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区块链经济学:激励.监管与分布式赋能

区块链经济学:激励.监管与分布式赋能

  • 字数: 138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 熙代
  • 出版日期: 2018-10-01
  • 商品条码: 978711161768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9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区块链技术的理性繁荣,从信息互联到价值互联的飞跃深入探讨以通证经济/智能合约/智能社群/机器信任/金融科技为形态的区块链技术的融合与创新赋能第四次工业革命区块链让人们在互不信任,并没有中立中央机构的情况下,能够做到互相协作。简单地说,它是一台创造信任的机器。——《经济学人》计算机工程、数学、密码学及行为经济学的结合或许能推动第二代数字经济。——唐塔普斯科特(智能合约)相关的经济目标包括降低因诈骗而导致的损失、仲裁和执行成本以及其他交易成本。——尼克·萨博在我们的去中心化物联网愿景中,区块链是在发生互动的设备间促进交易和协作的一个框架。——《设备民主:拯救物联网的未来》
内容简介
本书以经济学视角,阐述了区块链演化的历史脉络,揭示了区块链的本质是一种分布式“加密帐术”。进而以“加密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了区块链经济系统运行的激励机制。并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预测,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将会从“智能货币”、“智能合约”、“智能社群”三种层次重塑社会经济形态。本书从技术融合的角度,分析了区块链将会对金融行业、传统互联网行业、文化创意行业、医药卫生业、能源行业、和制造业等行业。本书认为对区块链进行合理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前瞻性阐述如何才能利用好这项技术,趋利避害。
作者简介
熙 代独立经济学者、商业观察者,《商界评论》等财经媒体特约评论人。专注于行为经济学、进化心理学与营销、管理、投资的实践结合。著有《超脑行为经济学》《销售猿》等人类行为学专著。是国内较早关注信任、市场与区块链内在关系的研究者,文章散见于《商界评论》等财经媒体。微博ID:@熙代
目录
前 言第1章 货币本源——货币的本质是一种记账技术 货币,智人独有的社会技术 货币是一种记账的“方便法门” 货币的起源是一种自发秩序 货币的虚拟化 作为记账凭据的货币 弗里德曼预言的虚拟货币 铸币是战争的产物 以武力为后盾的信用货币 明朝的金融危机 自发秩序与顶层设计 失败的“竞争货币”实践 第2章 数字法币——区块链的第一个“杀手级应用” 私人货币 数字货币的萌芽 为什么要推出数字法币 智能货币——区块链经济1.0网络效应决定了数字法币更强大 数字法币的推出只是一个时机问题 第3章 价值网络——从信息互联到价值互联 军备竞赛产生了互联网 军事欺骗产生了密码学 密码朋克 “互联网精神”的回归 区块链是一种价值网络 双重支付与“拜占庭将军问题” 对黄金自发秩序的临摹 提高做叛徒的成本 公钥和私钥 哈希算法 算力怪兽与尴尬的中心化 硬分叉,分裂的共识 PoS机制与DPoS机制 第4章 加密账术——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账本危机 古老的记账技术 文艺复兴时代的“纸质版本区块链” 现代会计的灵魂 复式记账法催生股份制公司 账本炼金术 弱中心化,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 第5章 通证经济——加密经济学与人类行为 代币与人类行为 无币区块链与有币区块链 Q币模式是代币监管的底线 网游是通证经济的急先锋 加密经济学与以太坊 Steemit的“脑力证明机制” 第6章 智能合约——智能化可编程经济形态 尼克·萨博,神似中本聪的人 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平台 智能合约——区块链经济2.0智能财产与分享经济 彩票——呼之欲出的区块链应用 第7章 智能社群——群体智慧与分布式自律 分布式管理的真义 自律与管理的仿生学 预测市场与预言机 智能社群——区块链经济3.0 DAO与大规模强协作 第8章 机器信任——事实证明与履历追踪 降低“非市场性交易成本” 数字身份与“区块链共和国” 食品“上链”,安全溯源 学历认证 医疗卫生 公益慈善 第9章 金融科技——区块链与金融技术创新 原有金融科技(FinTech)已经落伍 危机驱使巨头做出改变 委内瑞拉的“石油币”实验 保险业,向互助式社群回归 第10章 技术融合——区块链赋能第四次工业革命 “万物互联”与“万物账本” 区块链赋能第四次工业革命 分布式能源与分布式账本 第11章 文创复兴——重构文创、教育产业的新生态 知识产权的“加密容器” IP存证服务 版权“指纹”与艺术认证 智能资产的确权、加密和流通 产消者崛起,免费模式势微 区块链为文化教育产业赋能 第12章 理性繁荣——区别对待,合理监管 ICO乱象——代币证券化 区块链的“浮士德契约” 预测市场与暗杀赌局 代码即法律吗 去中心化,听起来很美 监管科技(RegTech),以链治链
摘要
    还记得“信息高速公路”这个说法吗?这是20多年前人们对第一代互联网的比喻。区块链之前的互联网,只是能够高效传递“信息”的互联网;而区块链则是能够高效传输“价值”的互联网。在互联网上,传递信息尚且存在被人拦截、篡改的风险,传递价值,则好比3岁娃娃手持金砖走在街头,如何保证安全?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区块链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一样,原本是美国军方的一种技术,后来逐渐传入民间,发展成了一种民用技术。军备竞赛产生了互联网战争是人类优选等级的博弈,因为它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互联网技术天生具有军事的DNA,初代互联网就是美苏军事争霸的产物。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拉开了人类探索外太空的序幕。此时正值美苏冷战时期,这一科技飞跃震惊了美国。美国军方高层担心苏联将因此称霸全球,也将威胁到美国的国防安全。时任美国总统的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迅速做出回应:创建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以确保美国人不再陷入类似的技术恐慌。ARPA以研究军用“黑科技”闻名于世,美剧《神盾局特工》中的神盾局,其原型就来自ARPA。到了20世纪70年代,ARPA的名称之前又被正式冠以“国防”(Defense)一词,变成了DARPA,也就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在冷战思维的主导下,美国军方担心,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指挥中心,而这个指挥中心被苏联摧毁,那么美军的指挥系统将陷入瘫痪状态。因此,很有必要设计一个由多个节点组成的分散指挥系统。这样,即使其中某个节点被摧毁,其他节点仍然可以进行指挥。1969年, ARPA的专家们将4台不同地点的主机进行了网络式连接,这就是互联网的雏形,被称为阿帕网(ARPA net)。1983年,阿帕网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仍称ARPA net,供民用。从表面看,互联网是这个世界最自由、最活跃的部分。然而,背后的真相却并没有那么简单。过去,美国军方研发一种技术,通常要耗时十余载,等这种技术淘汰后,再转售给民用。比如民用的GPS导航技术,原本就是被淘汰的军用技术。这可谓战争带来的一种正面成果。现在,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很多在商业上取得显赫成绩的公司,同时也是军方的雇员。比如,民用的移动互联网安卓(Android)系统、苹果公司的iOS,都被美国军方在战场上使用。军方需要使用什么设备、功能,只要拿现成的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即可。这样开发的设备不仅兼容性好,而且更容易迭代升级。军事欺骗产生了密码学有人将区块链称为“第二代互联网”,区块链这种由无政府主义者实验成功的技术,依然带有军事的DNA。“密码学” (Cryptology)在西欧语文中源于希腊语“kryptós”(隐藏的)和“gráphein”(书写),是研究如何隐秘地传递信息的学科。自古埃及以来,密码学绝大部分历史的精髓在于,它是保持信息秘密的编码语言艺术。密码学大多为政府和军队所用,以保护国家机密并欺骗敌人。有名的密码学学者罗纳德·李维斯特(Ronald LRivest)解释道:“密码学是关于如何在敌人存在的环境中通信的学科。”特别是近代,密码学更被广泛地运用于战争。其中以两次世界大战最为有名,在此期间,密码学也成了军事对抗的重要技术。两次世界大战对密码学的推动作用是明显的,可以说密码学生于战争。战后密码学方面的研究也被美国政府禁止用于民间。直到20世纪70年代,加密技术仍然仅限于军事和情报领域使用。然而,1976年惠特菲尔德·迪菲(Whitfield Diffie)和马丁·赫尔曼(Martin Hellman)出版了《新密码技术指南》一书,这是第一部关于密码技术的公共出版物。自此,这种技术才开始慢慢流入民间。1993年,布鲁斯·施奈尔(Bruce Schneier)出版了一本名为《应用密码学》的专著。这本书列举了对当时所有军用、民用的密码学,并做了一个总结,使得美国之外的很多国家第一次接触到真正的军用级别的密码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密码学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公开讨论加密技术,并检验它的政治和社会的后果。这些事情影响重大——一方面,密码技术可以用来保护个人的隐私、政府与企业的秘密;另一方面,它同样可以被罪犯用来隐藏他们的犯罪行为。正是这种技术背景下,有一种阴谋论也很流行——比特币是美国情报部门搞出来的项目,旨在为美国、英国、加拿大在不同国家的情报活动提供快速资金。 区块链如同互联网、GPS、TOR 等技术一样,其实是美国的私有技术。甚至有人分析,在日语中,“中本”有“中央”的意思,“聪”字则有“情报”的意思。有名的杀毒软件公司卡巴斯基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娜塔莉卡·卡巴斯基(Nataly Kaspersky)在俄罗斯某大学做的一场演讲中就抛出了这一观点。密码朋克1992年,英特尔的高级科学家蒂姆·梅(Tim May)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一个名为“密码朋克”的邮件列表,它其实是一套加密的电子邮件系统。1993年,密码学学者埃里克·休斯(Eric Hughes)将密码朋克这一概念继续发扬光大,出版了一本名为《一个密码朋克的宣言》的书,正式将“密码朋克”这一概念加以诠释。它宣扬计算机化空间下的个体精神,使用强加密(密文)保护个人隐私。密码朋克这一概念,其实是借鉴了当时流行的赛博朋克 (Cyberpunk)这个概念,赛博朋克兴起于20世纪80年,是一个科幻写作流派的专用名词。它所描绘的是这样一种未来景象:财团和政治组织不再以国家划分,而是在信息网络的控制下成为全球一体;在未来,人与机器走向融合,通过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人的躯体和思想将产生巨大的改变。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