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桃李章/陈舜臣随笔

桃李章/陈舜臣随笔

  • 字数: 151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 作者: (日)陈舜臣
  • 出版日期: 2018-10-01
  • 商品条码: 9787514616910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06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陈舜臣系列随笔中的一部,以古代民族话题为主题的杂文集,有一定知识性和独到观点,反映了作者知识的丰富性。因所收录文章“绝大部分都是与之前作品关系较小的内容,或者是毫无关联的内容”,所以得名。作者“信笔由缰”,故而文章大多“形散”,但很后都会扣题。
作者简介
陈舜臣(1924—2015),以创造推理小说、中国历史小说叱咤日本文坛五十余载,但是其文化随笔的价值却常常被忽略。他善于挖掘中日文化在琐碎日常中的诸多差异以及背后深刻的渊源,并将其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文风儒雅,笔触生动而又富有哲思。其随笔展现了不同视角及不同文化观照下的中国历史,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目录
关于书名 雁门之人 南海之船 伊尔汗国 《史集》作者 一衣带水 长胡子 喀喇契丹 融 合
摘要
    雁门之人
     外国的日本文学研究者论及日本文学时,通常会认为:“传统的日本文学史存在很大的缺陷。”他们指出,明治时代以前日本文学的主流为汉文体系,这就是日本文学的先天不足之处。诚然,明治以前从属于汉文体系的诗文在日本曾靠前盛行,其影响在明治后也屡见不鲜。伫立于金州城外斜阳中的乃木希典将军情不自地吟咏出“山川草木,愈加荒凉”;夏目漱石也创作了很多首出色的汉诗,这都广为人知。毋庸置疑,这些汉文诗作都已成为“日本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无专享偶,同样的现象在朝鲜文学史中也是无法忽视的。当然,探讨越南文学史时也会遇到这种问题,胡志明的《狱中日记》就是用汉文诗写就的。可以说,汉文在东亚的地位就如同拉丁文在西欧所扮演的角色一样重要。
     中国曾数次建立起非汉族的政权。其中很引人注目的要数蒙古族人建立的“元”和满族人建立的“清”。但是,“元”和“清”实际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元朝对汉文化并没有太多的崇敬之意。元在统治中国之前,曾经有过成吉思汗西征的历史。也就是说,他们接触过西方文明,这或许是他们并不热衷于汉文化的原因之一。元朝的统治者一直坚信蒙古族的游牧生活方式是很好的,在行政和经济方面也是绕过汉族人,委任色目人担任相关职务。色目人精于实务,巧于商务。所谓“色目人”是指除蒙古族人和汉族人以外的、其他多个种族的人,主要包括突厥人、伊朗人、阿拉伯人等,讲拉丁语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也被列入“色目人”之中。
     提到元朝,与其说其灭亡了,不如说其从中国撤退了更为妥当。明太祖朱元璋攻陷北京时,蒙古族政权的统治者们迅速退回了北方草原。未被汉文化同化的蒙古族继续在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笔者相信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
     清朝的情况则大为不同,满族人被汉文化同化。至清末时,满族中已经很难找到会讲满语的人了。清朝皇帝经常颁布诏书,强调满族人应该学习满语。不过,连皇帝自身都汉化了,这些诏书再怎么三令五申也无法阻挡满族被同化的趋势。
     1911年清朝灭亡时首都北京并未发生战争,这一点从表面上看同元朝时的情形如此相似,然而其内容却大相径庭。蒙古族人举族回迁至北方草原,而满族人却举族融入中国。
     满族人中涌现了很多很好的汉诗作者。乾隆皇帝(1711―1799)毕生创作了42420首汉诗,并写就了千百篇汉文文章。女诗人顾春,号太清春,虽为满族人,在清代诗人中的地位却不逊于任何汉族女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她被认为是很好的女诗人。元代时,蒙古族中以创作汉诗而著称的人似乎并不多见,对汉诗感兴趣的都可谓凤毛麟角,倒是前文提到的色目人中出了几位出色的人物。他们的水平与同时代的汉族文相比也毫不逊色,所创作的作品也流芳于“中国文学史”,代表人物萨都剌有《雁门集》八卷存世。
     萨都剌,字天锡,出身于答失蛮,祖父为思兰不花,父为阿鲁赤,曾在元朝担任军职。萨都剌出生于山西省北部的雁门,诗集《雁门集》应该是以其出生地命名的。
     萨都剌的出身――答失蛮究竟是地名还是部族名尚无定论。元末陶宗仪著《辍耕录》中虽有对色目人的详细记载,但其中并无答失蛮的相关资料。名为《元典章》的书中将“答失蛮”解释为“回族的修行者”,可见答失蛮非部族名亦非地名,似乎是一个阶层的名称。北宋时期曾有这样的记载,自于阗(现在的和田)而来的朝贡使中曾有“打厮蛮”的头衔,这个“打厮蛮”应该就是元代的“答失蛮”。这个词很有可能是波斯语Dānishmand(有学识的、贤明的)或者是表示“职者”含义的Dānishwar的音译。
     修行者也好,学识丰富者也罢,按照中国式的理解萨都剌应该出身于伊斯兰教士大夫家庭。吉川幸次郎的《元明诗概说》中记有一部名为《至正直记》的书。《至正直记》认为,萨都剌实际上是汉人,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风气故意给自己起了个洋气的外国名字。元代色目人确实比汉人更受优待,但这部《至正直记》并没有什么非常不错性。在《新元史》列传中,还可以见到“原为朱氏之子,后被其父送为养子”之类的记述。
     P15-1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