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湘军点将 世界视野与湖湘气派

湘军点将 世界视野与湖湘气派

  • 字数: 452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南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聂茂
  • 出版日期: 2018-11-01
  • 商品条码: 978754873036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7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以与湖湘文坛的九个代表作家对话的形式分析论述:靠前章对话唐浩明,分析文学湘军文化的守望与历史的担当;第二章对话王跃文,论述文化湘军生活的特质与政治的消解;第三章对话阎真,阐释了文化湘军精神的逼宫与良知的拷问;第四章对话肖仁福,论述民间对文化湘军的立场与仕途的救赎;第五章对话何立伟,分析文化湘军诗学的情怀与文化的追问;第六章对话浮石,陈述湖湘作家生存的黑洞与精神的重建;第七章对话何顿,分析湖湘作家理想的坚守与野性的呈示;第八章对话彭学明,分析文化湘军真诚的精神和灵魂;第九章对话姜贻斌,总结陈述隐秘的愉悦与悲悯的力量。
作者简介
聂茂,原名陈庆云,湖南祁东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小说学会副会长,湖南省视觉艺术评论委员会副会长,湖南省“文艺人才三百工程”首批入选者,国家社科基金通汛评委,鲁迅文学奖评委,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出版各类文学著作40余部,获1998年“湖南省青年文学奖”和“《人民文学》创刊45周年散文大奖”等。1999年3月出国留学,2003年8月获博士学位,2004年7月学成归国,被中南大学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同年9月由助教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含重大课题2项),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有作品译介到国外。
目录
绪论世界视野下文学湘军的思想锋芒与精神气质
章对话唐浩明:文化的守望与历史的担当
点将词:致敬唐浩明
节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责任
第二节激荡的思潮与断裂的传统
第三节士人的求索与农民的特质
第四节艺术的张力与文化的局限
第五节作品的真实与阅读的悖离
第六节历史的境遇与文学的尴尬
第二章对话王跃文:生活的特质与政治的消解
点将词:致敬王跃文
节官场小说的精神之累
第二节日常生活的寓言化与醒世意义
第三节艺术的本质与对话的共振
第四节“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第五节现实的荒诞与创作的历险
第六节文学场域的“异彩命运
第七节意义的溢出面积超出了作家的想象
第八节思想深度、人性锐度和哲学维度
第九节作品的普世价值
第十节权力的隐喻与圆通人物的塑造
第十一节历史小说的当代意识
第十二节小说的限度与难度
第十三节轻率的叙事与文学的高峰
第三章对话阎真:现实的格斗与理想的悬浮
点将词:致敬阎真
节个人与时空的宏大命题
第二节价值重塑与现实洞察力
第三节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与“精神逼宫
第四节细节的真实与人物塑造的中间路线
第五节悬浮一族的哲学标签
第六节精神气质与肉体结构的双重震撼
第七节“望星空”:诗性的隐喻
第八节“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第九节屈原是一种人格范式
第十节文学是我的信仰
第十一节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喧哗
第十二节叙述的孤独与爱的围城
第十三节“政治正确”与“第九角色
第十四节批评的越位与作家的缺失
第四章对话肖仁福:民间的立场与仕途的救赎
点将词:致敬肖仁福
节无法回归的故土与文学的乡村经验
第二节官场小说的非文学元素
第三节卡夫卡“虫子”与“主我意识”的丧失
第四节小说的丰富性与流行的亚文化
第五节叙事的“回漩状态”与机关生态的“厚描述”
第六节市场操控的书名与经典写作的悖论
第五章对话何立伟:诗学的情怀与文化的追问
点将词:致敬何立伟
节文学创作的理由与内在的灵魂
第二节诗歌的马太效应及其乡愁般的怀念
第三节用古典诗学保持人性的高扬
第四节湖湘文化的精神气质
第五节悲剧的力量与留白的韵味
第六节文化母胎的野性生命力
第七节古典主义者的现实情怀
第六章对话余艳:作家的立场与时代的契合
点将词:致敬余艳
节“红色记忆”的文学价值
第二节历史担当与文化重构
第三节民间叙事的审美愉悦
第四节国家利益与人性的光芒
第五节中国作家的制度优势
第六节重返历史现场
第七节中国梦与湖南故事的契合点
第八节与时代同行,为历史书写
第九节中国经验与人类的共同命运
第七章对话浮石:生存的黑洞与精神的重建
点将词:致敬浮石
节“文学边缘人”与一本书的“文学事件”
第二节生存文化与艺术的磁力
第三节作家的是非观与现实主义的穿透力
第四节社会转型下人性的碎裂
第五节“牢狱之灾”与创作中的矛盾心态
第六节精神荒芜的必然性
第七节心灵的挣扎与欲望的黑洞
第八节对现实的不妥协
第九节价值的缺失与重建
第十节裙带文化与人际关系的核心内容
第八章对话何顿:理想的坚守与野性的呈示
点将词:致敬何顿
节作家的质问与文学批评的现状
第二节硬朗的叙事风格彰显了社会的荒谬
第三节人物的符号性与命名的象征化
第四节粗痞化话语特征的深层寓意
第五节“元叙述”与“势利型引诱”
第六节创作的立场与底层的声音
第七节“私文学”与“公文学”的价值冲突
第八节怀旧情绪和乌托邦情结
第九节文学的品质与世俗性的幸福指数
第十节被抑制的记忆与血淋淋的现实
第十一节文学大奖、独立人格与作家的墓志铭
第十二节扫去粘连、板结的腐叶
第十三节悲剧精神与庄重的历史
第九章对话彭学明:真诚的歌哭与灵魂的忏悔
点将词:致敬彭学明
节《娘》是“我”全部真情的歌哭
第二节作品的经典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第三节留在心里的才是最感人的
第四节文学和生命都烙下湘西的文化符号
第五节苦难是一部书,但并非苦难才是书
第六节的忏悔才是对“娘”优选的孝顺
第七节民族身份对精神资源和写作底色的影响
第八节作为汉语教材的范文与文学的道
第九节民族文学有其自身的高度和难度
第十节民族文学的方向
第十一节民族文学的品格
第十二节民族文学精神原点
第十三节评委、审美与艺术质感
第十章对话罗成琰:学术的良知与千秋的情怀
点将词:致敬罗成琰
节世界文学视野下的学术规范
第二节中国学界应警惕“大中国沙文主义
第三节文学批评的责任与勇气
第四节文学的现代性与浪漫主义思潮
第五节传统文化视域中的百年中国文学
第六节古今之争与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第七节治学无秘诀,汗水是捷径
第八节做学问是安身立命之所在
第十一章对话姜贻斌:隐秘的愉悦与悲悯的力量
点将词:致敬姜贻斌
节第三世界文学的寓言化表达
第二节作家创作的心脏地带与历史真实的记录者
第三节窑山风情中的民族劣根性
第四节方言的喧哗和写作的愉悦
第五节悲悯情怀:文学湘军的淘金梦
第六节诗性的追求与文字的张力
第七节主观情感的澎溢与逆叙事的主题升华
第八节《火鲤鱼》:幸福的期待
第九节文学理想:建构独特的“希腊小庙”
结语:湖湘气派与文学湘军的中国经验
参考文献
总跋:阳光多灿烂,生命就有多灿烂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