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与茶说

与茶说

  • 字数: 14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 作者: 半枝半影
  • 出版日期: 2019-04-01
  • 商品条码: 978754078482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关于中国茶的轻读物,通过爱茶人的视角和眼界,用生活化的方式,看待茶、感受茶、懂得茶、享受茶。文笔生动有趣,优美清新,如一杯冲泡得刚刚好的芬芳清幽的茶,清趣怡人。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中建立起对中国茶系统而清晰的认识,感受中国茶文化下的生活情趣与品位。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茶的小书,作者以一个爱茶人的视角和眼界,用生活化的方式,看待茶、感受茶、懂得茶、享受茶。从往昔浩瀚的历史开始,从旧时光中的风雅、美好和博大精深开始,让茶从岁月深处回到现实生活,从诗意与文化回到平常时光。
作者简介
半枝半影 低调的网络作者,安静写作,安静译诗、安静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品与作者,一直坚守着老式的“书斋”风格,安守文字世界的平和寂寞,只为性灵所至而书写。 曾以“青铮”的笔名出版《风言风语——青春者的诗经笔记》。
目录
前言:有你的日子 章:你的名字 一、减却“荼”字读作“茶” 二、“涤烦子”和“不夜侯” 三、有个朋友叫“叶嘉” 四、“森伯”“隽永”和茶汤 五、“水豹囊”“冷面草”,都是“水厄” 六、何妨与酪作“苍头” 第二章:你的样子 一、分茶别类:重“色”还是重“形”? 二、植物进化的“小小史诗” 三、最是人间烟火气 四、来自时光深处的清芬 五、“蒸”与“炒”的选择题 六、世上好看的茶 七、云雾散尽之后 第三章:那些爱你的人和他们的故事 一、一场玩笑,千古茶名 二、封神的孤儿 三、茶史幸有此人 四、英雄末路有茶香 五、小茶室里的三个人 第四章:写给你的小情诗 一、便觉身轻欲上天 二、茶香入梦来 三、从来佳茗似佳人 四、茶烟满袈裟 五、记此擎瓯处,藤花落槛轻 第五章:谁与你相遇,和你在一起 一、千古茶酒论 二、茶与水的交响诗 三、得花精处却因茶 四、茶具流变小考 第六章:如何说爱你 一、绿茶篇:是谁飨我以好看的春色 二、红茶篇:我可否将你比作一个夏日 三、茶具篇:浪费生命于美好 四、白茶篇:温一壶清冽的月光 五、青茶&普洱:时光与火焰的谜图 六、藏茶篇:给茶以岁月 七、冷泡茶及其他:璀璨茶香 结语:多么幸运遇见你
摘要
    这一章,我们来讲一讲茶的“名字”,包括大名、小字、雅号和别称,等等,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典故。
     因为我们中国人,讲一样东西的时候总要先从“正名”开始,所谓“名至实归”,先把“名”搞清楚了,“实”就会跟着缓缓归矣。当然也有“事急从权”的时候,但是关于茶,如此悠闲享受之物,我们不急。
     减却“荼”字读作“茶”
     古早的时候,“茶”并不叫作茶。
     这个“古早”到底有多早呢?
     有一种说法是尝百草的神农氏很先发现了茶的妙处,成为世上个喝茶的人。(――这个说法其实等于啥都没说,开天辟地后几位大神各有分工,除了粮食之外,凡是和植物相关的发明创造一律都归到了神农氏的名下,茶也就随了大流。)
     还有一种说法是从商代开始,蜀地就开始种茶了,所以很早作为茶的名字备选方案的那几个字,在历代文献中都标明是“古蜀方言”。(――于是我对四川又多了一份敬意,这片土地不仅贡献了川菜,还贡献了茶,实在是我们吃货王国的一块宝地。)
     那几个字是:“荼”、“?”、“茗”、“?”和“?”。
     还没有“茶”。
     老实说,我看不出和这几个字相比,后来胜出的“茶”字有什么特别的竞争力。搞不好只是人们图方便,把“荼”字少写了一笔也说不定。
     这个想法并不是我异想天开,清代大学问家顾炎武在《唐韵正》里写道:“荼?之荼与苦菜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只读作徒……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减一划为‘茶’字。”
     顾大学者言之凿凿,一开始并没有“茶”这个字,只有“荼”字。
     然后,在只有“荼”的年代,它也不一定是指“茶”这种植物,而是一切带苦味的植物的总称,所以既可以指“荼?”,也可以指“苦菜”。诗经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句子,将“荼”与“荠”对照,可见指的就是一种菜。
     很后,要到南朝梁以后,“荼”才有了今天的读音,当时人们随随便便不负责任地少写了一笔,就成了“茶”。
     到这里我忍不住要说一句了,也未必就是随心所欲地“妄减一笔”。很有可能是当时“茶”已经风行,不好再把它继续和苦菜混为一谈,很有必要好好给它一个专属的名字,于是大家有志一同地把“荼”字减去一笔,“茶”这个名字就正式出现了。
     但是为什么其他几个和“荼”同时出现的字未能获此殊荣,这就已经不可考了。
     也许是写起来麻烦,也许是读起来古怪,也许就是单纯的运气不好。至少到茶神陆羽的时代――也就是唐代中期,他那本《茶经》的开篇,还一视同仁地表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名一曰茶,二曰?,三曰?,四曰茗,五曰?。
     即使如此,陆羽这本“目前”的专着,还是以茶为名,而其他几个字,不得不退而成为“茶”的古老别称。
     其中“茗”字的运气很好,至今人们仍然认得它,知道它与茶有关系,甚至还比较频繁地使用它,仿佛它是茶的一个更加文雅别名。
     但事实上,西晋大学者郭璞为中国很早的辞典《尔雅》作注,说“早采者谓之?,晚采者谓之茗”;而来历不明的《魏王花木志》一书中,则说“其叶老者谓之?,嫩者谓之茗”。和文雅不文雅还真没什么关系。
     “涤烦子”和“不夜侯”
     茶确实有很多更文雅的名字。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表现出让人惊叹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文字美感,在与茶相伴的漫长岁月中,给它取了许多美妙而有趣的外号。
     有些是从茶的特性而来的,比如唐代诗人施肩吾,曾经把茶叫作“涤烦子”,他写过这么一句诗:茶是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施肩吾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文人”。他年幼家贫,一边劳作一边读书,很后考中状元,据说还是杭州历目前的位状元。而唐代余杭地区,已经是出产众多好茶的“茶乡”。可以想象,出生在那里的诗人,必定是一个爱茶的人。
     中举后施肩吾的生活轨迹出人意料,他先是表示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不是当官,而是成为一个有修为有道行的隐士,于是回到家乡,潇潇洒洒地修行了很多年,想必也喝了很多茶。
     但到他晚年时,私盐贩子裘甫在江浙一带起义割据,诗人不得不离开修仙悟道的“桃花源”,带着族人辗转逃难。他们一直逃到台湾地区澎湖列岛,在那里定居下来,开荒种地、耕织生息,一直繁衍到今天。
     遗憾的是,到了澎湖列岛的第二年,诗人就去世了。而在历目前,关于他的记载从此就不止是诗人、隐士、学者,杭州的个状元,还成为“开发澎湖列岛人”――这是怎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啊。
     台湾地区是一个适合茶叶生长的地方,台湾地区茶也很有名。但当年施肩吾和他的族人到达的时候,那里还是一片等待开发的原始土地,找不到任何当时关于“台湾地区茶”的记载。
     人们普遍认为,今天的台湾地区茶,是明清时期由福建一带传入的,在此之前,台湾地区只有一些未经驯化的野生茶树。
     但我总忍不住要想,远在唐代末年,年迈的诗人举家南下的时候,他们没有带上一两株茶树吗?没有试着在很终的定居地种过茶吗?他们种植成功了没有?在诗人很后的岁月里,他还有没有茶来“涤烦”解忧呢?他是不是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回想起家乡的茶山和茶园呢?那又该是怎样苦乐参半的回忆呢?
     茶与诗人的缘分,从古至今,总有那么点缠绵悱恻的味道。事实上,茶的别名,有一多半是诗人们给取的。
     比如风流倜傥的“小杜”杜牧,把茶叫作“瑞草魁”,他在《题茶山》一诗中写道:“山是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夸它是所有草木中很美好的No.1。
     这是小杜一贯的表达方式,喜欢上一个姑娘,就说人家“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半生流连江南温柔乡中,不知他曾把多少美人目为“花魁”,但我们知道,他心目中的“草魁”是茶。
     严格来说,茶是木本植物,有乔木、半乔木、灌木三种类型,反正无论如何不是“草”,但是诗人嘛,我们应当原谅他在植物学上小小的无知,感谢他给了茶“瑞草魁”这个略显夸张的名字。 P11-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