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民族作家 文化认同与生命寻根

民族作家 文化认同与生命寻根

  • 字数: 445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南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聂茂
  • 出版日期: 2018-11-01
  • 商品条码: 978754873038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本书讲述了湖南具有多少数民族聚居的特点,文学湘军也受到了这一特点的影响。这本书首先概述了优选化语境下民族文学的意义,靠前章阐述了新时期以来瑶族文学的审美生成;第二章以瑶族作家黄爱平为个例分析了把瑶组山泉封存在故园的酒壶里的文学特点,第三章以李祥红为代表论述了传统神话的精神皈依与现代诗歌的审美转型随后,分别以周龙江、金锦云为代表论述了散文世界里的灵魂救赎和古典诗学与精神原乡的重建,很后以瑶族作家江华为例论述了湖湘作家的文化自觉与精神寻根。
作者简介
聂茂,原名陈庆云,湖南祁东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小说学会副会长,湖南省视觉艺术评论委员会副会长,湖南省“文艺人才三百工程”首批入选者,国家社科基金通汛评委,鲁迅文学奖评委,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出版各类文学著作40余部,获1998年“湖南省青年文学奖”和“《人民文学》创刊45周年散文大奖”等。1999年3月出国留学,2003年8月获博士学位,2004年7月学成归国,被中南大学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同年9月由助教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含重大课题2项),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有作品译介到国外。
目录
绪论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学的意义之境
章中国民族文学的生存境遇与艺术特征
节文学场域中的民族书写
第二节民族性写作与人类性写作
第三节民族文学的境遇与挑战
第四节中国当代民族文学的艺术特征
一、浓郁的民族风情
二、鲜明的民族个性
三、多元性与整一性的统一
四、深厚性与神秘性的统一
第二章湖南民族文学的书写亮点
节沈从文与湘西文学
第二节孙健忠:民族文学的赓续和承继
第三节黄永玉:无愁河的诗意想象
一、诗人的想象与绘画艺术的渊源
二、绘画美:《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三、中国传统审美的现代回归
第四节蔡测海的精神家园
一、善意之作,平淡中见真淳
二、诚意之作,随意处见苦心
第五节彭学明:作品语境与灵魂维度的重建
一、历史语境:忠孝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二、时代语境:作家塑造着时代也被时代塑造
三、政治语境:优秀作品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四、文化语境:现代性拥有崇高的美学
五、审美语境:灵魂维度的价值与意义
第六节《湘西秘史》:历史与时代撞击下的民族志
一、湘西女性:氏族遗风与封建宗法的承受者
二、湘西原始风俗的真实写照
第三章新时期以来瑶族文学的审美生成
节江华瑶族文学发展慨况
第二节主流价值浸润下瑶文化的野性生命力
第三节瑶族文学的外化与催生
一、历史视野下的瑶族文学
二、叶蔚林文学中的瑶族基因
三、古华作品中的瑶文化元素
第四节叶蔚林、古华对江华瑶族文学的影响
一、瑶文化题材的切入与诗意之境的营造
二、“中国套盒”:套盒叙述与瑶文化的透视
第五节江华瑶族作家群:民族文学的新亮点
一、作家群的孵化与民族文学的厚土
二、知名民族作家的群体性涌现与地域性风格的相对统一
三、地域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普适性的文学理想
第六节江华瑶族文学的精神资源
一、江华瑶族神话的叙述结构
二、瑶族神话、传说和宗教仪式的书写
三、度戒:身份的追寻与信仰的力量
第七节江华瑶族文学的审美特质
一、乡土文学的范畴与对寻根文学的超越
二、空间性的凝固与时间性的超越三、在记忆与思考的断片中凝望
四、散文语言的直觉呈现
五、民族的精神诗性
六、生态审美视域中的自然生命
第八节江华作家群的文化认同与身份建构
一、江华作家群的身份建构
二、瑶族传统文化与国家想象
三、对民间传统与口头叙事的扬弃
第九节江华瑶族文学的文化意向与确认方式
一、多元性与跨文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意蕴——参照系及其自我确认
三、诗意的阐释——从文化意向到跨文化意
四、“共名”场景中的跨民族位置
第四章黄爱平论:把瑶山泉封存在故园的酒壶里
节黄爱平诗歌的“家园”原型及其文化内涵
第二节瑶族血液的象征:符号与隐喻之根本
第三节聚焦瑶乡:深情歌吟中的故国想象
第四节民族风格的形成与古典语境的重塑
第五节诗歌范式的开拓
第六节《边缘之水》:心灵的厚重与轻盈
第七节怀念父亲:充满深情的文化眷恋
一、《五月怀想》——甜蜜忧伤的追忆之旅
二、《遥远年代的纹理》——挥之不去的故土情
三、《回家》——艰辛的生命体验
第八节瑶山:永远的精神归途
第五章李祥红论:传统神话的皈依与现代诗歌的转型
节中国新诗的转型与瑶文化的民歌传统
第二节瑶寨习俗的诗歌母题与诗人创作的审美个性
一、民俗书写与文化寻根
二、《姨婆》:传统与反传统的巧妙统一
第三节瑶族神话的想象诗学
一、民族基因的渗透与精神守望的回馈
二、复调:想象的本体特征与审美效果
第四节世界神话视界中的《盘王的传说》
一、神话的历史还原
二、神话传说的现实隐喻
三、史前神话人物的现代性还原
四、地域书写与民族代言
第六章陈茂智论:瑶族梦想的追寻与传统文化的承继
节乡土背景:徘徊于幽暗与澄明之境
第二节汉语叙事和民族想象的吊诡
第三节《归隐者》:逍遥与拯救
一、追寻“另一个世界”的归隐者
二、族裔血脉中现代文化人格的建构
三、儒释道的合体
四、荒原意识与灵魂救赎
五、病:现代社会的隐喻
第四节隐忧意识与济世情怀的深度表达
一、香草溪:家园的坚守与失落
二、归隐:精神的安抚与拯救三、诗意栖息:审美价值的凸显
第五节反讽:救赎与被救赎的四重奏
第六节《姐姐的园》:体制围城与爱情寓言
一、乡村身份与城市的“他者”
二、被遗忘的典型
三、身份标签的悲剧性误读
四、从叙述到意境:与未来读者对话的预置
五、国民性批判的承续
第七节回望与探索:烛照现实的微光与亮色
第七章帕男论:民间叙事传统与村落文化共同体建构
节一个瑶人的文化圣经
一、在水乡和高原间穿行的写作信仰
二、文字风格的互渗:在报人与诗人之间的转换
三、“”前失学,“”后成长:冷峻笔墨的形成
四、“夜宴”:人类普遍的精神镜像与原型
第二节精神故乡的迁徙——从瑶族到彝族
第三节天地之孕:跨文化的底层叙事
第四节信仰之路:跨身份的多元思考
第五节升华之路:跨境的诗歌与比较
第八章周龙江论:散文世界的瑶人经验与文学情绪
节彰显瑶乡特色的真挚吟唱
一、从历史宏观到性情微观:作家把握世界方式的转型
二、灵魂之痛:底层生存者的温情与关切
第二节瑶乡世界里的审美意蕴
一、性情书写:古典诗意的审美避风港
二、生命书写:回溯和重铸
第三节纯真与博大的情感投射
第四节《静静地向你走来》:人与自然的诗意达成
一、生态审美视域中的自然生命
二、美学意蕴的画境与精神维度的田园
第五节《潇水》:血管澎湃着瑶山的涛声
一、寓意丰富的审美意象
二、独具匠心的诗性语言
第九章金锦云论:古典诗学与精神原乡的重建
节瑶乡情结与精神家园
一、普适性的乡土原型
二、江华:作为开放性艺术世界的故乡
第二节现代诗歌直觉与古典诗学的皈依
一、古典诗学的皈依
二、古典诗学融入现代诗歌直觉
三、“宏大抒情”的新维度
第三节用声音打开文学的场域
一、内在节奏的生成
二、场景与意象的乐感叠加
第十章众声喧哗:江华作家群的文化自觉
节周生来:找寻远去的乡愁
一、瑶族文化的守望者
二、唤醒沉睡的集体记忆
第二节潘雁飞:瑶族文化的审美阐释者
一、坚韧的心路历程二、探寻瑶族的文化印记
第三节魏佳敏:镀亮瑶寨的精神之灯
一、瑶文化的寻根情结
二、母地照亮了心灵屋宇
第四节瑶人:流浪的宿命
一、血液里的漂泊
二、第三种孤独
第五节东皮:孤芳自赏者
一、祝福的字母与强大的安静
二、瑶族诗人的独特性
第六节陆萌:网络文学的试水者
一、带着爱去周游世界
二、网络文学的营养价值
小结
第十一章民族文学的精神原点与生命寻根
节寻找民族文学的精神原点
第二节消费时代下江华作家群的挑战与使命
第三节重视江华体验的感性质地
第四节追求江华体验的普适价值
结语:风中的梦想与生命的滋养
参考文献
总跋:阳光多灿烂,生命就有多灿烂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