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络空间的哲学维度:从技术.利益到伦理

网络空间的哲学维度:从技术.利益到伦理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 作者: 崔子修
  • 出版日期: 2016-12-01
  • 商品条码: 9787504766526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08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21世纪网络无处不在,是否想从更深层次认识网络空间?
内容简介
"网络已经并将继续深度嵌入我们的世界,既极大地伸延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和探究视野,又不可避免对我们的物质实践和认知思维产生了靠前的冲击。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该如何审视和回应这些冲击呢? 作为论说对象的网络由于其新颖性导致相关的论断必须保持相当程度的开放性,而摒弃泛泛而谈以选取有限维度作出深度分析倒是一个可取思路。本文对网络进行技术、利益和伦理三种维度的理论审视,即从网络空间最基础的技术属性层面转向现实的网络利益层面再到价值的伦理关怀层面进行深度理论解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治理尝试提出一些规范性的建议。"
作者简介
崔子修,男,山东东营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中共中央党校哲学博士。曾任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伦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著有《透明的艺术》、《演讲与口才》等,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人才”称号。
目录
"目 录 导 言………………………………………………………………………………9 一、网络空间缘起………………………………………………………………9 二、网络空间释义………………………………………………………………10 三、选题意义……………………………………………………………………17 四、学术简评……………………………………………………………………19 五、方法略论……………………………………………………………………23 第一章 技术维度中的网络空间…………………………………………………25 一、网络空间的技术背景………………………………………………………26 (一)网络的技术发展………………………………………………………26 (二)网络的技术构成………………………………………………………30 (三)网络技术与网络空间…………………………………………………35 二、网络空间的技术特征………………………………………………………43 (一)视域融合的世界………………………………………………………43 (二)信息媒介的变革………………………………………………………48 (三)时空特质的嬗变………………………………………………………64 (四)虚拟实在的出现………………………………………………………69 三、网络空间的技术瓶颈………………………………………………………78 (一)网络的脆弱性…………………………………………………………78 (二)信息的数字化…………………………………………………………80 (三)身体的缺席……………………………………………………………83 第二章 利益维度中的网络空间…………………………………………………87 一、 技术的利益审视…………………………………………………………87 (一)从技术走向利益………………………………………………………87 (二)网络利益界定…………………………………………………………89 二、 网络空间中的经济利益…………………………………………………93 (一)网络经济利益…………………………………………………………93 (二)网络生产………………………………………………………………94 (三)网络消费………………………………………………………………97 (四)电子商务……………………………………………………………100 三、 网络空间中的政治利益…………………………………………………102 (一)网络政治利益………………………………………………………102 (二)宏观层面的网络政治利益…………………………………………104 (三)微观层面的网络政治利益…………………………………………112 第三章 伦理维度中的网络空间………………………………………………… 120 一、 利益的伦理依归…………………………………………………………120 (一)从利益走向伦理……………………………………………………120 (二)网络伦理界定………………………………………………………124 (三)网络空间的伦理意义………………………………………………126 (四)网络空间的伦理困境………………………………………………127 二、 虚实世界的伦理互动……………………………………………………132 (一)互动桥梁:网络行为…………………………………………………132 (二)互动主体:自我与社群………………………………………………139 三、 网络空间的伦理建构……………………………………………………143 (一)从失范走向规范……………………………………………………143 (二)由自由诉求责任……………………………………………………146 (三)伦理体系的确立……………………………………………………150 结语…………………………………………………………………………………155 参考文献……………………………………………………………………………157 后记…………………………………………………………………………………168 "
摘要
    "任何技术都是一种基于特殊的反生物工程学的自我诱导性身体突变,技术带来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人类交往的接触方式上面。语言发明之前,人们是通过物理手段进行身体接触,语言和文字发明之后,通过报纸、书籍、传媒等不同文字表现形式,人们可进行远距的非身体接触,当人们透过现象思考客观世界的本质时,就形成了以心理哲理分析为主体的精神接触。网络的发明无疑也会影响到人类的接触方式,网络空间中人们之间开始借助比特进行数字化接触。 美国学者Margaret Wertheim认为,网络空间恢复了西方长久以来隨科学发展而逐渐褪去的心物二元论传统。她认为早期西方哲学思想优选的特色在于把物质与精神对立起來的二元宇宙观,而且在思考人类的本质时,偏重于精神面。 网络空间中人际交往的精神因素无疑得到了凸显,其背景是心物的二元分离。约翰·费斯克曾将大众文化对受众的影响分为“逃避”和“对抗”两种,他认为“逃避和对抗是相互联系的,二者互不可缺少。两者都包含着快感和意义的相互作用,逃避中快感多于意义,对抗中则意义较之快感更为重要。” 数字化的网络交往对网民来说就同时提供了这两种影响。网络交往是通过信息的数字化编码和解码而进行的一种非面对面(face to face)的沟通(in-person communication),而是一种电脑支持下的文本交流(computer-medias communication)。换言之,是网络社区的人际互动的一种身体的“缺场”(指物理躯体不在场)的交流。 身体(body)似乎是个简单概念,但实际上它不仅仅是我们拥有的物理实体,它也是一个行动系统,一种实践模式。并且在日常互动中,身体的实际嵌入,是维持连贯的自我认同感的基本途径。 按照美国社会学学者约翰·奥尼尔的理论,身体具有五种形态:世界身体、社会身体、政治身体、消费身体和医学身体。前四种身体形态皆指向着身体的社会性。医学身体就是指生理身体。网络中身体的所谓“缺席”,只是生物性身体的一种退隐。 首先从生物性意义上看,身体就是作为实体—肉体(flesh)而存在的,它希望得到马斯洛意义上大力度优惠层次上的生存和安全需要的满足。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说,身体“本质上是一个表达空间”,因此,“身体的空间性……是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形成的条件。”并断言“身体是我们能拥有世界的总的媒介。”如果说身体是各种社交场所中表达社交礼仪的工具,那么有时通过某种具体的方式,在某种具体的情形里身体同样可以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拒绝。 因特网用电缆、服务器、比特构建出身体缺席的世界。所谓缺席,只是生物性身体的一种退隐,一种身体与身体之间的隔离,是身体和身体之间的不能触摸、无法感受、互不相识。19世纪末,在旧俄出现了“多余人”形象,电子媒体时代则把这一词序颠倒为“人多余”。马克·波斯特认为:“人类对于身体的机器复制过程已经到达这一时刻:人类正在以电脑和一般意义上的电子媒介交流系统对人脑进行一点一点的复制。一种智能性的机械身体如今已成为工业、科技和大学圈内许多人士梦寐以求之物。” 在网络交往中主体个性得到自由空间的扩展,摆脱了传统人际交往对人身的各种。网络交往使文本身体化了(尤其是在游戏中),而身体也文本化了(尤其是在写作中)。超文本就是体现了身体有机关联的系统性质的具有超逻辑的叙事结构,经过文本这个共同的交流中介,主体与他人之间不可通约的身体差异被转换为语言结构上的差异。 人们的网上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符号进行的,网络语言交流的界面间隔可避免这种身体(主要是面对面)的接触,因此无须担心所谓的对身体的惩戒性权力(disciplinary power)的威胁。况且,网际人际传播的语言符号化,使得一些诸如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言语表情(如说话的语气、语调等)、个人空间(如谈话者之间的距离)等非语言符号无法在网上得以呈现,这时网民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强化或掩盖自己的一些真实态度。当然,语言既促进又阻碍了一定的交往:用语言符号进行交往一般也得依靠同一语种,不同语种之间的交往临时还没有普遍实现的可能。 其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身体是一种生命有机体,但身体的社会观念比这种物理模式所暗示的更广阔、更复杂。 社会的身体比肉体蕴涵着更深层的内涵。它一般表现为身份认同和人格的统一性问题。一个人的身体往往代表着这个人或是这类人的身份,因此身体的在场,就意味着某种身份的确认。 人具有某种稳定的身份一般是以诸如外貌、长相、乃至于年龄、职业等作为标示状态的,这些标示状态是我们长期佩戴的面具(persona),它们终究会变成身份认同与人格(personality)的一部分。西方社会学家戈夫曼将面具定义为一种积极的社会价值,在特定的环境中可以很有效地表现自己。他将人的社会交往描绘成戏剧表情,每个人都有与他人协调表现自己的方式,在社会环境中维持适当的形象,以确保获得他人的良好评价。 戈夫曼的理论采取了他一贯使用的戏剧论(dramaturgy)视角,以此辨析人们在不同情境中的自我呈现。互动情境的表现性设备被称为“前台”,包括场景(setting,如互动发生地的环境、设备)、外表(appearance,如年龄特征、性别、种族)和举止(mannner,包括人们期望如何行为的特定信号)。而在后台,行动者则可以放松、调整,并准备和操演前台所需的表演。 网上交流是一种无标示状态下的交流。经由网络媒介的沟通,“我们把自己的身份简化并编码为显示屏上的文字,对他人身份进行解码并打开他人身份的文件包。” 身体体征的退隐意味着身体所象征的身份认同可以不必受到面对面交流所带来的身份歧视和身份缺失的威胁,可以尽情通过语言来进行身份美容,从而出现网络空间中的虚拟化身和现实身体之间的不对称:一个人可能拥有几个虚拟化身(ID),也可能几个人共用一个虚拟化身(ID)。在长时期的网络语言交流中,具有某种稳定、独特的叙事风格的虚拟化身可以形成与背后控制身体的类似对应,具有自己的某种网上个性特征。当然,也有可能一个人在网上的几个ID后面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来。这种交际的放纵以及多用户域中无节制的身份转换会导致出现多重人格的某种虚拟混合,造成我、你和他的共同不在场。 虚拟世界中的身体因为承载了太多的政治含义和非道德意味而往往具有浓浓的反身体、反性别、反欲望色彩,此时如若恢复身体的本真意义就需要祛除人为附属的非正常赋值以回归常识状态,使过去的那种沉重的肉身摆脱不能承受之重以回到“中道” 起点。实际上,网络中身体的缺席,是建立在身体于现实世界里的在场基础上的。这种缺席带有两重性:它一方面遮蔽身体,一方面身体渴望彰现。网恋和网婚就是非常明显的例证。由于“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身体的缺席引致的心灵不设防会迅速带来速食爱情,于是渴望虚拟想像和现实对象的衔接,结果往往是想像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之间的巨大落差立马带来“见光死”。所以说,网际交往是一种替代亲身接触的“暂时性网际联系”,这种信息交往与其说指向的是政治性问题的解决,不如说是一种网际节点(node)之间的虚拟剧场;这种信息交往的道德践履性(moral-practical)不强,其更突出的特点是它作为一种个人“信息乌托邦”的构建。 总之,网络空间的技术层面决定了对网络的审视不能对此视而不见,但是又不能局限于此,还要超越网络的技术层面,进而从人的立场上升到利益层面乃至伦理层面。毕竟,网络空间最重要的构成因素是网络用户,而用户“利用”网络的目的不是为网络而网络,而是“用”其“利”,最终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和利益的。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