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白对照精选本(全6卷)

文白对照精选本(全6卷)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 作者: 〔北宋〕司马光编纂 张宏儒主编
  • 出版日期: 2018-10-01
  • 商品条码: 978750991064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72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精选本共6册)》为融媒体读物,由张宏儒主编,组织十余位专家学者对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原书中有关国家兴衰、民生休戚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治世之道、用人之术等内容进行遴选,使其编纂成为文白对照精选版本。同时,我们组织数十位资深编辑出版人、资深播音员及数字出版技术人员等,运用优选的数字出版技术完成了音频制作、数据上传及数字出版技术合成。所选原文共294卷,约120万字,译文约180万字;二维码共300个;有声文件为全部译文的全程录音,约9000分钟。
目录
第一卷
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至烈王六年(前403至前370年)
第二卷
周纪二/显王七年至四十八年(前362至前321年)
第三卷
周纪三/慎靓王二年至赧王十七年(前319至前298年)
第四卷
周纪四/赧王中二十年至四十二年(前295至前273年)
第五卷
周纪五/赧王下四十四年至五十八年(前271至前257年)
第六卷
秦纪一/昭襄王五十二年至始皇帝十九年(前255至前228年)
第七卷
秦纪二/始皇帝二十年至二世皇帝元年(前227至前209年)
第八卷
秦纪三/二世皇帝二年至三年(前208至前207年)
第九卷
汉纪一/高帝元年至二年(前206至前205年)
第十卷
汉纪二/高帝三年至四年(前204至前203年)
第十一卷
汉纪三/高帝五年至七年(前202至前200年)
第十二卷
汉纪四/高帝八年至惠帝七年(前199至前188年)
第十三卷
汉纪五/高后元年至文帝前二年(前187至前178年)
第十四卷
汉纪六/文帝前三年至前六年(前177至前174年)
第十五卷
汉纪七/文帝前十一年至景帝前二年(前169至前155年)
第十六卷
汉纪八/景帝前三年至后三年(前154至前141年)
第十七卷
汉纪九/武帝建元元年至元光元年(前140至前134年)
第十八卷
汉纪十/武帝元光二年至元朔三年(前133至前126年)
第十九卷
汉纪十一/武帝元朔五年至元狩四年(前124至前119年)
第二十卷
汉纪十二/武帝元狩五年至元封元年(前118至前110年)
第二十一卷
汉纪十三/武帝元封二年至天汉二年(前109至前99年)
第二十二卷
汉纪十四/武帝天汉三年至后元二年(前98至前87年)
第二十三卷
汉纪十五/昭帝始元元年至元凤四年(前86至前77年)
第二十四卷
汉纪十六/昭帝元平元年至宣帝地节二年(前74至前68年)
第二十五卷
汉纪十七/宣帝地节三年至元康三年(前67至前63年)
第二十六卷
汉纪十八/宣帝神爵元年至三年(前61年至前59年)
第二十七卷
汉纪十九/宣帝神爵四年至黄龙元年(前58至前49年)
第二十八卷
汉纪二十/元帝初元元年至永光二年(前48至前42年)
第二十九卷
汉纪二十一/元帝永光三年至竟宁元年(前41至前33年)
第三十卷
汉纪二十二/成帝建始元年至阳朔元年(前32至前24年)
第三十一卷
汉纪二十三/成帝阳朔三年至永始二年(前22至前15年)
第三十二卷
汉纪二十四/成帝元延元年至绥和元年(前12至前8年)
第三十三卷
汉纪二十五/成帝绥和二年至哀帝建平元年(前7至前6年)
第三十四卷
汉纪二十六/哀帝建平二年至四年(前5至前3年)
第三十五卷
汉纪二十七/哀帝元寿元年至平帝元始二年(前2至前2年)
第三十六卷
汉纪二十八/平帝元始三年至王莽始初元年(公元3至8年)
第三十七卷
汉纪二十九/王莽始建国元年至天风元年(9至14年)
第三十八卷
汉纪三十/王莽天凤二年至地皇三年(15至22年)
第三十九卷
汉纪三十一/淮阳王更始元年至二年(23至24年)
第四十卷
汉纪三十二/光武帝建武元年至二年(25至26年)
第四十一卷
汉纪三十三/光武帝建武三年至五年(27至29年)
第四十二卷
汉纪三十四/光武帝建武六年至十一年(30至35年)
第四十三卷
汉纪三十五/光武帝建武十二年至二十二年(36至46年)
第四十四卷
汉纪三十六/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至明帝永平三年(49至60年)
第四十五卷
汉纪三十七/明帝永平四年至十八年(61至75年)
第四十六卷
汉纪三十八/章帝建初元年至元和元年(76至84年)
第四十七卷
汉纪三十九/章帝元和二年至和帝永元三年(85至91年)
第四十八卷
汉纪四十/和帝永元四年至十五年(92至103年)
第四十九卷
汉纪四十一/殇帝延平元年至安帝元初二年(106至115年)
第五十卷
汉纪四十二/安帝元初三年至永建二年(116至127年)
第五十一卷
汉纪四十三/安帝延光四年至阳嘉二年(125至133年)
第五十二卷
汉纪四十四/顺帝阳嘉三年至冲帝永嘉二年(134至145年)
第五十三卷
汉纪四十五/质帝本初元年至元嘉元年(146至151年)
第五十四卷
汉纪四十六/桓帝延熹二年至延熹三年(159至160年)
第五十五卷
汉纪四十七/桓帝延熹七年至九年(164至166年)
第五十六卷
汉纪四十八/桓帝永康元年至灵帝建宁二年(167至169年)
第五十七卷
汉纪四十九/灵帝熹平元年至光和二年(172至179年)
第五十八卷
汉纪五十/灵帝光和四年至中平四年(181至187年)
第五十九卷
汉纪五十一/灵帝中平五年至献帝初平元年(188至190年)
第六十卷
汉纪五十二/献帝初平二年至四年(191至193年)
第六十一卷
汉纪五十三/献帝兴平元年至二年(194至195年)
第六十二卷
汉纪五十四/献帝建安元年至三年(196至198年)
第六十三卷
汉纪五十五/献帝建安四年至五年(199至200年)
第六十四卷
汉纪五十六/献帝建安六年至十年(201至205年)
第六十五卷
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一年至十三年(206至208年)
第六十六卷
汉纪五十八/献帝建安十四年至十八年(209至213年)
第六十七卷
汉纪五十九/献帝建安十九年至二十一年(214至216年)
第六十八卷
汉纪六十/献帝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217至219年)
第六十九卷
魏纪一文帝黄初元年至三年(220至222年)
第七十卷
魏纪二/文帝黄初四年至明帝太和元年(223至227年)
第七十一卷
魏纪三/明帝太和二年至四年(228至230年)
第七十二卷
魏纪四/明帝太和五年至青龙二年(231至234年)
第七十三卷
魏纪五/明帝青龙三年至景初元年(235至237年)
第七十四卷
魏纪六/明帝景初二年至邵陵厉公正始六年(238至245年)
第七十五卷
魏纪七/邵陵厉公正始七年至嘉平四年(246至252年)
第七十六卷
魏纪八/邵陵厉公嘉平五年至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3至255年)
第七十七卷
魏纪九/高贵乡公甘露元年至元帝景元元年(256至260年)
第七十八卷
魏纪十/元帝景元三年至咸熙元年(262至264年)
第七十九卷
晋纪一/武帝泰始元年至八年(265至272年)
第八十卷
晋纪二/武帝泰始九年至咸宁五年(273至279年)
第八十一卷
晋纪三/武帝太康元年至五年(280至284年)
第八十二卷
晋纪四/武帝太康十年至惠帝元康八年(289至298年)
第八十三卷
晋纪五/惠帝元康九年至永康元年(299至300年)
第八十四卷
晋纪六/惠帝永宁元年至太安元年(301至302年)
第八十五卷
晋纪七/惠帝太安二年至永兴元年(303至304年)
第八十六卷
晋纪八/惠帝永兴二年至怀帝永嘉二年(305至308年)
第八十七卷
晋纪九/怀帝永嘉三年至五年(309至311年)
第八十八卷
晋纪十/怀帝永嘉六年至愍帝建兴元年(312至313年)
第八十九卷
晋纪十一/愍帝建兴二年至四年(314至316年)
第九十卷
晋纪十二/元帝建武元年至太兴元年(317至318年)
第九十一卷
晋纪十三/元帝太兴二年至四年(319至321年)
第九十二卷
晋纪十四/元帝永昌元年至明帝太宁元年(322至323年)
第九十三卷
晋纪十五/明帝太宁二年至成帝咸和二年(324至327年)
第九十四卷
晋纪十六/成帝咸和三年至六年(328至331年)
第九十五卷
晋纪十七/成帝咸和七年至咸康三年(332至337年)
第九十六卷
晋纪十八/成帝成康四年至七年(338至341年)
第九十七卷
晋纪十九/成帝咸康八年至穆帝永和三年(342至347年)
第九十八卷
晋纪二十/穆帝永和四年至六年(348至350年)
第九十九卷
晋纪二十一/穆帝永和七年至十年(351至354年)
第一百卷
晋纪二十二/穆帝永和十一年至升平三年(355至359年)
第一百零一卷
晋纪二十三/穆帝升平四年至海西太和三年(360至368年)
第一百零二卷
晋纪二十四/海西公太和四年至五年(369至370年)
第一百零三卷
晋纪二十五/简文帝咸安元年至孝武帝宁康三年(371至375年)
第一百零四卷
晋纪二十六/孝武帝太元元年至七年(376至382年)
第一百零五卷
晋纪二十七/孝武帝太元八年至九年(383至384年)
第一百零六卷
晋纪二十八/孝武帝太元十年至十一年(385至386年)
第一百零七卷
晋纪二十九/孝武帝太元十二年至十六年(387至391年)
第一百零八卷
晋纪三十/孝武帝太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392至396年)
第一百零九卷
晋纪三十一/安帝隆安元年(397年)
第一百一十卷
晋纪三十二/安帝隆安二年(398年)
第一百一十一卷
晋纪三十三/安帝隆安三年至四年(399至400年)
第一百一十二卷
晋纪三十四/安帝隆安五年至元兴元年(401至402年)
第一百一十三卷
晋纪三十五/安帝元兴二年至三年(403至404年)
第一百一十四卷
晋纪三十六/安帝义熙元年至四年(405至408年)
第一百一十五卷
晋纪三十七/安帝义熙五年至六年(409至410年)
第一百一十六卷
晋纪三十八/安帝义熙七年至十年(411至414年)
第一百一十七卷
晋纪三十九/安帝义熙十一年至十二年(415至416年)
第一百一十八卷
晋纪四十/安帝义熙十三年至恭帝元熙元年(417至419年)
第一百一十九卷
宋纪一/武帝永初元年至营阳王景平元年(420至423年)
第一百二十卷
宋纪二/文帝元嘉元年至四年(424至427年)
第一百二十一卷
宋纪三/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戊辰、428)
第一百二十二卷
宋纪四/文帝元嘉八年至十二年(431至435年)
第一百二十三卷
宋纪五/文帝元嘉十三年至十八年(436至441年)
第一百二十四卷
宋纪六/文帝元嘉十九年至二十三年(442至446年)
第一百二十五卷
宋纪七/文帝元嘉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447至450年)
第一百二十六卷
宋纪八/文帝元嘉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451至452年)
第一百二十七卷
宋纪九/文帝元嘉三十年(453年)
第一百二十八卷
宋纪十/孝武帝孝建元年至大明二年(454至458年)
第一百二十九卷
宋纪十一/孝武帝大明三年至八年(459至464年)
第一百三十卷
宋纪十二/明帝泰始元年(465年)
第一百三十一卷
宋纪十三/明帝泰始二年(466年)
第一百三十二卷
宋纪十四/明帝泰始三年至六年(467至470年)
第一百三十三卷
宋纪十五/明帝泰始七年至苍梧王元徽二年(471至474年)
第一百三十四卷
宋纪十六/苍梧王元徽四年至顺帝升明二年(476至478年)
第一百三十五卷
齐纪一/高帝建元元年至武帝永明元年(479至483年)
第一百三十六卷
齐纪二/武帝永明二年至七年(484至489年)
第一百三十七卷
齐纪三/武帝永明八年至十年(490至492年)
第一百三十八卷
齐纪四/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年)
第一百三十九卷
齐纪五/明帝建武元年(494年)
第一百四十卷
齐纪六/明帝建武二年至三年(495至496年)
第一百四十一卷
齐纪七/明帝建武四年至永泰元年(497至498年)
第一百四十二卷
齐纪八/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
第一百四十三卷
齐纪九/东昏侯永元二年(500年)
第一百四十四卷
齐纪十/和帝中兴元年(501年)
第一百四十五卷
梁纪一/武帝天监元年至三年(502至504年)
第一百四十六卷
梁纪二/武帝天监四年至六年(505至507年)
第一百四十七卷
梁纪三/武帝天监七年至十一年(508至512年)
第一百四十八卷
梁纪四/武帝天监十四年至十七年(515至518年)
第一百四十九卷
梁纪五/武帝天监十八年至普通元年(519至520年)
第一百五十卷
梁纪六/武帝普通五年至六年(524至525年)
第一百五十一卷
梁纪七/武帝普通七年至大通元年(526至527年)
第一百五十二卷
梁纪八/武帝大通二年(528年)
第一百五十三卷
梁纪九/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年)
第一百五十四卷
梁纪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年)
第一百五十五卷
梁纪十一/武帝中大通三年至四年(531至532年)
第一百五十六卷
梁纪十二/武帝中大通五年至六年(533至534年)
第一百五十七卷
梁纪十三/武帝大同元年至三年(535至537年)
第一百五十八卷
梁纪十四/武帝大同四年至九年(538至543年)
第一百五十九卷
梁纪十五/武帝大同十一年至中大同元年(545至546年)
第一百六十卷
梁纪十六/武帝太清元年(547年)
第一百六十一卷
梁纪十七/武帝太清二年(548年)
第一百六十二卷
梁纪十八/武帝太清二年(549年)
第一百六十三卷
梁纪十九/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年)
第一百六十四卷
梁纪二十/简文帝大宝二年至元帝承圣元年(551至552年)
第一百六十五卷
梁纪二十一/元帝承圣二年至三年(553至554年)
第一百六十六卷
梁纪二十二/敬帝绍泰元年至太平元年(555至556年)
第一百六十七卷
陈纪一/武帝永定元年至三年(557至559年)
第一百六十八卷
陈纪二/文帝天嘉元年至三年(560至562年)
第一百六十九卷
陈纪三/文帝天嘉四年至五年(563至564年)
第一百七十卷
陈纪四/临海王光大元年至宣帝太建三年(567至571年)
第一百七十一卷
陈纪五/宣帝太建四年至五年(572至573年)
第一百七十二卷
陈纪六/宣帝太建七年至八年(575至576年)
第一百七十三卷
陈纪七/宣帝太建九年至十一年(577至579年)
第一百七十四卷
陈纪八/宣帝太建十二年(580年)
第一百七十五卷
陈纪九/宣帝太建十三年至长城公至德元年(581至583年)
第一百七十六卷
陈纪十/长城公至德二年至祯明二年(584至588年)
第一百七十七卷
隋纪一/文帝开皇九年至十年(589至590年)
第一百七十八卷
隋纪二/文帝开皇十二年至十九年(592至599年)
第一百七十九卷
隋纪三/文帝开皇二十年至仁寿二年(600至602年)
第一百八十卷
隋纪四/文帝仁寿四年至炀帝大业三年(604至607年)
第一百八十一卷
隋纪五/炀帝大业四年至八年(608至612年)
第一百八十二卷
隋纪六/隋炀帝大业九年至十一年(613至615年)
第一百八十三卷
隋纪七/隋炀帝大业十二年至恭帝义宁元年(616至617年)
第一百八十四卷
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617年)
第一百八十五卷
唐纪一/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
第一百八十六卷
唐纪二/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
第一百八十七卷
唐纪三/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
第一百八十八卷
唐纪四/唐高祖武德二年至四年(619至621年)
第一百八十九卷
唐纪五/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
第一百九十卷
唐纪六/唐高祖武德五年至七年(622至624年)
第一百九十一卷
唐纪七/唐高祖武德七年至九年(624至626年)
第一百九十二卷
唐纪八/唐高祖武德九年至唐太宗贞观二年(626至628年)
第一百九十三卷
唐纪九/唐太宗贞观二年至五年(628至631年)
第一百九十四卷
唐纪十/唐太宗贞观六年至十年(632至636年)
第一百九十五卷
唐纪十一/唐太宗贞观十一年至十四年(637至640年)
第一百九十六卷
唐纪十二/唐太宗贞观十五年至十七年(641至643年)
第一百九十七卷
唐纪十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至十九年(643至645年)
第一百九十八卷
唐纪十四/唐太宗贞观十九年至二十二年(645至648年)
第一百九十九卷、
唐纪十五/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至唐高宗永徽六年(649至655年)
第二百卷
唐纪十六/唐高宗永徽六年至显庆五年(655至660年)
第二百零一卷
唐纪十七/唐高宗龙朔三年至总章二年(663至669年)
第二百零二卷
唐纪十八/唐高宗咸亨二年至开耀元年(671至681年)
第二百零三卷
唐纪十九/唐高宗永淳元年至则天皇后垂拱二年(682至686年)
第二百零四卷
唐纪二十/则天皇后垂拱四年至天授二年(688至691年)
第二百零五卷
唐纪二十一/则天皇后长寿元年至天册万岁元年(692至695年)
第二百零六卷
唐纪二十二/则天皇后神功元年至久视元年(697至700年)
第二百零七卷
唐纪二十三/则天皇后久视元年至唐中宗神龙元年(700至705年)
第二百零八卷
唐纪二十四/唐中宗神龙元年至景龙元年(705至707年)
第二百零九卷
唐纪二十五/唐中宗景龙二年至三年(708至709年)
第二百一十卷
唐纪二十六/唐睿宗景云元年至唐玄宗开元元年(710至713年)
第二百一十一卷
唐纪二十七/唐玄宗开元二年至五年(714至717年)
第二百一十二卷
唐纪二十八/唐玄宗开元六年至十三年(718至725年)
第二百一十三卷
唐纪二十九/唐玄宗开元十四年至二十一年(726至733年)
第二百一十四卷
唐纪三十/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九年(734至741年)
第二百一十五卷
唐纪三十一/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六年(742至747年)
第二百一十六卷
唐纪三十二/唐玄宗天宝六年至十一年(747至752年)
第二百一十七卷
唐纪三十三/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至唐肃宗至德元年(754至756年)
第二百一十八卷
唐纪三十四/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
第二百一十九卷
唐纪三十五/唐肃宗至德元年至二年(756至757年)
第二百二十卷
唐纪三十六/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757至758年)
第二百二十一卷
唐纪三十七/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
第二百二十二卷
唐纪三十八/唐肃宗上元二年到唐代宗广德元年(761至763年)
第二百二十三卷
唐纪三十九/唐代宗广德元年至永泰元年(763至765年)
第二百二十四卷
唐纪四十/唐代宗大历元年至八年(766至773年)
第二百二十五卷
唐纪四十一/唐代宗大历十年至十四年(775至779年)
第二百二十六卷
唐纪四十二/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唐德宗建中二年(779至781年)
第二百二十七卷
唐纪四十三/唐德宗建中二年至三年(781至782年)
第二百二十八卷
唐纪四十四/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
第二百二十九卷
唐纪四十五/唐德宗建中四年至兴元元年(783至784年)
第二百三十卷
唐纪四十六/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
第二百三十一卷
唐纪四十七/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
第二百三十二卷
唐纪四十八/唐德宗贞元元年至三年(785至787年)
第二百三十三卷
唐纪四十九/唐德宗贞元三年至七年(787至791年)
第二百三十四卷
唐纪五十/唐德宗贞元八年至十年(792至794年)
第二百三十五卷
唐纪五十一/唐德宗贞元十年至十五年(794至799年)
第二百三十六卷
唐纪五十二/德宗贞元十七年至顺宗永贞元年(801至805年)
第二百三十七卷
唐纪五十三/宪宗元和元年至四年(806至809年6月)
第二百三十八卷
唐纪五十四/宪宗元和四年至七年(809年7月至812年9月)
第二百三十九卷
唐纪五十五/宪宗元和七年至十一年(812年10月至816年)
第二百四十卷
唐纪五十六/宪宗元和十二年至十四年(817至819年正月)
第二百四十一卷
唐纪五十七/宪宗元和十五年至穆宗长庆元年(820至821年6月)
第二百四十二卷
唐纪五十八/穆宗长庆元年至二年(821年7月至822年)
第二百四十三卷
唐纪五十九/穆宗长庆三年至文宗太和二年(823至828年)
第二百四十四卷
唐纪六十/文宗太和三年至七年(829至833年)
第二百四十五卷
唐纪六十一/文宗太和八年至开成元年(834至836年)
第二百四十六卷
唐纪六十二/文宗开成三年至武宗会昌二年(838至842年)
第二百四十七卷
唐纪六十三/武宗会昌三年至四年(843至844年7月)
第二百四十八卷
唐纪六十四/武宗会昌四年至宣宗大中二年(844年7月至848年)
第二百四十九卷
唐纪六十五/宣宗大中四年至十三年(850至859年)
第二百五十卷
唐纪六十六/懿宗咸通元年(860年)
第二百五十一卷
唐纪六十七/懿宗咸通九年至十年(868至869年)
第二百五十二卷
唐纪六十八/懿宗成通十一年至僖宗乾符三年(870至876年)
第二百五十三卷
唐纪六十九/僖宗乾符四年至广明元年(877至880年10月)
第二百五十四卷
唐纪七十/僖宗广明元年至中和元年(880年11月至881年)
第二百五十五卷
唐纪七十一/僖宗中和二年至四年(882年5月至884年5月)
第二百五十六卷
唐纪七十二/僖宗中和四年至光启二年(884年6月至886年)
第二百五十七卷
唐纪七十三/僖宗光启三年(887年4月至12月)
第二百五十八卷
唐纪七十四/昭宗龙纪元年至大顺二年(889至891年)
第二百五十九卷
唐纪七十五/昭宗景福元年至景福二年(892至893年)
第二百六十卷
唐纪七十六/昭宗乾宁二年至三年(895至896年)
第二百六十一卷
唐纪七十七/昭宗乾宁四年(897年)
第二百六十二卷
唐纪七十八/昭宗光化三年至天复元年(900至901年)
第二百六十三卷
唐纪七十九/昭宗天复二年至三年(902至903年)
第二百六十四卷
唐纪八十/昭宗天复三年至天?元年(903年2月至904年闰4月)
第二百六十五卷
唐纪八十一/昭宗天?元年至昭宣帝天?三年(904年5月至906年)
第二百六十六卷
后梁纪一/太祖开平元年至二年(907至908年7月)
第二百六十七卷
后梁纪二/太祖开平二年至乾化元年(908年8月至911年2月)
第二百六十八卷
后梁纪三/太祖乾化元年至均王乾化三年(911年3月至913年11月)
第二百六十九卷
后梁纪四/均王乾化三年至贞明三年(913年12月至917年6月)
第二百七十卷
后梁纪五/均王贞明三年至五年(917年7月至919年9月)
第二百七十一卷
后梁纪六/均王贞明六年至龙德元年(920至921年)
第二百七十二卷
后唐纪一/庄宵同光元年(923年)
第二百七十三卷
后唐纪二/庄宗同光二年至三年(924至925年10月)
第二百七十四卷
后唐纪三/庄宵同光三年至明宗天成元年(925年11月至926年3月)
第二百七十五卷
后唐纪四/明宗天成元年(926年)
第二百七十六卷
后唐纪五/明宗天成三年至四年(928至929年)
第二百七十七卷
后唐纪六/明宗长兴元年至三年(931至932年6月)
第二百七十八卷
后唐纪七/明宗长兴三年至潞王清泰元年(932年7月至934年闰正月)
第二百七十九卷
后唐纪八/潞王清泰元年(934年)
第二百八十卷
后晋纪一/高祖天福元年(936年)
第二百八十一卷
后晋纪二/高祖天福二年至三年(937至938年)
第二百八十二卷
后晋纪三/高祖天福四年至六年(939至941年)
第二百八十三卷
后晋纪四/高祖天福七年至八年(942至943年)
第二百八十四卷
后晋纪五/齐王中开运元年至二年(944至945年)
第二百八十五卷
后晋纪六/齐王开运二年(945年)
第二百八十六卷
后汉纪一/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年正月至4月)
第二百八十七卷
后汉纪二/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年5月至12月)
第二百八十八卷
后汉纪三/高祖乾?元年至隐帝乾?二年(948年3月至949年)
第二百八十九卷
后汉纪四/隐帝乾?三年(950年)
第二百九十卷
后周纪一/太祖广顺元年至二年(951年至952年8月)
第二百九十一卷
后周纪二/太祖广顺二年至显德元年(952年9月至954年4月)
第二百九十二卷
后周纪三/太祖显德元年至世宗显德三年(954年5月至956年2月)
第二百九十三卷
后周纪四/世宗显德三年至四年(956年3月至957年)
第二百九十四卷
后周纪五/世宗显德五年至六年(958至959年)
摘要
    赵、韩、魏三家瓜分智家的田土,赵襄子把智伯的头骨涂上漆,作为饮具。智伯的家臣豫让想为主公报仇,就伪装为罪人,怀揣匕首,混到赵襄子的宫室中打扫厕所。赵襄子上厕所时,忽然心动不安,令人搜索,抓获了豫让。左右随从要将他杀死,赵襄子说:“智伯已死无后人,而此人还要为他报仇,真是一个义士,我小心躲避他好了。”于是释放豫让。豫让用漆涂身,弄成一个癞疮病人,又吞下火炭,弄哑嗓音。在街市上乞讨,连结发妻子见面也认不出来。路上遇到朋友,朋友认出他,为他垂泪道:“以你的才干,如果投靠赵家,一定会成为亲信,那时你就为所欲为,不是易如反掌吗?何苦自残形体以至于此?这样来图谋报仇,不是太困难了吗!”豫让说:“我要是委身于赵家为臣,再去刺杀他,就是怀有二心。我现在这种做法,是极困难的。然而之所以还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天下与后世做人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潜伏在桥下。赵襄子到了桥前,马突然受惊,进行搜索,捕获豫让,于是杀死了他。
     赵襄子因为赵简子没有立哥哥伯鲁为继承人,自己虽然有五个儿子,也不肯立为继承人。他封赵伯鲁的儿子于代国,称代成君,早逝;又立其子赵浣为赵家的继承人。赵寰子死后,弟弟赵桓子就驱逐赵浣,自立为国君,继位一年也死了。赵家的族人说:“赵桓子做国君本来就不是赵襄子的主意。”大家一起杀死了赵桓子的儿子,再迎回赵浣,拥立为国君,这就是赵献子。赵献子生子名赵籍,就是赵烈侯。魏斯,是魏桓子的孙子,就是魏文侯。韩康子生子名韩武子,武子又生韩虔,被封为韩景侯。
     魏文侯与群臣饮酒,奏乐间,下起了大雨,魏文侯却下令备车前往山野之中。左右侍臣问:“今天饮酒正乐,外面又下着大雨,国君打算到哪里去呢?”魏文侯说:“我与山野村长约好了去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也不能不遵守约定!”于是前去,亲自告诉停猎。
     韩国邀请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两国使者都怒气冲冲地离去。后来两国得知魏文侯对自己的和睦态度,都前来朝拜魏国。魏国于是开始成为魏、赵、韩三国之首,各诸侯国都不能和它争雄。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尽占其地,封给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魏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何以知道?”回答说:“臣下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客。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文侯说:“编钟的乐声不协调吧?左边高。”田子方笑了,魏文侯问:“你笑什么?”田子方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魏文侯说:“对。”
     魏文侯的公子魏击出行,途中遇见国师田子方,下车伏拜行礼。田子方却不作回礼。魏击怒气冲冲地对田子方说:“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啦,富贵的人哪里敢对人骄傲呢!国君对人骄傲就将亡国,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去采地。失去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以国主对待他的;失去采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以家主对待他的。贫贱的游士呢,我的话不听,行为不合意,就穿上鞋子告辞了,到哪里得不到贫贱呢!”魏击于是谢罪。
     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不过问亲戚的事。臣子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命令。”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推让!”李克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李克离去,遇到翟璜。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李克说:“魏成。”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变了脸色,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我推荐西门豹。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中山国攻克之后,没有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李克说:“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我所以推断国君肯定会选中魏成为相,是因为魏成享有千钟的俸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向东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比呢!”翟璜听罢徘徊不敢进前,一再行礼说:“我翟璜,真是个粗人,失礼了,愿终身为您的弟子!”
     吴起,卫国人,在鲁国任官。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吴起娶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猜疑吴起。于是,吴起杀死了自己的妻子,求得大将,大破齐国军队。有人在鲁国国君面前攻击他说:“吴起当初曾师事曾参,母亲死了也不回去治丧,曾参与他断绝关系。现在他又杀死妻子来求得您的大将职位。昊起,真是一个残忍缺德的人!况且,以我们小小的鲁国能有战胜齐国的名气,各个国家都要来算计鲁国了。”吴起恐怕鲁国治他的罪,又听说魏文侯贤明,于是就前去投奔。魏文侯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吴起为人贪婪而好色,然而他的用兵之道,连齐国的名将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大将,攻击秦国,攻占五座城。
     吴起做大将,与最下等的士兵同样穿衣吃饭,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也不骑马,亲自挑上士兵的粮食,与士兵们分担疾苦。有个士兵患了毒疮,吴起为他吸吮毒汁。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却痛哭。有人奇怪地问:“你的儿子是个士兵,而吴起将军亲自为他吸吮毒疮,你为什么哭?”士兵母亲答道:“不是这样啊!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父亲作战从不后退,就战死在敌阵中了。吴将军现在又为我儿子吸毒疮,我不知道他该死在哪里了,所以哭他。”
     P8-1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