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媒体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研究

新媒体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研究

  • 字数: 177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李勃著
  • 出版日期: 2018-08-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30411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166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8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当代很蓬勃发展的信息传播平台新媒体为视域切入角度,借鉴美国学者拉斯维尔的传播学理论,系统地分析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五维度要素,即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构筑对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结构的概览和清晰认识,进而剖析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机遇与挑战、问题及原因,以期谋求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新媒体路径策略。明确在靠前话语权争夺的激烈现状和意识形态角逐的状态下,不能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树立阵地意识和竞争意识,既要合理吸收西方意识形态的长处,又要坚持原则,以我为主,以姿态推动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
作者简介
李勃,男,山东济南人,1970年生。法学博士,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青年问题研究。已发表重量学术期刊论文25篇,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及青年研究领域产生广泛影响。2014年被评选为学校教学名师,2015年被评选为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选个人,2016年被评选为山东省首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工作室—李勃工作室主持人。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学术创新与研究不足
章 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概述
节 新媒体概述
一 新媒体的内涵与外延
二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
三 新媒体传播的当代特征
第二节 媒体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历史
一 传统媒体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历史
二 新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历史
第三节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
一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基本内涵
二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新媒体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重要意义
一 有助于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 有助于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
三 有助于创新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载体
四 有助于进一步具体化、通俗化、实践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二章 新媒体背景下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五维要素
节 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主体
一 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
二 大众媒体信息发布者
三 高校教育工作者
四 个体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第二节 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客体
一 组织传播对象
二 大众传媒受众
三 人际传播对象
第三节 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容
一 技术内容转换
二 传播内容变革
第四节 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渠道
一 工具层面的传播渠道
二 组织层面的传播渠道
第五节 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效果
一 认知层面
二 情感态度层面
三行动层面
第三章 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节 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机遇
一 有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前沿阵地
二 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方式手段
三 有利于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现代载体
四 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多向互动
五 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深入发展
第二节 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挑战
一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主体的选择造成了困惑
二 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客体的信仰认同
三 对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地位造成了冲击
四 降低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度
五 拉大了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传播影响力的差距
第四章 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节 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 传播主体运用新媒体的自觉性及能力不够
二 传播客体的选择及自律状况不佳
三 传播内容上信息的编码质量不高
四 传播渠道的自身环境令人担忧
五 传播效果上虚拟空间与生活世界的脱离及监管失位
第二节 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传播主体的适应发展缺陷
二 传播客体受多种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 传播内容的多元竞争局面
四 传播渠道的竞争升级
五 传播效果的现实脱离感与监管困境
第五章 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策略
节 加强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主体建设
一 树立新的传播理念
二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
三 加强对新媒体传播特点及技术的把握
四 探索利用新媒体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艺术
五 建设高素质新媒体传播队伍
第二节 完善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客体建设
一 时效性和亲和力增强的客体接受体验
二 观点讨论和思想碰撞的客体交流空间
三 培育受众的科学精神
第三节 深化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内容建设
一 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理性张力
二 推进大众话语体系的构建
三 创新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容
第四节 推进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渠道建设
一 构建专业的、覆盖广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阵地
二 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宣传阵地的感染力
三 坚持重视大众传播与强化组织传播相结合
四 探索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并存融合的传播规律
第五节 增强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效果建设
一 提升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现实有效性
二 构建完善我国新媒体监管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