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雪城

雪城

  • 字数: 10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作者: 梁晓声
  • 出版日期: 2018-11-01
  • 商品条码: 978751535375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456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1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知青小说代表作,是对并不久远的特殊年代的真诚思考,更是对后世的深刻启迪。
内容简介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积极展示当代文学创作成果,推动优秀文学作品经典化,我社推出《当代新经典文库》,特邀有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教授主编第一辑,收有当代实力作家的长中短篇小说代表作,共10卷。 长篇小说《雪城》为其中一卷。《雪城》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代表作,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知青返城后努力融入新环境、艰难寻觅并实现自身价值的故事,真实展现了他们的迷茫与求索,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美好情怀和追求。本作品曾多次再版,并被改编成电视剧,影响广泛。
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返城年代》《年轮》《人世间》等作品数十部,多部作品被译介到海外。1968年至1975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劳动。?
目录
上部
历史的证言 心灵的传记――《当代新经典文库》第一辑序
我和我的那些“知青小说”――自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下部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摘要
    愤怒!
     摆脱了纪律和理智束缚的愤怒爆发了!
     “你们他妈的为什么不放人接站?!”
     “我们是土匪强盗吗?!”
     “存心跟我们知青哥们儿过不去是不是?”
     “老子这么多东西怎么带出站呀?”
     “不下车了!不放人接站,咱们都他妈的不下车啦!”
     “呸!你姥姥的!……”
     一口唾沫,吐在一位铁路工作人员脸上。他缓缓地抬手擦去,宽容地苦笑了一下,对身旁的另一位铁路工作人员说:“我女儿也在这趟车上。”
     对方低声说:“你留神点儿,发现了,我帮你先接到咱休息室去。”
     他回答:“别了,有她妈妈和她哥哥在站外接她……”
     “今晚可能要出事。”
     “但愿别出事。”
     几乎每一节车厢都传出怒骂声。知青专列是没有卧铺的。他们像塞在罐头里的鱼,一个紧贴一个地塞满每节车厢。大多数人没有座位,互相挤靠着,许多人实际上仅有立足之地。他们重新体验了一次当年“大串联”的旅途滋味。从列车开动起,乘务员们就都像隐身人似的“消失”了,聪明地将自己倒锁在休息室里,不再露面。不能指责他们,列车上没有他们“为人民服务”的余地。烧水炉早就熄灭了,“凉开水”早被喝光了,餐车里也挤满了人,根本无法开饭。列车上的广播员却很忠于职守,准时播音。上午是“二人转”,中午是“二人转”,下午还是“二人转”。“咿呼嗨,呀呼嗨”开始前,她总是像报幕员一样,热情饱满地说上一句:“下面请欣赏……”使人猜想她只有那么一张宝贝唱片可放,而她那句热情饱满的话也是录在唱片上的。“二人转”唱的是知识青年战天斗地的词,对这车听众来说,无异于一种讽刺。广播员主观认定,车厢里的每一个返城知识青年,既然在东北各农村生活了整整十一年,必定对这种东北农村曲艺感情深厚,百听不厌。却不知道,有几节车厢的喇叭线,早被扯断了。而许多返城知识青年,为了不辜负广播员兜售艺术的热情和美意,当唱针开始划出第一声“呼嗨”之前,就以更饱满的热情众口喊出“呼嗨”了。
     在这中世纪贩奴船般的旅途中,他们的食欲、困意,每一根最微小神经的最末梢,全都麻痹了。许多人的文艺细胞和创造性思维,却变得空前活跃,才华横溢。
     这是一种本能,如同被扔进舱底的鱼儿的蹦跳。
     “老三听,不但战士要听,干部也要听,哪一级,都要听,听了就要唱,要在‘呼嗨’上狠下功夫……”
     他们在“呼嗨”上下的功夫是那么狠!
     把“”中“副统帅”的语录歌加以篡改,使他们获得极大快感,乐此不疲。每节车厢里失掉了职务的知青“干部”们,耳听“呼嗨”之声唱成一片,则只有默然而已。彼一时,此一时,在这次列车上,没有什么“干部”,也没有什么“战士”了,都是返城知识青年。等待他们的,都将是相同的命运――待业,在城市重新寻找到一个继续生活下去、奋斗下去的点。大返城造成了他们之间地位上的平等,起码在本次列车上,在误点十三小时的旅途中是如此。平等的意识,对大多数人来说,永远是能够获得某种安慰的意识。他们又疲惫又亢奋的头脑,还来不及预见到,城市将在他们之中,划分出多么细致又多么难以超越的“等级”。划分得很细,很细。
     这种互相体验到的平等意识,使熟人或生人之间,极自然地产生了一种亲近感。谁都明白,一回到城市,城市便会将他们隔离开来。他们不再是社会无法忽视的一个庞大集团,而成了单独的、孤立的“个体”。无论他们情愿或不情愿,无论十一年来朝夕相处的或在列车上刚刚互报姓名的,他们将再也没有时间和机会人数众多地重聚一起,他们将必须以全副的精力在城市寻找和占据一道起跑线,开始新的冲刺。他们对城市所怀抱的一切希望,都只能从一道新的起跑线上去实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命。
     如果说他们,这逝去了青春的,心理和精神上都感到疲惫不堪的一代,这几十万,近百万,数千万知青大军,由于“上山下乡”的使命宣告结束,而产生一种解脱感的话,那么也可以说,他们由于将要离别,将要被城市所分化,心灵中产生了溃疡般的忧郁、迷茫、惆怅、失落状态和彼此依恋的情愫。
     当列车进站后,除了那些将头探出车窗的人,更多的人则在互相告别。那是很动人的场面:久握不放的双手,依依不舍的拥抱,真挚的眼泪,泣不成声的话语……女知青的感情充分体现这一代人珍重友谊的性格色彩,她们两个、几个、甚至十几个抱作一团,不能抑制地放声大哭。哭声在这种时刻是有传染性的。对于不同城市的知识青年们来说,是离别,也可能意味着以后永难相见。谁知生活会不会恩赐给他们重逢的机会呢?而他们目前又是多么需要在一起!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在一起,需要不被分开。
     P6-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