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 字数: 13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 作者: 《读者·原创版》编辑部
  • 出版日期: 2018-10-01
  • 商品条码: 978754901743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中国期刊第一品牌”——《读者》杂志十年精选。 《读者》杂志善于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读者》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发行量稳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 《读者·原创版》拥有众多名家作者,实力雄厚,走在文坛前沿。 《读者·原创版》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作者队伍,诸如王蒙、余秋雨、池莉、贾平凹、李开复、、肖复兴、梁晓声、六六、林夕、方文山等第一流的作家提供优选的阅读体验。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融合,丰富而多元的内容集结,使《读者·原创版》在各类人文杂志中历久弥新,独具吸引力。 《读者·原创版》十年典藏精选,汇集众多名篇佳作,只愿为你献上一场文学盛宴。 《读者·原创版》创刊十年,被亿万读者奉为很好心灵读本,典藏精选汇集了2005~2014年精华篇章,每一篇都是经过时间淬炼,得到读者认可与喜爱的暖心佳作,十年精华文章汇于一册,只为向热爱文字的你,献上一场文化盛宴。 用文字雕刻藏在时光深处的温暖,精选情感暖文打动亿万读者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人生这趟旅途中,我们都在与孤独对抗,都需要朋友、亲人的陪伴,有时候,意见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足以让我们重新鼓起勇气,《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这本随笔集,会集了《读者·原创版》的多位知名作家,他们用自己温暖而有力的文字,陪伴在人生路上独自远行的你! 随书配有多幅彩插,印制精美,十年珍藏,为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读者·原创版》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作者队伍,诸如王蒙、余秋雨、池莉、贾平凹、李开复、、肖复兴、梁晓声、六六、林夕、方文山等第一流的作家提供优选的阅读体验。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融合,使《读者·原创版》在各类人文杂志中历久弥新,独具吸引力。 《读者·原创版》十年典藏精选,汇集了2005~2014年精华篇章,在进行细致的划分后分为“青春成长卷”“旅途卷”“情感卷”“人生家庭卷”四册,以便将十年精华文章全方位展现给忠实的读者。
作者简介
《读者·原创版》创刊于2004年9月,是国内领先的综合性原创青年杂志,内容涉及社会、话题、 情感、人物、婚恋、美文、资讯等,形式新颖丰富,原创首发内容集报道、访谈、言论、评论、随笔、故事、散文、图片等多种形式于一体,与《读者》和时代精髓一脉相承,又散发着自己的独特气质。
目录
绣花的爹娘 冬夜编筐 挂历 小碗干炸 灵魂归处是故乡 做点儿醋吃 掏耳朵 四个买菜的男人 歌曲推开了那扇门 我不认识铁岗村的人 楼猫 市井深处的粢饭团 我是你爸爸,你是我祖宗 踩泥造屋 他用一个男人的浪漫,给我面对困境的力量 父辈追星的眼光,我们已无法超越 她的羊 妈妈的“朋友圈” 我妈从不喊我回家吃饭 妈,有些技能我真的不想学了 防老人被骗的战斗 你不曾远离 那些老东西 念想 那一场告别的雪 触摸 斫地莫哀终有别 知了叫过夏天 幸福可以用耳朵去寻找
摘要
    以为他们会吃不香睡不稳,会觉得孤单寂寞,会衣带渐宽,但这些令人担心的现象并没有出现,除了偶尔的情景联想,竞猜一下他们曾经生活了70多年的村庄之现状,两个古稀老人似乎都是祥和甚至愉快的。
     两年前,他们坐在大包小包的生活物品中间,被我们运到了新的村庄。新村庄距离我居住的城市不足20公里,人烟稠密,水草丰美,田园广袤,不仅有人工渠傍村而过,而且出门不足50步,便能与小溪相遇,与位于深山老林且吃水艰难的老家相比,实在好太多了。这里是苏浙水乡。
     两个人对新村庄啧啧称赞,但我们对老家的挑剔也招致了他们的严重不满。父亲说:“任何时候,人都不能忘本,老家再不好,也养育了你们十几年。”母亲什么都不说,但手里的活,全都是依着老家的规矩打理:柴火灶炒菜,柴火炉煮饭。开水用铜壶慢慢烧开,洗碗用食用碱缓缓浸泡,做豆腐用石磨细细地研,炒花生用河沙柔柔地焙。那些亮锃锃的电器,我们刚拎回去时,母亲会真心实意地观赏一番,但之后就毫不客气地将它们打入冷宫。
     种地也是。先要用锄头除尽杂草,接着将每个土疙瘩逐一粉碎,把地精心梳上好几遍,然后再直直地起垄,一行行撒上沤好的粪,最后才撒种。新村庄的人觉得惊讶,每每经过,总要停下来看两个老人劳作,离开时,免不了要诚恳地奉劝他们说:“化肥、农药、除草剂这三件宝,一下子就能把地管好,你们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把种地当绣花,何苦呢?”新村庄的人也很热心,有人将拖拉机、收割机“突突突”开到他们面前说:“用我的机器吧,多省事。”两个人却一律笑呵呵地谢绝了。
     养鸡更是。在新村庄,在我们的强烈反对下,他们终于不再养猪了,但养鸡却是必需的。每天清晨,他们都要将萝卜、白菜、红薯、南瓜藤剁得碎碎的,掺上玉米面煮熟,再撒上少量的沙子,拌匀后倒进鸡槽。下午,他们会将许多鲜嫩的草整筐整筐地倒进鸡舍里,让鸡们尽情地扒拉啄食。当然,仅止于温饱显然是不够的,隔三岔五,父亲还会把他的二胡拿到院子里,悠悠然拉上一阵,让鸡群充分享受乡村音乐。在如此这般的照料下,15只鸡只要一看见他们,就会从鸡舍的各个方向撒开翅膀,争先恐后地向他们奔来,一只只都自信美丽得像花孔雀。
     逢节团聚,家里的几个孙辈总要亦步亦趋地跟在他们身后,看他们琐琐碎碎地忙,可终究没看出头绪来,不就是喂鸡吗,为什么还要扔草、拌沙、拉二胡呢?父亲得意地说:“草里有虫,虫子可以提供蛋白质;掺沙嘛,是为了让鸡蛋更结实;至于拉二胡嘛,自然是为了让鸡娃们更高兴,高兴了就会下更多的蛋。”母亲接口道:“这样你们才能吃到优选的……”还没说完,她就赶紧掩了口,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听懂了她隐下的那些话。
     相聚匆匆,很快我们就开始陆续返城。两个老人把平时积攒的纸盒和包装袋全部拿出来,给我们分装豆腐、青菜、土豆、鸡蛋、糍粑等各种各样的自产食品。我们说吃不了这么多,别装了,可他们倔强得像木头,恨不得把整栋房子都塞给我们。临走前,趁着天黑,我悄悄把鸡蛋放回厨房,要知道,已经谢了窝的那群鸡,无论怎么精心喂养,一天最多也只能捡回一个蛋。可是没容我走多远,他们的电话就追来了,只好返回。母亲说:“傻囡,我们到这里来住,不就是为了方便你们拿东西?你们这不要那不要的,我们不是白搬家了?”她依然掩着口,但还是坚持把话说完了。不久前,她右边的一颗牙脱落,她以为难看,不免羞涩,所以每次说话,总要拿手遮挡。
     除了接受,我没有别的选择。正在目送我们的那两位老人,为了让儿女享受到世间的美,他们倾尽一生,把土地当花绣,把日子当花绣,把生活里的每个细节都当花绣着。可是,一年又一年,每当从包裹我的温暖岁月中醒来,我都会看见,他们的目光又暗了一寸,牙又掉了一颗,发又白了一缕。
     在他们的注视下,我却一点儿也不敢回头,只能顺着时间的方向,带着他们用心与魂绣出的花朵,往前走,再往前走。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