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何玉文新闻作品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何玉文新闻作品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何玉文 著
  • 出版日期: 2019-02-01
  • 商品条码: 978701019660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5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新闻作品集,记录的是西部攀枝花和绵阳两市从农村到城市改革中发展的故事。故事小到一个山村家庭的《分家》、一个小区的《居民》,大到《科学战胜大灾难》的壮举、《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恒心……透过这些故事,能清晰地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城市乡村在改革开放中发生的巨大变化。 作品告诉人们,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代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我们沿着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中国就会有新进步,人民就会有新生活,世界就会有新希望。
作者简介
何玉文,1952年出生,党员、不错记者。197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历任攀枝花日报记者、科长、四川日报攀枝花记者站站长、绵阳分社社长。2012年退休,现为绵阳市城建乡重点工程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36年记者生涯,先后在海内外媒体发表新闻作品2000多件,约180万字。87次获全省、全国级好新闻作品奖,56次被评为攀枝花、绵阳两市很好共产党员、劳动模范、文明建设优选个人、四川日报有突出贡献记者等荣誉。一生追求党的新闻事业,一生致力于城乡改革发展宣传,一生信仰不变以推动时代进步为己任。
目录
摘要
    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
     议论纷纷
     “米易县新河乡有个搞黄连素的人,发了大财,进出的资金好几十万。”
     “听说他雇了工人,每月发给工资,这不是雇工剥削么?”
     “他家天天有酒肉,谁去了都招待,分文不收。”
     “吃人的口软,日后好替他说话呀!”
     “他捐款给村里修公路、修电站,为全村学生承担学费,风格高!”
     “还不是笼络人心,这里面名堂深哩!”
     胡乾昂的名字,就在这众说纷纭之中,传遍了米易山乡。
     在我们中国,穷光荣的理论,也许根深蒂固吧。人们一讲到富,讲到钱,就好像在和魔鬼打交道似的,总是变脸变色。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种理论动摇了,认为: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光荣,与不劳而获的剥削者,有本质的不同!
     那么,究竟应当怎样看待胡乾昂靠黄连素发财这件事呢?怀着探索的心理,我们踏入了米易县境。
     选代表
     碰巧,我们走进箐阳村时,全村480名乡民正坐在暖洋洋的院坝上选举乡人民代表。庄稼汉许代新和瞎眼妻捧着选票,眼前浮现了头天晚上临睡前,儿子小咪向他们央告的情景:“爸妈,明天你们一定要选胡伯伯当代表啊!”硬是等到他们都答应了,小咪才枕着爸爸的手腕,进入了梦乡。
     许代新是目不识丁的“睁眼瞎”,夫妇俩中年生了个宝贝儿子,因不会取名,就像猫儿狗儿样,唤作小咪。聪明伶俐的小咪长到了十一岁还没上学。老实巴交的许代新,要照顾瞎眼妻子,要看管儿子,还要盘地里的庄稼,哪有钱给儿子上学?可怜的小咪天天跑到学校去,人家上课了,他就趴在窗户上看,回家时,一路走,一路哭……
     胡乾昂捐款为全村学生交学费后,小咪上学了,而且次有了名字叫许朝友,是老师给取的。朝友守纪律,敬老师,肯学习,上学不到半年,戴上了红领巾,还当了班长……
     选举场上闹哄哄的,瞎眼妻用手碰了一下丈夫:“你还等啥?照小咪说的,快请人写呀!”许代新如梦初醒,连连应到:“好、好,我请人――写!”
     公布选票了。
     “胡乾昂――胡乾昂――胡乾昂――”记票员在黑板上画了一长串的“正”字,唱票员还在一股劲地喊着“胡乾昂”。很后,胡乾昂以456票的多数,当选为新河乡人民代表。
     我们颇感兴趣地问一位青年妇女:“你们为什么要选胡乾昂?”那妇女正在打鞋底,她用牙齿咬断了麻线说:“他是好人嘛!”
     回答是那样干脆,真切,毫不含糊。
     是的,在箐阳村人心里,胡乾昂是个好人。他们忘不了,进村那条羊肠山路,下雨天,泥泞难行,多少人在路上“撑仰船”。是胡乾昂捐款四千元,修起了公路。而今,汽车、拖拉机来往奔驰,送公粮、拉山货、运化肥不再发愁;他们忘不了,是胡乾昂捐款6000元,帮助乡里建起了水电站,从此结束了祖祖辈辈照松明、点油灯的历史;他们更忘不了,为给村里人义务理发,胡乾昂用烂了好几把推子;为给大人娃儿医病,他不知买过多少药……
     箐阳村人对胡乾昂是那样信任!这个闹得满城风雨的人到底还有什么更深的“名堂”呢?我们决心寻查到底!
     “推豆腐”的买卖
     真没想到,赫赫有名的“大富”人家,住的却是一座极其普通的农舍:三间正房歇人,转角三间是灶房、畜圈和加工黄连素粉的作坊,屋里没有彩电、落地式之类的现代化设备,连吃饭那张桌子还摇摇晃晃的。
     五十一岁的胡乾昂,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很多,头发胡子花白了,苍白的脸上隐现着几分忧愁。
     主人一家待客的确热情,拿烟、倒茶、感谢关心之类。可当我们提及黄连素时,胡家的人都敏感地避开了。老胡说:“你们坐吧,我还有事。”老伴寡言少语,在灶房????地忙。
     我们在院子里转悠着,一筹莫展。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