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斯文在兹:吟诵之路(汉竹)

斯文在兹:吟诵之路(汉竹)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杨芬
  • 出版日期: 2018-10-01
  • 商品条码: 978755379777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2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吟诵,即吟咏诗书,诵读经典。通由对诗文内涵的理解,顺应文字音韵特点,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不足咏歌之,流淌出中国语言的鲜活律动,生发出文字背后的精神意象,由此吟诵者的身心全然与经典之文相涵濡,相交融。 在近些年的国学教育中,掀起了吟诵学习的热潮,然而如何系统深入地学习吟诵,如何理解实践吟诵的人文价值,是当前吟诵研究及传承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斯文在兹:吟诵之路》正是基于吟诵的这些现状,而系统梳理出吟诵学习的有效方法,并力图普及吟诵更广深的文化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以《尚书》所言“斯文在兹”为吟诵立意,重在阐明其更深广的文化根基。在理论结构上,全书分作上下两篇。上篇“吟诵之文”,从“文”的视角切入,深入剖析吟诵的内涵。下篇“吟诵之法”,注重从“法”的角度来探索吟诵之路,有助于打开诵读吟咏诗文的一些门径,找到内在的规律与方法,但其背后深层的根基仍不能脱离“吟诵之文”。上、下篇的构建,是互为补充融贯的,其内在的主旨始终要回到深广的“吟诵之路”。 让我们抑扬音节,顿挫节奏,契入诗文的阴阳开合之气,与生命之气相摩相荡。吟诵之路,正是一条生命与文化真实地交流、涵养、熏修的广阔道路。
作者简介
杨芬 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馆员 北京乐器学会古琴学术委员会理事 中华吟诵学会理事 2005年获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硕士学位,2016年继续攻读北大哲学系美学博士。多年来从事古琴及吟诵的实践与研究,是当代较为杰出的普通话吟诵名家,曾参与多部吟诵教材的编写。
目录
上篇: 吟诵之文 第一章 言立而文明 声发而文生 ——吟诵的界定 壹 历来有关吟诵的界定 一、“读法”界定模式 二、“读法”界定误区 (一)各家分歧众多 (二)读法视角樊笼 贰 吟诵界定新视角 一、返归吟诵“整体状态”的思考 二、以“文的生发”为本 三、“吟诵”界定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披文以入情 觇文见其心——吟诵中的觉知 壹 语的觉知 一、清晰真诚的语言表达 二、语言之“清” (一)身心清透 (二)气息清灵 (三)发音清澈 三、语言之“真” 贰 文的觉知 一、第一层面:识文断字 (一)声象乎意 (二)因声求义 (三)得音而能得义,得义而能读书 二、第二层面:文通字顺 (一)离经辨志 (二)唐文治“三十遍读文法” (三)圈点之学 三、第三层面:得其文气 (一)文气说 (二)抗吾气与古人之气相翕 第三章 情深而文明 气盛而化神——吟诵的状态 壹 识文达音 以音入文 一、微观层面:每个字音的传达 二、整体层面:由音节得其神气 贰 气韵生动 生生不已 一、声气之妙合于阴阳之道 二、气盛言宜 三、一气周流 第四章 文而化之 文气养成——吟诵的价值 壹 文而化之 一、读书由声气证入 二、国文诵之于口,传授于心 贰 文气养成 一、吟诵之于生命教育的价值 二、吟诵之于母语教育的价值 下篇: 吟诵之法 第一章 “吟诵之法”的提出与辨析 壹 “吟诵之法”从何而来 一、以汉语音韵学为背景 二、以传统曲论唱论为养分 三、以汉语诗文声律学来延展 贰 “吟诵之法”的地位及作用 一、以“骨法用笔”为鉴 二、“骨法用笔”的有效性 三、“骨法用笔”不离“气韵生动” 四、规则与自由的关系 第二章 口法之功 壹 口法的提出 贰 识真念准 正字正音 一、关于“声” (一)从“发音部位”探究“五音” (二)从“发音方法”探究“清浊” 二、关于“韵” (一)从“韵头”分析,引出“两呼”“四呼”及洪细之分 (二)从“韵尾”分析,引出“阴、阳、入”三分及归韵之法 三、关于“调” (一)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阴阳上去”四调 (二)古代汉语声调:“平上去入”四调 (三)辨识入声 (四)四声之象 (五)四声唱法 叁 依字行腔 字正腔圆 一、切法即唱法 (一)反切原理 (二)反切咬字归韵 二、关于头、腹、尾 (一)关于“字头” (二)关于“字腹” (三)关于“字尾” 三、字正腔圆 (一)鹤膝蜂腰 (二)字腔熨帖 (三)字音清而正 (四)声腔纯而圆 (五)声中无字,字中有声 第三章 吟而绎之 壹“吟而绎之”之理 贰 诗律平仄特点 一、平仄基本界定 二、平仄声律特点 三、平仄规律 (一)一句之中,平仄相间 (二)一联之中,平仄相对 (三)各联之间,平仄相粘 叁 吟诵音节之变 一、节奏律动 (一)微观节奏规律:平长仄短 (二)诗句音步节奏 (三)吟诵实例分析 二、音调抑扬 (一)平仄高低与声调调值相关 (二)影响平仄高低的更多因素 (三)吟诵实例分析 肆 阴阳开合 一、音节之变中的阴阳之理 二、吟诵实例分析 (一)一句之中的阴阳开合 (二)句与句之间的阴阳开合 (三)全诗衔接中的阴阳开合     第四章 声韵空间 壹 韵的妙用 一、韵的结构作用 (一)韵脚贯串系联 (二)韵脚呼应加强节奏 二、韵的声韵作用 (一)韵字长吟 (二)韵脚吐音圆润 三、韵的色彩作用 (一)平声韵与仄声韵的比较 (二)开口韵与闭口韵的比较 (三)不同韵部的色彩差异 贰 入声的顿挫空间 叁 虚字的神情声气 一、虚字说 (一)虚字的语法结构功能 (二)虚字的声气传达 (三)虚字的吟诵要点 二、吟诵实例分析 (一)“之”字例 (二)“兮”字例 (三)论语吟诵 (四)骈体文吟诵 (五)文赋吟诵
摘要
    历来有关吟诵的界定 针对“吟诵”这一概念,大家很容易将思考的角度集中在“吟”与“诵”二字的辨析上。“诵” 通常是较接近日常语言的“读念”,“吟”是较接近音乐性的“歌唱”。二者的基本差别主要在读法 上,进而体现在吟诵实践中,最终通过声音来呈现,其“读法”形式便成了关注的焦点。因而时 至今日,“吟诵”主要被概括为或诵读或吟咏,或二者兼具的“读书法”。 “读法”界定模式 二十世纪早期,赵元任和郭沫若先生较早谈到吟诵,他们主要从感受上来描述其“读法”的特点,特别突出了吟诗中接近于“歌唱”的特征: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郭沫若为《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撰序言道:“中国 旧时对于诗歌本来有朗吟的办法,那是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但那唱法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在专门的音乐家听来,大约是可以谱得出若干种相当共通的调子出来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赵元任在《新诗歌集》序中说:“所谓吟诗吟文,就是俗话所谓叹诗叹文章,就是拉起嗓子来把字句都唱出来,而不用说话时或读单字时的语调调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投身于吟诵实践的前辈中,如陈炳铮、陈少松先生等人,开始对“吟诵”概念进行规范的界定,但讨论的重点仍集中在“读法”上。 陈炳铮在《谈古典诗歌的吟诵》中写道:“广义的吟诵包括‘朗吟’(‘朗吟’即接近于唱,但似唱而非唱的‘半念半吟’)。‘朗吟’要注重 节奏和字的声调,但旋律性较差,而是‘朗诵’的一个变种吧。狭义 的吟诵则专指‘吟唱’。它不但应严格遵守声调的调值规律,还要切 实地注意节奏性与旋律性……一首比较好的吟诵曲,也是一首带‘吟 诵’独特风格的优秀声乐作品①。” 陈少松在《古诗词文吟诵》一书中谈道:“‘吟诵’作为一个词使用,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它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既指吟,又指诵”;“所谓‘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地读”;“所 谓‘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②。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吟诵研究,基本仍承袭“读法”界定思路。如秦德祥先生从“合成词的结构”上,对吟诵提出两种理解:一为联合式,两字地位相等;二为偏正式,后者为主,前者修饰、后者,则“吟诵”以“诵”为根本,“吟”辅助“诵”,以增强情感的表达③。另如朱立侠亦吸取陈少松、秦德祥等人的观点,在其《唐调吟诵研究》中总结为:“‘吟诵’处在‘念’和‘唱’之间,同时兼有语言性和音乐性④。”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