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外文化常识一本通:不可不知的1500个文化常识(新版)

中外文化常识一本通:不可不知的1500个文化常识(新版)

  • 字数: 870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作者: 东云
  • 出版日期: 2019-01-01
  • 商品条码: 9787511324894
  • 版次: 1
  • 开本: 10开
  • 页数: 56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学习掌握必要的文化常识,不仅是开阔视野、启迪心智、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个人素质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本书选取了世界文化中极具代表的知识和史料,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那个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参考性和指导性。
目录
摘要
    文学
     诗歌
     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史都证明,诗是出现得最早的一种文学样式。
     那么诗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未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便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这就是诗的形式最初形成的原因。当时诗起着记事的作用。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一个字。“志”上从“中”,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学产生以后,有了文字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与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字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是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哦、兮、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把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前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歌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原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也称《诗三百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诗经》的作品大抵产生在周初至春秋中叶,据《史记》等书记载,《诗经》全书系孔子所删订。
     周朝朝廷设有专门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称“行人”,他们四出采访,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采诗的工作由于得到各诸侯国地方官的协助,公卿士大夫在某种场合要给天子献诗。《诗经》中的不少“雅”诗,就是这样汇集到一起来的。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形式。可惜经过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乐谱和舞姿失传,只剩歌词,就是现在所见到的一部诗集。
     由于《诗经》曾经过孔子的删订,儒家学派人物把它当作教科书,传授不绝,虽经秦始皇焚书,仍因为学者的口头传诵,得以流传。汉初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即鲁人申培公、燕人韩婴、齐人辕固生、赵人毛佚,其中《毛诗》最为盛行。魏晋以后,《毛诗》独行于世,以至于今。
     《楚辞》
     《楚辞》,顾名思义就是楚人所为、楚地所生之辞。在兴起之初,它原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楚国诗人在作品中或者自称为诗,或者自名为诵(颂),或者因袭乐章之名,称为九辩、九歌等。“楚辞”之名始见于汉初的《史记?酷吏列传》,以后沿用不变,就固定为这种文体的名称。
     西汉末年,大学者刘向将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等的创作和汉人的一些拟作,包括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宋玉《九辩》、景差《大招》、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刘向《九叹》,计16篇,汇为一编,名为《楚辞》。于是,《楚辞》又成了仅后于《诗三百篇》的一部古代诗集。东汉王逸又为《楚辞》作《章句》,并附入己作《九思》,全书遂成了17卷,就是现在流传的本子。
     《楚辞》的产生在我国文学目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其诗歌已不再是群体创作,而是诗人的独立创作,特别是屈原的作品,塑造了具有崇高理想和伟大人格的、个性鲜明的自我形象,标志着古代诗歌从集体歌唱进入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其次,《楚辞》的作品以参差灵活、具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和宏伟的结构,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主观与客观的剧烈冲突,实现了诗歌语言和体式的重大解放。尤其突出的是,《楚辞》重在以华美的文辞、奇特的想象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激情,开创了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创作道路,从此使中国诗坛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楚辞》和《诗经》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两个传统,对后世文学影响十分深远。
     赋
     赋是文体的一种,它兼有韵文和散文两种体制的特点,是汉魏六朝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这是说,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赋的另一个渊源是战国时代游士的“设辞”。游士们为了在各国君主面前表现自己的主张和才能,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往往随意编造故事,以夸张的对话体来展开论辩,这就是所谓的“设辞”。在《战国策》和其他书中,这种例子是很多的。到了战国晚期,出现了荀子的赋篇和旧题为屈原的《卜居》、《渔父》,以及宋玉的《对楚王问》、《风赋》等,在精神实质上也受到了设辞的影响。
     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即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所说的“铺采搞文,体物写志”。从汉赋到唐宋的赋都是如此,可以说这个特点贯串了整个赋史。例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其内容就是细腻夸张地描写上林苑的水势、山形、虫鱼、鸟兽、草木、珠玉、宫馆等景物和皇帝在苑中进行田猎、宴乐等情况,真可谓极尽其铺陈夸张之能事。
     从形式上看,诗、骚和赋都是押韵的,这是三者的共同点。但是一般来说,诗以四言为主;骚一般是六言,或加兮字成为七言;赋则字数不拘,但多数以四言六言为主。典型的汉赋多夹杂散文句式,诗、骚则基本上没有散句。诗、骚在句与句之间,特别是段与段之间,偏重内在的联系,极少用连结的词语。而赋则与散文一致,多用连结的词语。
     汉代有名的赋家有: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扬雄、班固、张衡、赵壹、蔡邕、祢衡等。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