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秋灯琐忆

秋灯琐忆

  • 字数: 1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作者: 蒋坦
  • 出版日期: 2019-02-01
  • 商品条码: 978720114316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中国挚美经典,林语堂、周瘦鹃、王文濡等文学大师倾力推荐。     ★《秋灯琐忆》的秋芙、《浮生六记》的芸娘,中国文学史可爱女性的代表。     ★完整白话译文,疑难字词注音注释,无障碍阅读。另附长篇导读,附初版序、蒋坦秋芙诗词、年表、人物传等,还原蒋坦和秋芙的生活日常,走近他们浪漫而传奇的一生。     ★北欧进口内文纸,环保轻盈,纯天然木浆,无毒无害,亮度适中,长期阅读不伤视力。     ★随书赠送精美折页和异形书签。数目有限,先到先得。"
内容简介
《秋灯琐忆》是清代文人蒋坦回忆与爱妻关锳(关秋芙)日常生活琐事,充满风雅、才情、闲趣、诗意的散文。全书叙事栩然,文辞清淡而典雅,情感纯粹而动人心。 本书初成于蒋、关结婚第十年,成书五年后,秋芙病故。蒋坦增补其一些悼亡内容,虽然含蓄,但使原本单纯记录夫妇美好生活的回忆录,笼罩上一层隐约的悲凉之雾。此后,蒋坦全心礼佛,于四十岁时因兵乱一家被困杭城,冻饿而死。世事无常之恸,催人泪下。 本次出版以咸丰二年(1852)钱塘蒋氏巢园刊本为底本,参考世界书局1935年朱剑芒编《美化文学名著丛刊》标点排印本等版本精心勘校。特别邀请苏州大学老师,青年诗人朱隐山白话译注,无需古文基础,也能接近读懂。附录咸丰二年初版序,定制收录“蒋、关诗词百首”及“年表、人物传”,作为了解蒋、关的辅助。随书附赠据蒋、关的故事所绘“春夏秋冬琴棋书画”定制风雅折页及收藏书签,便于读者更好欣赏。
作者简介
蒋坦(1823—1862) 字平伯,号蔼卿,清道光三年(1823)生于浙江钱塘 秀才出身,擅长书法,有文名 道光七年(1827)与青梅竹马的表妹关瑛(关秋芙)订婚 道光二十三年(1843)成婚,长年居住于杭州西湖边 同治元年(1862),因兵乱被困杭城,冻饿而死 译者简介: 朱隐山 本名朱钦运,生于1987年 诗人,青年批评家,哲学博士,兼事随笔与诗词创作 曾以茱萸为笔名出版诗集、论著及编选近十种,现代诗作品被译为英、日、俄、法等多种语言,获美国亨利•鲁斯基金会创作奖金、全国青年作家年度表现奖、紫金山文学奖等 现供职于苏州大学文学院,从事新诗史、当代诗及比较诗学领域的研究
目录
前言 译文 原文 咸丰二年初版序 附录一 蒋、关夫妇诗词百首 附录二 年表、人物传
摘要
    (拾花砌字) 桃花被风雨摧残,在池上落满花瓣。秋芙捡拾起一些,将之摆为文字,填成一阕《谒金门》词:“春过半,花命也如春短。一夜落红吹渐满,风狂春不管。”摆到最后一句时,“春”字还没好,一阵风突然吹来,把所有花瓣都吹散了,凌乱于地。秋芙非常惆怅。我拿玩笑话开解她说:“这回可真是‘风狂春不管’了。”两人相视一笑而罢。 (芭蕉戏语) 秋芙种的芭蕉,现在叶子长得很大,在地面投出巨影,甚至能盖过附近的房帘和帷幕。秋天时,秋风吹雨淅淅沥沥,打在芭蕉上滴滴答答,我在枕上听得真是心碎,仿佛这雨滴打在心田。有一日,我在芭蕉叶上戏题了几句诗词:“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第二天,我题诗的芭蕉叶上被续了几句:“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字的笔画柔媚,一看就知道是秋芙随性写的,但即使是戏笔,对于我来说,它却提供了很深的道理和开悟的契机。 (悔棋) 秋芙爱好围棋,但棋艺不算精,每晚却总是拉我陪她下,偶尔还一直下到天亮。我曾开玩笑地拿朱彝尊《鹊桥仙?辛夷花落》里的句子当话头来问她:“簸钱斗草已都输,问持底今宵偿我?”秋芙反而拿话掩饰道:“你认为我赢不了你吗?让我用佩戴的玉虎作为赌注,再来一盘。”下了几十个子,秋芙明显失利,她于是故意让当时抱着的膝上小狗跳入棋盘搅乱棋局。我笑着说道:“你这是自比杨玉环,在唐明皇的棋局上如此捣乱吧?”秋芙不作声。此时烛灯闪烁,投映到她脸上,已能看到脸红了。此后她便不再下棋。 (护雏) 去年的春天,燕子来得较迟,帘外桃花,已经凋零大半。夜深时节,梁上泥筑的燕子巢忽然倾倒,里头的小燕子掉到了地上。秋芙担心它们被小狗抓走,急忙起床将之送回到巢里,然后将竹片钉在梁上,用来加固燕巢。今年的春天,燕子又来了,见旧巢还在,绕着屋子啁啾呢喃,是还记得去年保护小燕子的人而表示眷恋和感谢吗? (为妻热汤) 夜深时分,秋芙欲找茶水喝,壶里尚存温热,而灶间已没有炉火了。想叫小丫鬟起来烧水,她们却都在屋里蒙头大睡,早为梦神召唤了去。我于是将案头的灯分了一盏放在灶间,借着光为秋芙热了一碗莲子汤喝。秋芙得肺病已有十年,深秋时节总是咳嗽不已,得架高枕头,使呼吸顺畅,才能熟睡。今年以来,她的抵抗力稍微强些了,常常和我相对而坐,一直话旧到半夜。她能禁得起熬夜,兴许是睡眠、饮食等方面都经调理而有了效果吧?但现在才刚入秋,还不知道等到八九月间会怎么样呢。 (为夫拔钗换酒) 丁未年(1847)的冬天,伊少沂县官任满,考核业绩很优秀,于是要北行到京城去。我在巢园为他设宴饯行,与会的宾朋多达二十余位。在酒宴上,李山樵弹琴,吴康甫挥毫书写大字,吴乙杉、杨渚白、钱文涛各自于四壁作画,其余的人,或随取某韵赋诗,或品茶清谈。施庭午、田望南和蒋宾梅等十几个人,则蹲在地上划拳赌酒,大声呼喝,喝得一片热闹,至几十杯还不罢休。 这一天的晚上,正是风清月白的好时节,我准备留朋友们喝个通宵。灯盏陆陆续续亮起,清洗杯盘后准备再喝,没喝上几巡,大呼上酒却没有人来。我惊讶地转问起秋芙是怎么回事,她回答说:“那几瓶酒都喝光了,酒钱没剩下多少,我刚拿我的玉钏去换酒了,但酒家不识货不敢接;只好让仆人拿到当铺去典卖,但当铺离市场很远,所以现在还没有回来。”我吟诵起元稹的诗句“泥他沽酒拔金钗”,惆怅相对。 (在病中) (一) 秋芙生病时,在娘家住了六十余天。日夜陪护她的仆人丫鬟们大都感到疲惫。日夜无间断照顾她的,只有我和妻妹侣琼二人。有时我回家一趟,就剩侣琼替我照料,她凡事必要亲自经手,所以药炉病榻之间,着侣琼的勉力支撑,而得到暂时休息。 侣琼照顾秋芙,固然是出于姐妹情分笃好的天性,然而患难时却能苦中作乐,不以为劳,就连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何能做到这样。秋芙平生重情,而在生病之时,尤为情丝所缠绕束缚。我一回家,她就派人把我喊过去,去了之后,又一句话不说。侣琼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秋芙说:“我现在命如悬丝,自己意识到难以支撑下去,怕在仓猝之间不能和他诀别,他如果来到我身边,我就可以放心去了。” 我听到这话,开始感到非常心疼;后来又想到,秋芙念佛念了二十年,曾有升天成仙的誓愿,见她如今这样缠绵于男女之情,意识到自己的境况,恐怕哪天她离开人世,亦不能超脱于轮回,依然如众生般辗转于生死之间了。生命与情缘如同手上的梧桐花,高贵鲜艳,放下确实不易。 (二) 道光二十四年(1844)秋天,常在一起游玩的朋友们邀我畅游月下西湖。游湖至深夜时,我受了风寒。第二天,又集会于吴山笙鹤楼,醉酒后寒气逼迫。回家后,发烧到几乎丧命的程度,通过服用扶乩时提供的药方,身体才逐渐恢复。 隔了一年,即道光二十六年(1846),我背上长了个毒疮,接下来又得了疟疾。那时正临近乡试,我抱病登车赶考,还没到举行考试的贡院,就已昏死过去好几回了。仆人们把我抬回了家,满一个月,身体才好起来。 道光二十九年(1849)夏天,我又得了恶性痢疾,卧床三个月,身上极为疼痛。 这样算起来,在这六年之中,我患病三次,秋芙服侍病中的我,常常衣不解带。她本来就娇弱的身体,怎么禁得起这样的劳累,相当于我病了三回,秋芙也病了三回。 生性本就疏懒的我,自从道光二十九年为父守丧以来,心如同死火寒灰一般,更不再有出仕的打算。只是想到已亡故的亲人尚未安葬、成年的弟弟还没有婚配, 这是需要我来承担的责任。好在,父亲的墓穴在其生前即已造好,只需另择吉日安葬;加上弟弟蒋增已二十岁,城外近郊几顷良田,足够他耕种度日。 于是我就想着,几年之后,可以和秋芙在法华坞与河渚之间建一所房子,住在里头早晚诵经礼佛,忏悔以去除恶业,研读佛典以明白解脱的义理。这样的话,当我们离开人间到西方极乐世界后,就能在那儿一同见到阿弥陀佛,听他讲真如之理、涅槃之体能离开生灭的“无生法”。即便不得而生极乐,再次转世人间,亦愿生生世世做夫妻。明天是如来佛祖的圆寂之日,我们当持此誓言,宣于佛前,作为永远的见证。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