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歌谣与中国新诗 以1940年代

歌谣与中国新诗 以1940年代"新诗歌谣化"倾向为中心

  • 字数: 266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陈培浩
  • 出版日期: 2018-12-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3749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9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系作者陈培浩在博士论文《歌谣与中国新诗:以1940年代“新诗歌谣化”倾向为中心》基础上修订而成,该论文在有名诗学专家王光明教授指导下完成,获得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在开题和答辩过程中受到吴思敬、吴晓东、程光炜、张桃洲、张志忠、王德胜等教授的充分肯定。
作者简介
陈培浩,1980年出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现为韩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韩山师范学院诗歌创研中心主任、新诗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会员,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已主持或参与省部级项目多项,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文艺理论与批评》《新文学史料》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多篇,论文多次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已出版《迷舟摆渡——陈培浩诗论集》《阮章竞评传》(第一作者)等著作。曾获《当代作家评论》年度优秀论文奖、首届广东青年文学奖文学评论奖、南方批评学术奖一等奖等奖项。
目录
   引言

第一章新诗“歌谣资源”的发现与发生(1918-1927)

第一节1920年代新诗歌谣资源的探索

第二节“文艺的”与“学术的”:歌谣现代文化身份的生成

第二章“新诗歌谣化”的阶级路径(1928-1936)

第一节“文艺大众化”与“新诗歌谣化

第二节阶级文学的内在困境:《新诗歌》的两种读者反应

第三节歌谣的阶级化:何谓旧形式的”改革“?

第三章“新诗歌谣化”及其多重文化动力(1937-1949)

第一节“旧瓶装新酒”诗歌及“民间形式”话语

第二节不可抗拒的转型:新文学话语及其消解

第三节人民性的召唤和歌谣体的改良:阶级民族主义话语催生的诗歌

第四章无法完成的转型——何其芳与新诗歌谣化

第一节“虽有旧梦,不愿重温”:民间资源压力下的搁笔

第二节艰难转型:“自我”和“大我”的交战

第三节“自我抒情”与“格式诗法”的冲突

第五章走向山歌——1940年代袁水拍诗观转化的历史语境与动因

第一节一次偶然的交集?

第二节“对于歌谣,我有了偏心”

第三节重建“人的道路”:一种历史透视法

第四节人民性与歌谣的无缝对接

第六章革命文学体制与民歌入诗——《王贵与李香香》的阶级想象及经典化

第一节过滤与重构:阶级想象与民间意识的更替

第二节革命期待下的经典化接力

第七章重识民歌诗的“革命”与“现代”——《漳河水》的诗法政治和神话修辞

第一节“诗法政治”与“诗歌想象”

第二节“妇女解放”的神话修辞术

第三节重返古典之文:革命神话的观念基础

第四节革命民歌诗:作为一种特殊的“现代”诗

第八章歌谣:作为新诗的资源难题

第一节“可歌性”与“去音乐化”:政治与文艺两种立场的争辩

第二节“设限”或“去限”:两种限度意识的对峙

第三节“资源”的难题:新诗与歌谣的纠葛与迷思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