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

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

  • 字数: 32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陈立胜
  • 出版日期: 2019-02-01
  • 商品条码: 978710806377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2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阳明学是中国哲学史和宋明理学专题研究中的大宗显学,每年都有数部研究专著问世。三联曾出版过陈来先生的《有无之境》这部当代阳明学的奠基之作,还有张卫红有关阳明后学(如罗念庵)的研究,以及沟口雄三有关日本阳明学的研究,秦家懿的《王阳明》和杜维明的《青年王阳明》更是三联书店的常销书。陈立胜先生的《入圣之机》是近年阳明学研究的力作。陈先生由现象学返归宋明理学和儒家修身学,从比较宗教和比较哲学的视野对阳明学有别具一格的深入理解和阐释,曾出版过广受好评的《“身体”与“诠释”:宋明理学论集》与《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从身—体的立场看》,前者处理阳明的“亲民论”和“四句教”问题,后者则处理阳明的“万物一体”论。
内容简介
阳明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并呈现出跌宕起伏之态势。近代以降,阳明学中的心性话语成为民族国家建构、革命运动开展、政党政治运行的一个重要精神资源,阳明学的命运也由此更是潮落潮涨,极尽功罪褒贬之曲折。本书旨在跳出惟“成功”是瞻的现代价值视域,以“龙场悟道”“知行合一”“心外无物”“致良知”等阳明学有名论题为焦点,追本溯源,疑义与析,从修身工夫的向度体会阳明学的义理内涵,领略致良知教的本地风光,管窥阳明学精神的本来面目,重返“为己之学”这一传统儒学的生命世界。
作者简介
陈立胜,山东莱阳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北京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儒家修身学、宋明理学、宗教现象学。著有:《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从身—体的立场看》《身体与诠释:宋明理学论集》《从宗教现象学到儒学宗教性》等。
目录
目录鸣谢第1章 阳明学登场的几个历史时刻(代序)一 明清之际二 清末民初三 共和国前后四 中国梦时刻五 阳明学与“现代性”六 “良知只有一个”七 附录:通向阳明精神世界的路标第2章 语录体与理学家一 语录体与宋代印刷业 二 语录体与理学结社活动三 理学家为何青睐语录体四 语录体的三大问题五 语录体流行之弊六 结论第3章 龙场悟道论一 悟道的地点二 悟道的时间三 悟道的内容四 悟道的性质五 悟道与修道第4章 知行合一论一 引论二 “异质的时间差”与“同质的时间差”三 无时间差的“合一”四 结论第5章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一个入圣之机命题一 通行解读:克念工夫命题二 另类解读:入圣之机命题三 “一念之间”:一个生存论的时刻四 结论:人之有限与无限第6章 “心外无事”:作为生活态度的格物论一 “心外无事”命题之提出二 “事”即“心事”三 知—意—物(事)四 “事外无心”五 “事”即“人情事变”六 “为何事”与“如何事”之辨七 “泛道德主义”辩难八 作为生活态度的格物学第7章 心外无物论:“岩中花树”章新解一 引论二“物”与“事”三 “花树”与“看花”之辨四 “看花”之“看”五 “心外无物”之“心”六 结论:“新解”之为“新”第8章 良知论(Ⅰ):作为“知情意”三位一体的良知 一 引论二 良知之为“知”三 良知之为“好恶”四 良知之为“真诚恻怛”五 小结第9章 良知论(Ⅱ):作为“虚寂之体”的良知一 良知之为“虚无”二 良知之为“无知”三 良知之为“未发之中”四 小结第10章 良知论(Ⅲ):作为“造化的精灵”的良知 一 “造化的精灵”二 “至灵至明而为心”三 “发窍之最灵处”四 结论第11章 “致良知”工夫论一 致良知是“第一义工夫”二 “信”之、“觉”之、“悟”之三 “依”之、“循”之、“顺”之四 良知见在,当下具足第12章 如何守护良知一 所谓心学一系工夫之“流弊”二 省察之心三 以经印心四 从师亲友五 “自力”与“他力”之辩证六 余论:朱陆异同第13章 王阳明工夫论的路径与特色一 与朱子比照:头脑工夫之辨二 与象山比照:象山“只还粗些”三 新圣人图像之两面四 阳明工夫论的现代意义第14章 王阳明三教之判中的五个向度一 引论二 道一而已三 “吾之用”乃第一义四 现世的生命关怀五 中国意识六 终极认同七 结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