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

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

  • 字数: 31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 作者: 残雪
  • 出版日期: 2016-12-01
  • 商品条码: 9787506396219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44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国当代作家残雪对卡夫卡小说进行的全景式、全方位、细致的文学评论的专集。本书以作家对作家的解读方式,以文学家感悟性的语言,对卡夫卡迷宫小说的谜底进行了精当而独特的解析。本书是中国文学家对卡夫卡小说进行解读的一部专著。别具一格的阅读范本,当代著名作家残雪带你走进卡夫卡的经典世界。以小说家的眼光读经典,原来可以这样读!
内容简介
《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残雪关于卡夫卡小说作品的评论专著。是一位东方艺术家对一位西方艺术家在20世纪初创作的作品的深入探讨。残雪从全新视角,凭其纯粹艺术家的感悟,独辟蹊径,以创作与评论相融合的文体形式对卡夫卡的《美国》《审判》《城堡》等重要作品进行了创造性解读和评述。
作者简介
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 年生于长沙。1985 年 1 月残雪首次发表小说,至今已有700 多万字作品。残雪是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作品的中国作家之一。并且残雪的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日本大学、日本国学院的文学教材,作品被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收入世界优秀小说选集。2008 年,残雪的七个中篇和短篇被收入日本大型丛书系列《世界文学全集》出版,残雪是专享入选的中国作家。??2015年,残雪的长篇小说《最后的情人》获得第八届美国很好翻译图书奖 ( 为中国作家获此奖第一人),她于同年 4 月入围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残雪 2016 年入围美国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2017 年、2018年残雪的长篇小说《边疆》和《新世纪爱情故事》先后在美国出版后,残雪被称为世界文学中“最有创造力、最重要的作家”。此外,美国和日本文学界都称她为“小说家与文学评论家”。
目录
目 录卡夫卡的事业(自序)···001第一部分  艺术的故乡走向艺术的故乡?——《美国》文本分析之一···002灵魂开窍时的风景?——《美国》文本分析之二···025布鲁娜妲之歌?——《美国》文本分析之三···056第二部分  艰难的启蒙艰难的启蒙?——《审判》文本分析之一···062两种意志的较量?——《审判》文本分析之二···092第三部分  灵魂的城堡理想之光···138梦里难忘···147记忆的重负···157城堡的形象···164黑暗的爱···171城堡的意志···179官员与百姓···187命运与反叛···195沉沦与超脱···202城堡的起源···209城堡的思维模式···217生命力爆发时的风景···227老狐狸克拉姆的痛苦···236无穷的拷问···246第四部分  来自空洞的恐怖理想之营造?——解读《地洞》···254双重折磨夹击下的创造活动?——再读《地洞》···262阴郁的生存处境之歌?——解读《乡村医生》···265永恒的漂泊?——读《猎人格拉库斯》···268蜕变的历程?——读《致某科学院的报告》及其后面???未完成的片断···270先知的眼睛?——读《夫妇》及《小妇人》···275良心的判决?——读《判决》···280拒绝生活的生活以及由拒绝所证实的生活?——读《拒绝》···283无法实现的证实:创造中的永恒痛苦之源?——读《一条狗的研究》···286辉煌的再现?——读《歌手约瑟芬或耗子的民族》···299障碍?——解读《乡村教师》···304折磨:艺术家之一分为二?——解读《和祈祷者谈话》···309分段修建:艺术家的活法?——解读《中国长城建造时》···312附录残雪与卡夫卡···318关于残雪···332
摘要
    第一部分  艺术的故乡走向艺术的故乡——《美国》文本分析之一求索之路因为犯了大逆不道之罪,为父母所遗弃,孤身一人来到幅员辽阔,象征科学、民主和自由的美国的少年卡尔,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开始了他漫长的精神求索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强大的势力不容反抗地使他逐渐失掉了他从古老的家乡带来的一切:他的行李箱、雨伞、身上的衣服,以及种种纯朴的美德,沦落为一个身份不明、身无分文、声名狼藉、寄人篱下的乞丐,一个警察要追捕的嫌疑罪犯。他仍然怀有良好的愿望,但是愿望,尤其是那种根本不能实现的愿望又算得了什么呢?谁也不理解,他也无法表现出来,所以等于零。他越反抗,越要坚持自己的人格,就陷得越深,越卑下,越没有任何人相信他的操守。我们跟随他踏上这无尽头的苦旅,与他一道遭受了那些野蛮的掠夺之后,不由得隐约感到:他身上原有的某种东西仍然保存着。丢掉的是看得见、说得出的东西:职位、名誉、身份和品格——一切对他进行外部规定的东西。命运总是将他赖以生存的这些依据抽空,逼得他流离失所。而没有丢掉的是反叛的欲望,求索的决心。可是他前途茫茫,永远不能给人一种哪怕小小的希望和踏实感,永远在钢丝绳上悠悠晃晃,一不小心就要掉下来,像一条癞皮狗一样被人痛打。首先被父母抛弃,继而被叔叔抛弃,接下去又被女保护人抛弃,这对于卡尔意味着什么呢?抛弃,实际上意味着精神上的断奶。一个人孤零零地独立于这充满险恶的、拒绝他的世界或“原则”面前,如果他是一个不甘堕落的、有激情的人,那么专享可做的事就是拼命挣扎以求生。他的惨痛的经验又告诉他,即使是竭尽全力挣扎,世界或“原则”也不会网开一面,让他进入;排斥是永恒的,无休止的;怀着小小的理想的个人却一定要进入,因此人的努力也成了无止境的。一个人来到世上,如果他在精神上没有经历“孤儿”的阶段,他就永远不能长大、成熟,发展起自己的世界,而只能是一个寄生虫。精神的这场独立运动是充满了惊险与痛苦的,甚至是非常恐怖的。一切已有的,都将遭浩劫,留给他的只是遍体的伤痕与不堪回首的记忆。有勇气经历这一切的,将存活下去,但也不要期望任何形式的得救。在卡尔的流浪生涯中,维持一种相对的稳定需要的是这些因素:精神上的交流的中止,行为的全盘规范,感官的萎缩,与自身过去的历史告别。作为一个活人,卡尔当然做不到这几点,因而稳定总是被打破,最终落得个流落街头;然后又从新的地方开始,一旦开始又是旧戏重演。初到美国那天在船上那种撕心裂肺的号啕大哭也许是不会再重复了,生活却没有使这颗热烈的心变得冷淡与麻木。于是动荡不安成了他的命运,一生就处在这种摆不脱的恶性循环之中。又由于他是一个爱思索的孩子,从来也不安于逆来顺受,这种性格便使得动荡更频繁、更激烈,使他几次差点遭到灭顶之灾。那些短暂的稳定也是时时暗藏着危机,危机眼看要爆发的。他这样一种处境的原因当然在他自身——一种倔强的、抗争的热情永不熄灭地燃烧在他的心底。求索使卡尔懂得了世界之冷漠,原则之不可违犯,他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自我之对象化)都将这一点直接或间接地告诉了他。别人的教导没有使卡尔平静下来,他的冲动似乎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天赋。青春的热血与千古不变的原则之间的较量,是怎样一种可怕的景观啊。以一种古典故事的外观呈现出来的卡尔的求索经过,唤起了我们长久的思索。这篇故事虽然不及后来的两个长篇那么精练,但可以肯定,作者想要说的绝不是寻常的话题;因为他对表面的、外部的世界毫无兴趣,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灵魂,他的叙述必然另有所图。我们可以说,这篇故事是灿烂才华的青年时代,有一点犹豫,但充满了勃勃生机,以及那种不可重复的独特性。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