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农产品黄曲霉毒素抗体创制原理与检测技术(第2版)

农产品黄曲霉毒素抗体创制原理与检测技术(第2版)

  • 字数: 690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李培武
  • 出版日期: 2018-11-01
  • 商品条码: 978703059715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68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18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污染农产品毒性不错的一类真菌毒素,其高灵敏检测技术,尤其是适合现场使用的高灵敏快速检测技术,对保障农产品食品消费安全和农业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者团队将近二十年系统研宄取得的重要突破和创新性成果凝练成此著作。在第一版基础上,新增了新型免疫标记、非标记及无毒替代物绿色免疫检测技术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等内容,形成了第二版。本书阐明了黄曲霉毒素分子免疫活性位点及其对抗体的高亲和力靶向诱导效应学说、靶向诱导效应从免疫动物到体外杂交瘤的高效传递途径,系统介绍了黄曲霉毒素总量与分量单克隆抗体、基因重组抗体、纳米抗体创制与特性表征、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与标准体系构建、试剂盒和检测仪器等系列产品研发及其在植物源性农产品、饲料、饼粕、中药材及食用油、调味品、乳品等领域,以及在全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目录
目录
第二版序一
第二版序二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序一
第一版序二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总论 1
第一节黄曲霉毒素的发现与危害 1
一、黄曲霉毒素的发现与生物合成 2
二、黄曲霉毒素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污染分布 3
三、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4
四、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及危害 6
第二节农产品黄曲霉毒素污染与食品安全 7
一、黄曲霉毒素污染与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 8
二、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 9
三、黄曲霉毒素污染对农产品生产与食品加工的影响 13
第三节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现状 15
一、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 15
二、黄曲霉毒素各种检测技术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18
三、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发展方向 19
第四节黄曲霉毒素免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19
一、黄曲霉毒素免疫检测技术发展历程 20
二、黄曲霉毒素主要免疫检测技术及特点 26
三、黄曲霉毒素免疫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31
第二章黄曲霉毒素人工抗原 34
第一节黄曲霉毒素抗原免疫活性位点 34
一、黄曲霉毒素人工抗原与免疫活性位点的概念 34
二、黄曲霉毒素抗原免疫活性位点的发现与靶向诱导效应 37
第二节黄曲霉毒素半抗原分子结构设计 46
一、黄曲霉毒素半抗原设计 47
二、影响黄曲霉毒素半抗原偶联的因素 49
第三节黄曲霉毒素人工抗原合成与鉴定 51
一、黄曲霉毒素人工抗原合成方法 51
二、黄曲霉毒素人工抗原的鉴定 54
三、黄曲霉毒素与载体蛋白结合比的估算方法 56
四、黄曲霉毒素人工抗原合成实例 57
第三章黄曲霉毒素特异性抗体 63
第一节黄曲霉毒素特异性抗体与表征 63
一、现代抗体概念 63
二、根据靶标划分黄曲霉毒素抗体种类 64
三、才艮据抗体类型划分黄曲霉毒素抗体种类 65
四、黄曲霉毒素抗体特性表征 67
第二节杂交瘤半固体培养-梯度筛选法与黄曲霉毒素单克隆抗体创制 72
一、黄曲霉毒素杂交瘤细胞半固体培养-梯度筛选法 72
二、黄曲霉毒素杂交瘤细胞株选育与单克隆抗体创制 76
三、黄曲霉毒素单克隆抗体特性表征 78
第三节黄曲霉毒素阳性抗体噬菌体展示库和基因重组抗体创制 89
一、黄曲霉毒素阳性杂交瘤与抗体可变区基因的克隆 89
二、黄曲霉毒素阳性抗体噬菌体展示库的构建 93
三、黄曲霉毒素基因重组单链抗体的研制及表征 98
第四节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创制 102
一、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创制方法 102
二、黄曲霉毒素特异性纳米抗体 107
三、黄曲霉毒素抗独特型纳米抗体 111
第四章黄曲霉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 115
第一节黄曲霉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原理 115
一、黄曲霉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原理与分类 115
二、黄曲霉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基本流程 117
三、影响黄曲霉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的主要因素 118
四、黄曲霉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标准曲线 120
第二节黄曲霉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及应用 121
一、黄曲霉毒素B1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及应用 121
二、黄曲霉毒素Mi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及应用 125
三、黄曲霉毒素G〗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及应用 133
四、黄曲霉毒素总量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及应用 139
五、基于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的ELISA检测技术 141
第五章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检测技术 144
第一节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检测技术概述 144
一、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柱的制备 145
二、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检测技术的特点 145
三、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检测技术类型 146
第二节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柱与样品净化技术 147
一、免疫亲和柱的研制 147
二、免疫亲和柱样品净化技术及其性能比较 154
三、免疫亲和柱在黄曲霉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155
第三节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荧光检测技术与应用 156
一、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荧光检测技术原理 156
二、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荧光检测技术流程 158
三、HgCl2荧光增强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荧光检测技术 159
四、IAC-HPLC-Hg( II )柱后衍生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应用 168
五、环糊精荧光增强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荧光检测技术 171
第四节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与应用 175
一、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毛细管电泳检测原理与分离模式 175
二、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 176
三、IAC-LIF-HPCE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应用 182
第五节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与应用 184
一、免疫亲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原理 184
二、免疫亲和样品前处理技术 184
三、黄曲霉毒素荧光增强剂及特性 186
四、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优化 187
五、免疫亲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评价及应用 189
第六节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色质联用检测技术与应用 189
一、免疫亲和-色质联用检测技术原理 189
二、免疫亲和样品前处理技术 190
三、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192
四、质谱条件 193
五、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方法评价 200
第六章黄曲霉毒素纳米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 202
第一节黄曲霉毒素纳米金免疫层析检测原理 202
一、概述 202
二、黄曲霉毒素纳米金免疫探针 203
三、黄曲霉毒素纳米金免疫层析检测原理 204
第二节黄曲霉毒素B1纳米金免疫检测技术 205
一、黄曲霉毒素B1纳米金免疫探针的制备 205
二、黄曲霉毒素B1纳米金试纸条的制备 210
三、黄曲霉毒素B1纳米金免疫检测技术的建立 214
四、纳米金制备技术及颗粒大小对免疫层析效果的影响 219
五、黄曲霉毒素B1纳米金免疫检测试纸条应用及与HPLC法测定结果比较 220
第三节黄曲霉毒素M1纳米金免疫检测技术 223
一、黄曲霉毒素M1纳米金免疫探针的制备 223
二、黄曲霉毒素M1纳米金试纸条的制备 226
三、黄曲霉毒素M1纳米金免疫检测技术的建立 227
四、黄曲霉毒素M1纳米金免疫检测技术应用 231
第四节黄曲霉毒素总量纳米金免疫检测技术 232
一、黄曲霉毒素总量纳米金免疫探针的制备 232
二、黄曲霉毒素总量纳米金试纸条的制备 235
三、黄曲霉毒素总量纳米金免疫检测技术的建立 236
四、黄曲霉毒素总量纳米金免疫检测技术应用 240
第五节黄曲霉毒素多检测线半定量纳米金免疫检测技术 243
一、黄曲霉毒素多检测线半定量纳米金试纸条模型 243
二、黄曲霉毒素多检测线半定量化纳米金免疫检测技术的建立 244
三、黄曲霉毒素多检测线半定量化纳米金免疫检测技术应用 248
第六节多种真菌毒素纳米金同步检测技术 248
一、多种真菌毒素纳米金免疫探针制备 248
二、多种真菌毒素纳米金试纸条制备 250
三、多种真菌毒素纳米金免疫检测技术的建立 251
四、多种真菌毒素纳米金免疫检测技术应用 254
第七章黄曲霉毒素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技术 256
第一节黄曲霉毒素铕标记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技术原理 256
一、概述 256
二、黄曲霉毒素时间分辨荧光探针的构建 257
三、黄曲霉毒素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技术原理 259
第二节黄曲霉毒素B1铕标记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技术 260
一、黄曲霉毒素B1铕标记时间分辨荧光试纸条的制备 260
二、黄曲霉毒素B1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的建立 261
三、黄曲霉毒素B1铕标记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技术应用 271
第三节黄曲霉毒素M1铕标记免疫层析检测技术 273
一、黄曲霉毒素M1铕标记试纸条的制备 273
二、黄曲霉毒素M1铕标记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的建立 274
三、黄曲霉毒素M1铕标记免疫层析检测技术应用 283
第四节黄曲霉毒素总量铕标记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技术 284
一、黄曲霉毒素总量铕标记试纸条的制备 284
二、黄曲霉毒素总量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的建立 285
三、黄曲霉毒素总量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技术评价 286
四、黄曲霉毒素总量铕标记时间分辨荧光检测技术的应用 289
第八章黄曲霉毒素新型标记探针免疫检测技术 292
第一节黄曲霉毒素量子点标记免疫检测技术 292
一、黄曲霉毒素量子点合成技术 292
二、黄曲霉毒素量子点标记微孔板检测技术 294
三、黄曲霉毒素量子点微球试纸条检测技术 296
第二节黄曲霉毒素石墨烯标记免疫检测技术 299
一、黄曲霉毒素石墨烯免疫探针可行性研究 300
二、黄曲霉毒素石墨烯标记侧向流免疫层析技术 304
三、黄曲霉毒素石墨烯标记免疫检测技术实际应用 308
第三节黄曲霉毒素纳米钯标记适配体模拟抗体免疫检测技术 309
一、黄曲霉毒素纳米钯标记适配体模拟抗体免疫检测原理 310
二、黄曲霉毒素纳米钯标记适配体模拟抗体检测技术的建立 311
三、黄曲霉毒素纳米钯标记适配体模拟抗体检测技术的应用 313
第四节黄曲霉毒素丝网刷微阵列标记免疫芯片检测技术 315
一、黄曲霉毒素等真菌毒素混合污染免疫芯片同步检测技术 315
二、微阵列免疫芯片在花生样品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319
第九章黄曲霉毒素非标免疫检测技术 321
第一节黄曲霉毒素非标免疫检测技术原理 321
一、概述 322
二、黄曲霉毒素非标免疫检测原理 322
三、黄曲霉毒素非标免疫检测技术主要类型与特点 325
第二节黄曲霉毒素非标免疫荧光猝灭检测技术 327
一、黄曲霉毒素免疫荧光猝灭现象的发现 328
二、黄曲霉毒素免疫荧光猝灭检测技术的建立 329
三、黄曲霉毒素免疫荧光猝灭检测技术的应用 333
第三节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噬菌体无标记免疫PCR检测技术 333
一、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噬菌体无标记免疫PCR技术组成 334
二、无标记免疫荧光定量PCR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的建立 335
三、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噬菌体无标记免疫PCR检测技术的应用 343
第十章黄曲霉毒素无毒替代物免疫检测技术 345
第一节黄曲霉毒素替代抗原免疫检测原理 345
一、黄曲霉毒素替代抗原的种类 345
二、黄曲霉毒素无毒替代物在免疫检测技术中的应用 347
三、黄曲霉毒素无毒替代物免疫检测原理 348
第二节黄曲霉毒素无毒替代物制备技术 350
一、噬菌体展示肽无毒替代物的制备技术 350
二、抗独特型双链抗体无毒替代物的制备技术 351
三、抗独特型纳米抗体无毒替代物的制备技术 352
第三节黄曲霉毒素无毒替代标准物免疫检测技术 354
一、粮油产品黄曲霉毒素无毒替代标准物免疫检测技术 354
二、牛奶黄曲霉毒素M1无毒替代标准物免疫检测技术 355
三、黄曲霉毒素抗独特型纳米抗体无毒替代标准物免疫检测技术 359
第四节黄曲霉毒
摘要
    第一章总论
    黄曲霉毒素是人类迄今发现的污染农产品食品毒性优选、致癌力不错的一类真菌毒素,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曲霉属真菌产生,在植物性农产品中主要是B族和G族,在动物体内转化为M族,从而污染食物链。黄曲霉毒素可致癌、致畸、致突变,具有毒性强、污染广、危害重等特点,极易污染农产品食品,严重威胁农产品食品消费安全。因此,黄曲霉毒素自发现以来,国内外对其主要结构特征、产生机理、理化特性、毒性毒理、污染分布与危害、检测与控制技术等开展了大量研究(白艺珍等,2013;白艺珍等,2015)。
    黄曲霉毒素污染范围广,已在花生、玉米、大米、坚果、油脂、乳及乳制品、饲料、肉、水产品、家庭自制发酵食品等100多种农产品食品中发现了黄曲霉毒素污染。因黄曲霉毒素毒性极强,且结构稳定,不仅容易引起人畜群体急性中毒,而且具有很强的累积毒性,引发免疫抑制,成为威胁农产品食品安全的一类主要高风险危害因子(丁小霞等,2011a;李培武等,2013a;Ding et al.,2015)。
    为有效控制黄曲霉毒素污染,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农产品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优选允许限量标准。由于黄曲霉毒素是自然条件下产生的天然毒素,可发生在种植、养殖、收获、储存、运输、加工等多个环节,不同于农兽药残留,难以通过药源管理实现有效控制,及时检测发现污染,才能避免进入食物链,因此高灵敏检测技术对保障农产品食品消费安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也因此成为黄曲霉毒素污染管控的重要抓手(丁小霞等,2011b)。
    本章介绍黄曲霉毒素的发现、发生、结构特征、理化特性、毒性毒理、生物合成路径、污染分布等内容,并重点介绍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发展过程与现状,扼要阐述黄曲霉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免疫亲和检测技术、免疫层析检测技术和新型绿色免疫检测技术等黄曲霉毒素免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李培武等,2005a;李培武等,2011a;李培武等,2014g;Li et al.,2009b;Li et al.,2011)。
    第一节黄曲霉毒素的发现与危害
    自20世纪60年代初黄曲霉毒素在英国被发现并命名为“aflatoxin”以来,相关研究工作已经历五十多年,解析了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路径及直接参与合成的相关基因,明确了系列黄曲霉毒素分子结构、理化特性、毒性与毒理等,并研究探明了农业生产、农产品储藏运输、食品、饲料加工等过程黄曲霉毒素污染发生及影响因素,建立了系列检测方法。
    一、黄曲霉毒素的发现与生物合成
    (一)黄曲霉毒素的发现
    人们对黄曲霉毒素的认识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I960年,在英国境内爆发了不知病因的火鸡突发性群体死亡事件,导致10万多只火鸡死亡。起初该病被称为“火鸡X病”,经过排查后确认与火鸡饲喂从巴西进口的花生柏有关。随后,研究人员对该饲料开展了大量研究分析工作,从中筛选、提取、浓缩、分离出一类荧光化合物,并证实正是这类荧光化合物导致了火鸡的死亡。因最初发现这类荧光化合物是由黄曲霉菌(Aspergilluflavus)产生的毒素,故取了黄曲霉菌的词头,加上毒素,被命名为“黄曲霉毒素”
    (aflatoxin)。
    经过结构解析,黄曲霉毒素分子含有双呋喃环和香豆素结构,自然条件下化学结构十分稳定,且具有非常强的毒性和致癌性,在农作物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中极易发生。在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肉类、饲料、乳及乳制品、水产品、家庭自制发酵食品等多种农产品食品中均有检出。尤其在高温高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农产品食品黄曲霉毒素污染更为严重。因此,黄曲霉毒素引起了世界各国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在黄曲霉毒素的发生与分布、积累与转化、检测和脱毒减毒及防控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
    (二)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路径
    自然界中,与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密切相关的黄曲霉毒素种类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latoxin 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latoxin G1,AFGi)、黄曲霉毒素G2(aflatoxin G2,AFG2)、黄曲霉毒素Mi(aflatoxin M1,AFM1)和黄曲霉毒素M2(aflatoxin M2,AFM2)6种。其中,黄曲霉毒素B1、B2、G1、
    G2主要存在于粮油等植物性农产品及饲料中,黄曲霉毒素Mi和黄曲霉毒素M2主要存在于肉、蛋、奶等动物性产品中,目前已经研究明确了这些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及其生物合成路径。
    20世纪70年代,科学工作者便开始对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过程开展系统研究,并最终确立了主要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路径,如图1-1所示。研究发现黄曲霉毒素合成路径中受24个结构基因和一个调控基因控制,至少发生18个酶促反应,主要中间产物包括乙酰辅酶A、丙二酸单酰辅酶A、诺素罗瑞尼克酸(norsolorinic acid,NOR)、奥佛兰提素(averantin,AVN)、奥佛鲁凡素(averufanin,AVNN)、奥佛尼红素(averufin,AVF)、羟基杂色酮(hydroxyversico lorone,HVN)、杂色半缩酸乙酸(versiconal hemiacetal acetate,VHA)、杂色曲菌素B(versico lorin B,VerB)、杂色曲菌素A(versico lorin A,VerA)、柄曲霉素或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ST)、氧-甲基柄曲霉素(O-methylsterigmatocystin,OMST)、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G1或VerB、二氢柄曲霉素(dihydro-ST,DHST)、二氢氧-甲基柄曲霉素(dihydro-OMST,DHOMST)、黄曲霉毒素B2和黄曲霉毒素G2。其中,诺素罗瑞尼克酸是第一个稳定的中间产物,呈鲜艳的橙红色。黄曲霉毒素M1是黄曲霉毒素B1的羟基化代谢产物,是由人或动物摄入黄曲霉毒素Bi污染的食品或饲料后,在体内代谢转化形成,常在牛奶、肉等产品及体液中被发现。
    图1-1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路径
    二、黄曲霉毒素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污染分布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和集蜂曲霉等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这些真菌散布在空气和土壤中,或寄生在动植物体。因此,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及污染程度取决于真菌的种类和菌株所处的环境。寄生曲霉的所有菌株几乎都能产生黄曲霉毒素。相比之下,黄曲霉是分布最广的黄曲霉毒素产毒霉菌。黄曲霉普遍存在于花生、玉米、坚果等产品中,在田间种植、收获、储藏和运输等环节均可产生毒素。黄曲霉产毒菌株类型、环境温度和湿度是影响黄曲霉产毒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黄曲霉在12~42°C均可产生黄曲霉毒素,最适温度为28~30°C,在花生中产生黄曲霉毒素所必需的大力度优惠水分含量为8%~10%,最适产毒水分含量为15%~35%;寄生曲霉在6~46°C范围内均可产生黄曲霉毒素,大力度优惠生长温度为6~8°C,优选生长温度为44~46°C,最适温度为25~32°C。
    黄曲霉菌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南部等地域,特别是在温湿度较高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常见。例如,在我国华南、华中、华北等地,黄曲霉毒素产毒菌株分布较多,产毒量也比较大,东北、西北地区分布较少。
    被黄曲霉、寄生曲霉等真圃侵染的农产品、食品及饲料等都有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污染。在花生、坚果、玉米、大米、豆类、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水果、干果、蔬菜、调味品、烟草、中草药和发酵类产品等百余种农产品及食品中都发现了黄曲霉毒素。其中花生和玉米是污染最严重的农产品,而生长在高温高湿地区的粮油作物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更高。张宸等对全国18个大中城市的632个主要粮油样品进行黄曲霉毒素污染调查,结果显示,粮食样品和植物油样品中阳性样品黄曲霉毒素Bi含量范围为0.02~54.20胆/kg和0.41~36.54胆/kg,平均值分别为1.33胆/kg和2.20胆/kg,阳性率分别为0.41%和2.06%。同时,调查发现全国农产品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总体水平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严重。
    我国对黄曲霉毒素污染高度重视,已组织开展粮油、饲料等黄曲霉毒素污染分布与风险评估系统研究。以花生为例,样品覆盖中国花生生产面积的近90%,采用国家标准免疫亲和层析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B1是中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的主要成分,占黄曲霉毒素总量的百分比平均值为86.2%;长江流域主产区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最重,东北主产区产后花生污染最轻;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Dingetal.,2011)。近年来,花生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连续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总体仍趋向加重,并有由南方向北方蔓延的趋势;风险监测结果表明全国花生黄曲霉毒素B1超标率曾一度从2012年的4.4%升到2014年的10%左右。
    基于中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分布和污染数据库,采用建立的花生黄曲霉毒素风险评估方法,评估我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表明,在中国不同年龄人群中,4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产后花生膳食摄入风险优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中老年人群膳食摄入风险平均值和97.5百分位值分别为0.1356例癌症/(100000人.年)和0.2169例癌症/(100000人.年),占中国年肝癌发病率的0.6%和0.96%。
    我国四大花生主产区中,长江流域主产区花生膳食摄入风险优选,18~45岁人群膳食摄入风险平均值和97.5百分位值分别为0.00641例癌症/(100000人.年)和0.05977例癌症/(100000人.年),占中国年肝癌发病率的0.03%和0.27%。除个别地区的高风险人群外,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膳食摄入对肝癌的贡献率不足1%,说明我国花生生产和收获过程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程度低,对花生膳食摄入风险很小,应重点开展花生储藏、流通过程中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评估,锁定花生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污染环节、影响因素和关键控制点,采取有针对性控制措施,保障花生消费安全和出口贸易,支撑产业发展。
    三、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除已知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六种常见黄曲霉毒素外,近年来仍有新的黄曲霉毒素被发现并鉴定出来。据研究报道,迄今为止己发现的黄曲霉毒素达20多种,其中18种成分的分子结构己被鉴定。根据紫外线照射下产生荧光颜色的不同,可以把黄曲霉毒素分为B族和G族及其衍生物,其中B族黄曲霉毒素在紫外线照射下发蓝色荧光,而G族黄曲霉毒素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绿色荧光。
    各种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极为相似,都是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都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氧杂萘邻酮(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与致癌有关。紫外光谱扫描结果显示,B族黄曲霉毒素在223nm、265nm和363nm有优选吸收峰,G族黄曲霉毒素则在265nm和363nm有优选吸收峰。在363nm激发光的照射下,B族黄曲霉毒素产生429nm波长的荧光,而G族黄曲霉毒素则产生波长为450nm的荧光。
    黄曲霉毒素无色、无味,分子量分布在312~350范围内,熔点在230~300°C范围内,在熔解时会发生分解,但一般烹调加工条件难以将其结构破坏。黄曲霉毒素易溶于氯仿、丙酮、乙腈、甲醇和二甲基甲酰胺等溶剂,但在水、己烷、石油醚等溶剂中溶解度很低,在水中的饱和浓度为10~20mg/L。污染农产品食品的五种常见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物理化学参数见表1-1。
    表1-1农产品食品中五种常见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四、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及危害
    (一)黄曲霉毒素的毒性与危害表现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剧毒化合物,可致癌、致畸、致突变,是目前为止发现的致癌力不错的致癌物之一。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