     赵七向没看过大戏,但老人喜欢指着戏台飞檐上的“忠”“孝”二字唠叨。结婚前,他看着这两个字,拜天拜地拜先祖。如此,才算做好了成家的准备。 现在年轻人结婚不兴拜戏台,“龙王庙修起来后,年轻人就去拜龙王了”。
     P1-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