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悠悠长日

悠悠长日

  • 字数: 246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曾莹
  • 出版日期: 2019-01-01
  • 商品条码: 9787517831365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87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三部分,分别为林间、花影和清流。“林间”以作者父亲作品为插图,收录了与父亲有关的文字,以及去各地的游记。“花影”以母亲作品为插图,收录了生活中的琐事和由此带来的感悟。“清流”以儿子的作品为插图,主要收录了一些童年趣事,以及多年来作者写给他的信。父母以及儿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我,从何处来,会到哪里去。这是生命的延续,更是灵魂的承接。
作者简介
曾莹,女,1969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现任浙江省博物馆平面设计。承担《千峰翠色》《钱江流韵》《瓷之源》《天覆地载》《异彩纷呈》《情语――丰子恺(护生画集)真迹展图录》《好地方在山那边》《海上瓷路》及《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等图录书籍的美术编辑工作。主编《曾宓小品》《中国写意画构成法则》《林间》《书为道――曾宓书法作品集》和《残山梦很真――馆藏近代山水作品赏析》等画册书籍。发表《从费丹旭绘画看许氏家族之女性文学》《文字之美》《平面的舞台――浅谈平面设计在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应用》等多篇论文。出版《譬如朝露》散文集、浙江省博物馆学人丛书《痕迹――印刷工艺与装帧设计在博物馆的应用》等书籍。
目录
林间
我几乎要将你忘却了
新加坡散记
梦蝶
我和他的故事
我的父亲
荷塘清趣
徽杭古道
烟雨西湖
看世界之东北行
茶馆
看世界之美国行
共营巢
看世界之加拿大
未了意
看世界之澳洲行
只如初见
看世界之英伦行
三月里
北台峰顶
恋歌
说茶
晓风
书为道
人间四月天
疼爱
花影
母亲生日
一树一世界
红底白花新棉袄
安徒生的老故事
母亲的心
黄山
豌豆公主
一甲子
天籁
妈妈病了

鸡趣
花祭
瑜伽
春半
生命
生日
牙疼
慢慢变老
天长地久
你要结婚了
杨梅酒
天上所有的星
山雨
执手初心
真爱如水
最后的凝眸
爱太短遗忘太长
散步随感
西湖晚情
杭州
苏堤秋早
痕迹
红大衣
没有人烟的地方
回到从前
食为天
仔细你的皮

雪人
清流
滑滑梯
年少的我
巧克力
优选的时光
永恒
大布熊的故事
梧桐叶的故事
蝈蝈不唱歌
如何说再见
琴话
放手
你快乐吗
我们家的我
飞吧
加油
退队礼物
致小男子汉
万里云霄待鹏程
纯爷们
花开六月
晚安
新年快乐
学会放松
桂花不大香自满城
笔胆琴心快意人生
摘要
    自一九五八年起,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一九六二年,父亲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分配到杭州王星记扇厂从事书画扇面的设计工作。尽管扇面内容丰富多彩,但装饰工艺性强,一个画家长期以此为职业,很可能手法娴熟地成了书画艺人,而在日复一日的消磨中失落了艺术才华。但是父亲自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八四年,二十多年的企业生涯,不仅没有成为一个画匠,反而因扇面设计中受扇子穹形的,在章法上得到极限的锻炼,把平远透视原理运用得出神入化。在他的作品中,常可以看到,幽远的山水一望无垠,近处浓墨重彩的树枝或古塔却有一种强烈的向上冲势,使得画面因此层次丰富而且立即生动起来。
     父亲利用在扇厂大量的空余时间看书练字,并与志趣相投的同行切磋商讨绘事。这样平静而充实的日子,是父亲很真心渴望的。多年后回忆往事,他曾说,自己的主要学问,都是在设计室时自学得来的。
     “”的开始,摧毁多少人的平静生活。父亲不幸以一句批评“”的话也被卷入风波,打成了“现行反革命”,饱受虐待,耳根常被撕扯出血,听力正常的左耳就是在一个大大的耳光之后,成为终身重听了。如果说这些还仅仅是肉体上的痛苦,那么对于人格尊严的侮辱,就更是无边无际了。不但动不动就要被拉出去游街,而我的母亲,当时身怀六甲,也只能在胸口挂一块牌子,和他一同赤脚游行在冬日的风雪中。我年轻的母亲,怀着孩子,带着一份对爱情的执着,坚守着苦难中的父亲。一个早春,母亲去看望父亲,带回一条脏得发黑的被子,于午后用井水洗干净了。而我,就是在那个午夜,提早来到了人间。父亲却是一个多月之后,才得知这个消息。一个男儿,不能保护自己,还无法照顾妻女,这是何等的伤痛与愤怒!原本不多话的父亲,就更沉默了。当时被迫从设计室出来,待在工厂接受监督劳动,做起了木工。这一做,就是好多年。他头戴防护帽,在昏暗嘈杂的车间冲木头的形象,在我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根,以为父亲就是一个地道的木工呢!
     ,父亲骑着三轮车路过直大方伯巷运送木头,一辆运货车从后面重重地撞了上来,他被撞得从座位上直飞出去,越过街道,前额撞破路边人家的木门才掉下来。而父亲醒来后的句话,却是安慰那个吓得说不出话的司机。后来,当一辆三轮摩托呼啸着送重伤的父亲到医院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默默流泪,只有年幼的我为坐上车子而开心。奇迹般的,父亲只是皮外伤,没有脑震荡,也没有骨折。一定是上天也动了恻隐之心,冥冥中护佑着,同时,又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预兆。
     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让父亲满头华发早谢,更损失了大部分听力。生活的磨难,使父亲基本上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人家在说什么,他都听不到也不想听,一有空暇,就在家中埋头画画。他的每一滴墨,都承载了太多的愤怒和忧伤,每一笔,都是一声无言的呐喊。当时家里画稿成堆,他对自己要求又严,稍不满意就重画。以至于多年以来,家里如厕用纸,也是干净点的画稿。当时画得很多的,是“虚心受益,清节凌秋”的竹,上面题词常是“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志亦无心”。那是一种对污浊世风无声的抗议,也是自己清高孤傲的内心独白。而落款,却总是“何以”。何以,那是怎样的一种伤痛和迷茫!
     除了竹,父亲也将很多精力投入自己的专业山水之中。自一九六八年三十五岁时被牵涉到“”中,直到一九七九年四十六岁时中年平反,人生很有精力、很美好的日子,却是在被侮辱、被压迫的苦难中度过,这段无法忘却的年月,是别人不能体会的辛酸和不屈。因而父亲的山水画,充满了一种苍凉、悲悯和清高,还有处处弥漫的张力。作品中一再出现的夜游、怀旧、依杖独处等主题,正是父亲坎坷经历的再现。
     而他的作品多年后在德国展出时,西方人眼里的父亲是这样的:“.座大山,云雾几乎把山上的溪流接近掩盖掉,单独的一个游人正越过布满嶙石的河床,踏在狭隘的过道上,是一幅寂静到了极点的图像。曾宓的画是其精神状态的写照,把他的画称作无声的诗篇应该是很正确的了。”(2003年10月于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举行的“曾宓:山水静我心”展览前言)
     一九七九年的一月二日,一个静默的冬日,然而对父亲,对我们全家而言,却是生命的另一个转折点,一个绝不平凡的日子。就在那,蒙在身上长达十一年之久的不白之冤终于平反了。他又可以堂堂正正地拿起笔,放手一画了。没有兴奋的语言,没有呼朋唤友,沉默寡言的他只是自己动手,刻了一方印文为“一月二日”的印章,以铭记自己的新生。
     P23-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