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关村兵法

中关村兵法

  • 字数: 29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地区企业联合会
  • 出版日期: 2019-03-01
  • 商品条码: 9787302522676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7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探寻14位中关村知名企业家的创业故事,完成对中关村知名企业家背后的创业历程和财富创造故事的发现和记录。 本书从企业成长和人生发展的高度,全面记录企业家的创业背景、经营轨迹、经营业绩、经营思想、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社会公益等,既有报告的纪实,又有文学的生动,更有精深的理论。
目录
引言
中关村新型科技园区的开拓者――凤凰城集团 周明德
互联网逆袭的“看车人”――停简单 柳文超
“给孩子受益一生的教育”守护者――好未来 张邦鑫
跨国教育创业之路的奋斗者――佳一教育 王晓兵
综合性教育服务的践行者――桃李资本和跨考教育 张爱志
重量数据智能标杆实践者――HCR慧辰资讯 赵龙
把几块钱的粥卖到5个亿的女掌门――嘉和一品 刘京京
行业应用软件工程的开拓者――中科软 左春
MBA培训界的黄埔校长――社科赛斯 李发进
不忘初心的公考教育推动者――华图教育 易定宏
科学城里的酒店“舵主”――京仪酒店 刘军
公共安全的推动者――辰安科技 袁宏永
IT行业的先驱者――东华软件 薛向东
中关村科学城新型商场的领军者――翠微股份 匡振兴
寄语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变革。1992年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为中华大地带来蓬勃生机,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周明德在这号角中摩拳擦掌,带几名得意门生下海创业,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几经波折,初尝创业失败之艰辛,但这次经历成为他走下去的指路明灯,让他更加明确未来要脚踏实地、摸准市场脉搏,响应国家号召,顺势而为,走科技振兴的道路。《孙子兵法》有云:“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做到了这些,就掌握了天时、地利和人和,依据这几个方面的情况制订作战计划,就有把握取得胜利。
     周明德从中关村最早的“院墙经济”科技园,让很多中小型初创企业在这里萌芽,满足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才一边继续在单位履职,一边经营企业的要求。到他谱出老旧工业厂区腾笼换鸟的佳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搭台,助力小微企业孵化。再到他的科技园发展的第三阶段,建设特色化的高品质科技园区。建成的“世纪经贸大厦”吸引众多知名企业和创新创业公司入驻,形成规模化的双创科技园。再到他接手保福寺桥的科技园建设项目,历经三年打造出更高端的5A级、智能、全精装科技园――“世纪科贸大厦”,成为多家事业单位设立子公司或研发中心的心仪之选。周明德在智能化高品质科技园建设领域扎下根来,不断精进,一路升级,建设科技文化双轮驱动的花园式大型科技园区:中关村翠湖科技园云中心、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域的“北塘古镇”、再现繁华的“湖桥列市”的“青龙古镇”……今天,周明德致力于实现科技强国梦,在高端制造领域再次实现科技报国理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换代。创业25年来,公司建成、经营了十几座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创业园,为中关村的建设和发展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真正优秀的商人应该是为国为民的。周明德认为,“商人”的“商”字在数学中就是“解”的意思,就是来解决问题的,有问题了,提出解决方案,然后就开始实施。做好之后,自己的公司发展了,人们的困难也解决了,生活也就越来越好。真正的“商”应该是“共赢”和“解决问题”,应该坚守的是一种正确的商业文化理念。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周明德关心、关注社会问题,以企业家的仁爱之心、报国情怀,服务民众、爱护员工、回馈党和国家。
     说到“中关村”,人们会不自觉地想到“高科技”“IT”“创新创业”这几个关键词。如今拥有大批独角兽公司的中关村,在近30年时间里,一直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引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关村”因其特有的地理区位,借助周边众多国内很好学府的知识和人才聚集能力,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涌现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刷新着国家的科技实力,也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1980年,中关村成立了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等离子学会优选技术发展服务部;1983年,成立了第一个民办科技开发经济实体;1986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具雏形;1987年,国务院发布“双放”政策,放活科研机构,放宽科技人员,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校人才走向市场,开始创业,周明德就是其中之一。
     周明德是经济学博士,曾经是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教研室副主任,现任凤凰城科技集团和保福科技园集团董事长、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海淀区政协常委、海淀区工商联副主席,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1993年,他带领几名学生下海创办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组建了凤凰城科技集团和保福科技园集团,在科技园建设和运营管理领域深耕细作,围绕着中关村发展壮大,从多个角度培育扶植科技创新企业,形成了规模化的科技孵化体系,打造出十几个科技园区,孵化了成千上万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
     放牛娃的书香生涯
     周明德出生在安徽省当涂县,儿时家境贫寒,从小就帮着父母干农活,6岁放牛,10岁加入人民公社生产队。出于对知识的靠前渴望,周明德一边干农活,一边争分夺秒地读书,那时一个中等劳动力干满一整天才能记10工分,周明德15岁初中毕业时,他已经挣了600工分。周明德打小喜欢读书,无论做什么,口袋里都装一本书,闲下来就翻开看。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少数人初中毕业继续读高中,更多人选择放弃学业在家务农或者进城找工作,周明德因为天资聪慧又爱学习,成绩非常突出,轻松考取了安徽财贸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安徽财经大学的中专,别看是中专,比现在考“985”院校的本科还要难上许多。
     周明德18岁那年中专毕业,被国家分配到安徽宣城行署供销社,报到的时候,他穿了一身破旧的衣服,农民打扮,不怎么受欢迎。虽然出身贫穷,但是周明德在态度上不卑不亢,放下身上的背包就离开了。第二天,供销社的工作人员收拾办公室,嫌他的背包碍事,便要往旁边挪,挪动的时候发现背包特别重,不像一般装衣物干粮的包袱,打开一看,竟然是满满一背包的书,其他什么值钱东西都没有。这个发现让供销社的领导刮目相看,于是,党组开会决定要收下这个可爱的孩子。周明德的第一份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然而,这样一份很多人眼中的“铁饭碗”“香饽饽”,却和周明德的理想相去甚远。沉迷于数学研究的他,很快便对眼前的工作失去兴趣,于是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考研,向往着能成为南开大学数学系陈省身教授的研究生。然而在复习过程中,他认识了几位数学教授,深入交流之后,他们建议周明德选择国家经济建设更为需要的财经类院校和专业。在他们的启发之下,周明德反复思考,决定放弃之前魂牵梦绕的南开大学,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经过半年的潜心研习,一次便顺利考取,成为人大财政系85级的一名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后面简称“人大”)位于中关村高校群的中心地带,也是海淀区的重要枢纽,考入人大后的7年时间,周明德便生活在校园中,在这里结识了他最敬重的老师、最亲密的校友、同事和朋友,也从此与中关村结下不解之缘。
     198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国内正是高素质教育人才靠前匮乏的时期,周明德自愿留校任教,先后在财政系、会计系教学,并担任会计系教研室副主任。任教期间,他被安排住在学校的教师宿舍,6层的“筒子楼”,12平方米的小房间,一家三口都挤在里面,就在这6层的筒子楼里,他和志趣相投的学者们每天一起下棋、谈论时事、畅想未来。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这些朋友成为周明德的智库和海量信息的来源,更是互相排解困扰的伙伴。
     教学的同时,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责任――写书。在人大工作的5年中,周明德撰写了十几本有关社会、经济、会计教学等相关方面的图书。写书起初是为了增加一些收入,可是写了两本书之后,出版社就开始对他邀约不断。周明德读书多,写书也得心应手,他写的书总是能卖个好销量,哪个印刷厂接了他的书,几个月的工资就不愁发了。出版几本书后,学校的工作量不断加大,他本想停止写作,休息休息,但是已经停不下来,最重要的动力就是要养活好几个印刷厂的几千名职工。那时印刷厂的效益不怎么好,他的书印刷量大,好几个印刷厂都盯着。写作过程中,印刷厂的厂长、职工时不时就到他的住处等待手稿,不好意思总是敲门,便坐在楼下等,每到工厂发薪的前夕,更是天天蹲守,就等手稿一出赶紧拿去印刷交付,好给员工发工资。于是,周明德再忙再累,也笔耕不辍,印刷厂的职工期盼着他,他心里也装着这些和他出身相似的工人兄弟们,不能让他们断了生计。
     P6-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