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研究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孟宪平 著
  • 出版日期: 2019-01-01
  • 商品条码: 978701020067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4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措施更符合思想建设规律,更注重可持续发展。它所秉持的基本原则是:明确的价值理念、高度的价值自觉、广泛的价值认同和鲜明的价值特色。建设理念常态化,不搞“政绩工程”、“速成模板”、建设进程常态化,不搞“临时突击”、“定期达标”、建设方法常态化,不搞“运动式”、“一刀切”、表现形式常态化,不搞“独幕剧”、“单打一”。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偏常现象,分析了思想认识上的偏常、实践方式上的偏常、方法选择上的偏常,偏常的原因在于畸形的名利追求、无聊的猎奇心理、无度的文化狂欢、不良的价值遗存和过度的攀比心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的路径包括:价值认同常态化,经常提高在共识上下功夫;社会约束常态化,经常在生活规范上下功夫;利益调处常态化,经常在物质保障上下功夫;法治建设常态化,经常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上下功夫;道德养成常态化,经常在践行上下功夫;作风建设常态化,经常在预防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的责任担当,主要表现为党员干部的领导责任、广大群众的主体责任、知识分子的学术责任和宣传机机构的普及责任。
作者简介
孟宪平,河南沈丘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兼及政治学中的制度建设问题。先后主持3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分别是:“转型期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机制研究”(08BKS055)、“非制度化生存的负面效应及其治理研究”(10BZZ00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研究”(13BKS075);主持完成1项全国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和4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在《光明日报》、《科学社会主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或摘编转载15篇。著有《以人为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领导干部能力研究》、《领导干部心理问题特别调查与解读》等著作。获得省部级以上学术奖励5项。
目录
导论
章 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节 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社会价值体系的符号寓意及其认同
第三节 社会价值体系的多维审视
第四节 社会价值体系的依存系统
第五节 社会价值体系的边界意识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及其功能
节 中国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发生及变迁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德行约束
第三节 儒家价值语境中的中国传统社会范型
第四节 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积极功能及消极作用
第三章 资产阶级价值体系及实践举例
节 西方资产阶级价值体系及其发展
第二节 资产阶级价值体系的本质及其批判
第三节 国外价值体系建设的典型实例
第四章 马列主义价值体系及其实践
节 马列主义价值体系的思想维度
第二节 马列主义价值体系的叙事特征
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价值体系实践
第五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阐释
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多重规定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表达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协调机理
第六章 社会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的传统形态和现实理据
节 中国传统社会儒家价值体系的制度化大众化生活化
第二节 马列主义关于价值体系建设长期性的论述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长期性的思想
第七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的路径选择
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的依据、要求和原则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偏常现象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的责任担当
第五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的机制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