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西夏陵:王朝的见证

西夏陵:王朝的见证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 作者: 唐荣尧
  • 出版日期: 2019-01-01
  • 商品条码: 978752040797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西夏陵是中国现存规模大、地面遗迹保存完整的西夏文化遗存和帝王陵园之一。西夏陵将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式,有东方金字塔之称,是我们研究和了解西夏文化必不可少的一块历史文化遗迹。本书以西夏陵为着力点,探寻陵墓地下的秘密和地上的史实,通过陵墓的前世今生讲述西夏王朝的辉煌历史,以及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故事,是了解西夏陵和西夏历史的一部著作。
作者简介
唐荣尧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个有学者气息的作家,一个虔诚的修行者。 出版个人诗集《腾格里之南的幻象》,西夏学专著《王朝湮灭——为西夏帝国叫魂》《王族的背影》《西夏帝国传奇》《消失的帝国:西夏》《西夏史》《西夏王朝》《神秘的西夏》,人文专著《贺兰山——一部立着的史诗》《中国新天府》《文字背后的美丽》《宁夏之书》《青海之书》《大河远上》《月光下的微笑》等。曾担任央视大型纪录片《中国回族》《神秘的西夏》《揭秘西夏陵》,以及大型城市人文专题片《这里是银川》的总撰稿、编剧。
目录
序 部分 党项人走近贺兰山 一 黄土高原上的陌生骑影 二 一路向西:灵州 三 一曲英雄殇歌 四 灵州城,看不见的硝烟 五 马过黄河,一座绿洲城市的亮相 第二部分 山看见一项工程 一 在河之侧的储备 二 始造者的智慧 三 建筑智慧的接力 四 山看见一项伟大的工程 第三部分 时间的拐点,山下的差异或突兀 一 王朝的阶梯 二 塔,信仰与陵墓的旁证 三 悄然改写的塔制 四 黄昏时期的王国 第四部分 终结者带来的血与痛 一 蒙古骑影,王朝的摧毁者 二 凌厉一击,大厦的倒塌 三 丧钟与悼词:西夏之死 四 一百五十多年间的两次空城 五 王爷的淡描与志书的冷漠 第五部分 考古者开启的曙光 一 外地考古者的忽略 二 考古者的到来 三 持续的考古 四 飞出来的迦陵频伽 五 地下的辉煌 六 损毁者谁? 第六部分 通往申遗之路的足迹 一 一场乐舞的命运 二 以诗歌及文学的名义完成的聚会 三 走出去的遗产 附录 西夏陵大事记 后记 像一只青蛙跳跃于史学和文学之间
摘要
    一 黄土高原上的陌生骑影
     以考古学者抑或诗人的身份
     我给你写去一封有关春天的信
     让一捆月光问候你的乳名
     然后,摊开满纸花香
     翻唱你飞舞的心事
     让一群妙音鸟破土而出,洒落一地香水
     用瞬间的绮丽,注解一段辉煌
     这献给你的敬念,无须质疑
     宣纸上挤满奔跑的情
     一个个驿站用时光裹身,盛开遥念
     很终的一程,凋零于你的谢幕
     谁会捧起,细读为一道巍峨
     你婴儿般洁净的面庞
     在洁白的稿笺上落下诗句
     骨头间的盐,走失在驼铃里
     我在书桌旁,等待一封回信
     就像腾格里深处的沙丘
     永远等不来一场雨
     那是一年中长安城很热的时候,渐渐浓起来的夜色,犹如越来越厚的墨汁,涂抹在这个世界之都的上空。长安城内的立政殿里,白天的酷热带来的焦躁与夜色渐浓带来的压抑,就像两条混浊的河流汇集在一起,然后以更大的流势往前推行。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心境,犹如一叶孤舟,被这股看不见的水推动着、波荡着。他已处于至圣,心情却处于人生的大力度优惠谷。
     这是一个没有月光的夏夜。在宫灯的照耀下,一个长长的床影软软地印在地面上。而床上躺着的人,正在做生命很后的告别!
     床旁,站立着一个高大的身躯,他不时弯下腰,向床边探去。床上,是大唐皇帝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她的生命之灯,即将燃尽于36岁的节点上,而这个节点,就是这个下弦月的夜晚。
     李世民焦躁地走来走去,白天处理繁忙的朝政,晚上照看皇后,这种状况已经持续好多天了。他希望皇后的病尽快好起来,然而,皇后的病情却日益严重,整个后宫里充满了忧伤的气息。看着陪伴自己20多年的皇后即将离世,李世民的内心被不时滋生的悲伤击打着。这位伟大的帝王能建立当时很大的帝国,击败周边部族、政权的入侵,却无力挽回心爱女人的生命。
     他再次将眼光投向太医,看到的却是太医无望地摇头。他从太医的眼中已经看不到皇后的任何希望了。
     守夜的大臣和太医、宫女们似乎也听到了死神悄然而来的脚步声。李世民靠近皇后,看到皇后的脸上突然出现一丝红润。他只能无助地握住她的手,问:“你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吗?”
     随即,李世民将耳朵凑到皇后的嘴边。如丝轻吐的声音,传入他的耳朵:“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
     李世民听清楚了,皇后希望死后的陵寝能够依山而建,不必堆高大的坟茔,甚至不用棺木,如果能薄葬,便是不忘她。
     这段话,因其具有的历史分量,自如地走进了《旧唐书》等史籍,为我在时隔1000多年后摹写上述情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我相信,李世民听完皇后的这个遗嘱,心里一定是震惊的。一个即将走向很好的帝国,一个缔造辉煌的帝王,怎么能允许帝国的皇后轻葬呢?
     如果地下有知,长孙皇后一定是纠结的:她辞世后,李世民并没有采纳她的意见,而是采取了厚葬。这种厚葬体现了一个丈夫、一个君王对自己心爱之人优选端的爱。
     那个寻找陵地的堪舆师在历目前没有留下名字,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直接奉李世民的命令,带着随从、团队出了长安城,往西北方向飞奔而去。他们的目标是横亘于关中平原北部的九?山。那是一道东西走向、与位于关中平原南部的秦岭遥相对峙的山脉。
     堪舆师的任务是为皇后寻找陵地,在当时,这是一项国家任务。
     贞观十年六月的(公元636年7月28日),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想将皇后安葬于九?山。他想让堪舆师为自己当初在九?山的想法赋予风水学上的肯定。
     2017年1月9日的九?山,苍黄而凄冷。山下的袁家村被打造成一个具有关中特色的旅游小村。冬日的星期一,小村的游客少得可怜。我选择从这里上山,巨大的牌坊挡住了路,我想它是一个注解,一个关于长孙皇后的注解。只有到这里,对长孙皇后的了解才可能趋于完整。从今天的西安乘车前往九?山,有两个小时的车程。我想,那天奉命上山的堪舆师,一行人骑着快马,很快也要大半天才能抵达九?山。他们到山脚下后必然是弃马步行,揣着罗盘,穿梭于一座座山峰和一条条沟壑间。国家工程让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
     完成了初步的勘察后,堪舆师很快返回长安城,向李世民直接汇报:九?山是以山为陵的理想之地。一向疼爱妻子的李世民大脑里飞速划过一个个名字和脸庞,很后停顿在当时有名的建筑规划师、画家阎立德身上。
     阎立德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一名画家。然而那一年的8月中旬,他还兼有另一个特殊身份――长孙皇后陵墓的规划师。他带领人马进入九?山,来到堪舆师勘察的地方,按照皇后“以山为陵”的遗嘱,紧张地开始了陵墓的设计!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