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妈妈,快拉我一把
字数: 291000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张雅文
出版日期: 2018-11-01
商品条码: 9787020147373
版次: 1
开本: 其他
页数: 390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
¥6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一)罪与非罪绝非鸿沟 天堂与地狱仅一步之遥。 在充满各种诱惑的大千世界, 所有的孩子都没有先天的免疫力。 (二) 走进11省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及三所女子监狱 与242名未成年犯、监狱干警、专家学者深入交谈 追问犯罪少年的人生历程 领略监狱警察鲜为人知的精神世界 谨将此书献给天下父母和孩子 (三)《妈妈,快拉我一把》是一部凝聚着我巨大心血和经济付出的作品,我想告诉大家,我写的是大墙内的故事,但希望大墙内的钟声,能敲响大墙外千千万万个家庭和孩子的心灵,起到一种警示作用。 —— 作者 张雅文
内容简介
走进高墙,与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孩子面对面地交谈,让他们回溯自己走过的迷途,讲述他们或残缺不全、或缺失亲情、或缺少家教的家庭,透视他们的生存环境,给世人以警示。 当前,未成年犯罪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有学者将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毒品并列为为“三大公害”。为了国家的安全与未来,作者不畏74岁的高龄,经司法部批准,行程万里,走进11省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及三所女子监狱,面对面地采访未成年犯、监狱干警及专家学者等240多人,完成了这部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警世之作。 在未成年犯管教所,作者倾听未成年犯讲述陷入迷途的心路历程,感受他们在铁窗之内的痛苦煎熬与内心挣扎,为花季少年的无情凋零而深感痛心…… 真实的人物,真实的记录,痛彻的追悔,真心的告白。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与诲改,深刻揭示了犯罪给家庭、社会及个人带来的危害。尤其是对监狱警察的责任与担当、勇气与坚定的书写更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深刻的社会意义与教育意义,触目惊心的成长雷区,堪称每一位父母与教育工作者的教科书。
作者简介
张雅文,1944年出生。曾是国家一级速滑运动员,现为国家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多次自费赴韩国、俄罗斯、亚欧等国家采访,出版《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与魔鬼博弈——留给未来的思考》《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玩命俄罗斯》《生命的呐喊》《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等二十余部作品,也是《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趟过男人河的女人》《不共戴天》等五部一百二十余集电视剧的编剧。 其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等多项大奖。多部作品被译成外文,传播海外。2015年6月24日,习近平主席将其英文版反战小说《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作为国礼,赠与比利时国王菲利普。
目录
目 录 代 序 不可忘却的责任 /1 第一章 大墙内外之追问 /1 临刑前,如果父亲以血的教训给儿子留下几句人生彻悟、几句警告,对这个从小缺失父母管教的少年来说,或许能起到一种警示与震慑。但父亲一句话都没留下,只留下一张穿囚服的照片…… 第二章 校园欺凌探秘 /35 他在法庭上发出的呐喊,昭示了犯罪少年内心的困惑与渴望:每个人生下来都应该是平等的,为什么我总是受他人的欺凌,谁能为我主持公道? 第三章 家之殇,谁之过 /70 爸爸、妈妈,你们既然生了我,为什么不管我?为什么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丢在这个世界上?你们的所作所为配得上为人父母吗? 第四章 忏悔无门 /99 父亲悲痛欲绝,满脸横泪地出现在铁窗外。弑母少年突然双膝一软,跪倒在地,发出撕心裂肺般的哭喊:爸爸……对不起……我错了…… 第五章 我拿什么来安身立命 /134 任性、上网、满足一切欲望,毫无底线地胡闹,造成了少年的犯罪人生。面对铁窗,他茫然地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种地步?父母能养我一辈子吗?今后我用什么来养活自己? 第六章 被分数压垮的家庭 /162 也许,你会觉得这孩子太偏执、太冷酷、太特别,太不近人情,太疯狂。但是,当听完他讲述的短短十四年的人生经历,听到他行凶前的心愿时,你就会感到一种莫大的悲哀。 第七章 伸向孩子的黑手 /181 人生的岔路口,往往就在一瞬间。如果那天表哥没有拉他出去抢劫,十五岁的少年人生接近是另一番风景。但人生没有如果…… 第八章 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204 警官爸爸,如果我在十岁前认识你,能听到你的教诲,教我如何为人做事,如何遵纪守法,我绝不会走到今天。 第九章 以心换心的博弈 /248 警察对每一个少年罪犯的改造与救赎,都是一场博弈:罪与罚的博弈,情与法的博弈,人性与兽性的博弈,文明与愚昧的博弈。双方在激烈的博弈中艰难地行进在人生的路上。 第十章 谁为我补上人生大课 /280 亲情缺失、家教缺失、文化缺失、法律缺失的少年罪犯,谁来担当他们的父母和老师?谁来为他们补上人生大课? 第十一章 为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325 默默无闻,不被外人知晓,每时每刻都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为国家的安危默默地把守着一只只桶,不为别的,只为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第十二章 少年强,中国强 /357 妈妈,快拉我一把!我不想被时代丢下,我不想在铁窗里浪费大好青春…… 后 记 搀扶着,走过艰难 /385
摘要
代 序 不 可 忘 却 的 责 任 一 走进高墙,与一个个满脸稚气的孩子面对面地交谈,尽管脸上挂着微笑,极尽母性的温柔与善良,我这爱哭的性格又使我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常常跟着被采访的孩子一起流泪。让他们撕开心中或已结痂,或永远不会结痂的伤疤,让他们回述自己走过的迷途,讲述他们或残缺不全、或缺失亲情、或缺失家教的家庭,讲述他们身陷高墙的内心痛苦,其间,我不停地追问自己:你是不是太残酷了? 但我知道,我必须在一次次残酷的追问中完成这次漫长而艰难的采访,这是我多年的夙愿! 因为我是一位母亲,曾经历过一些母亲所经历的一切:迷惘、痛苦、无奈,甚至绝望…… 多年来,一种远远大于作家的母性责任,一直强烈地呼唤着我,令我必须完成这次艰难而痛苦的采访与书写! 在我的一生中,除了创作,孩子教育是我投入精力优选的一项“工程”。对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教育的确是一项大“工程”,它比任何 事情都重要。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如果管教不好,很可能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累赘,甚至祸害。 孩子小的时候,我家住在北方一座城市的城乡接合部,那里到处是矮趴趴的平房、泥泞的道路,住的人员很杂,工人、农民、劳改释放犯、小偷、抢劫犯、吸毒的等等,什么人都有。我家放在菜窖里的一筐苹果,没舍得吃,却被邻居家的孩子偷光了。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晚上忘了收进去,第二天早晨发现不见了。周围的孩子都不好好读书,胡同里整天疯跑着辍学在家的孩子。最糟糕的是,左邻右舍的孩子都相继进了监狱,好几个孩子都是在我先生工作的法院判刑的。紧挨着我家左边这家的男孩子因盗窃被判了四年有期徒刑;右边隔一家邻居的孩子因盗窃在法院开庭时,借上厕所之机跳窗逃跑,被抓回来判了三年;我家斜对面一个男青年是在逃的杀人犯;紧挨着我家右边邻居家的男孩子因偷东西被人杀害……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一天,我在单位接到女儿老师打来的电话,问我女儿为什么一连几天没去上学?我急忙跑回家,看见女儿走在胡同里正在跟几个孩子跳猴皮筋儿呢。我把她拽进屋问她为什么不去上学?女儿哭着说:“一个男生总在路上拦我,不让我去上学……” 当天晚上,我和先生跑遍了整个居民区,找到了拦女儿的男孩子家。男孩子不在,一对年龄很大的农民夫妇正点着蜡烛坐在炕上摸纸牌呢。我对他们说,请你们管教好自己的孩子,不许他再拦我女儿。谁想,我们刚到家不一会儿,两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子气冲冲地闯进我家大门,一个男孩子手里晃着一把,开口就骂:“你们他妈找俺家干啥?找死啊!我告诉你,我明天还拦她!你再敢找俺家,俺就弄死她!” 女儿吓坏了,躲在墙角瞪大眼睛惊讶地看着我和先生。 我和先生急忙让两个男孩子进屋,以凛然正气对他们晓之以理, 阐明厉害,最终使他们乖乖地走了,从此再没敢拦我的女儿。 我和先生整天提心吊胆,很怕孩子学坏,虽然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很想换个住处,可我们没地方可搬,只能严加管教自己的孩子。我上班走了,就把两个孩子锁在院子里,可我刚走,外面的孩子就纷纷地跳进我家院子,而且派孩子在胡同里放哨,只要我从胡同口一露头,就立刻大喊:“航他妈回来了,快跑!”那些孩子急忙从我家院子里跳出去。 为此,我的孩子多次向我提出抗议:“你看谁家的孩子像咱家这样,整天像蹲监狱似的,天天看着我们,一点儿自由都没有!” 那时我还年轻,也不知该如何管教孩子,只知道从早到晚看着孩子,逼着孩子学习,陪着他们一起背题,一起做功课。只知道紧紧地拉着孩子们的手,走过懵懂,走过困惑,走过叛逆期,丝毫不敢放松。不管孩子多么不理解,多么“恨我”,我始终不肯撒手,拽着两个孩子艰难地走过关键的童年和少年,直到他们考入高校。 两个孩子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都感到后怕。 如今,两个孩子在北京都发展得很不错,也很懂事,他们的孩子都在国外读大学了。我的孩子常常笑着戏谑我,说我是“老虎妈子”,说邻居的孩子都怕我。不过他们都记得,每到周六晚上,我们一家四口坐在灯光下朗诵各自写的诗,尽管是一些顺口溜,但他们都觉得很开心,很自豪。 先生不止一次地对我说:“雅文,你对我们老周家的孩子是有贡献的。”在法院工作的他,深知在那样的环境下,能把两个孩子培养成人太不容易了。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罪与非罪绝非鸿沟,有时就是一念之差,稍不小心就滑向了犯罪深渊。而父母则是孩子最关键 的启蒙者。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懂得如何管教孩子的母亲,只知道像老母鸡似的死死地看着我的小鸡仔儿别让老鹞鹰叼去。为了孩子,我放弃了多次出去深造学习的机会。 我觉得,孩子懵懂无知,父母的责任心往往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未成年人犯罪就像一台X光机,将无法遮掩地透视出孩子身后的背景:家庭、学校、社会乃至整个世界…… 二 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大于母性的社会责任感又时时地催促着我,鼓噪着我,为了大墙里的孩子,为了大墙外千千万万的孩子,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我决心完成这次艰难而痛苦的采访与书写。 当今,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有学者将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毒品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 资料显示,多年前,据美国联邦调查局对七种严重刑事案件的统计(谋杀、强奸、暴行、抢劫、爆炸、放火、盗窃)表明,在20世纪60年代平均每年发案率三百多万起,70年代以后每年高达八百万起,十年间增加了2.6倍,而在各种严重罪行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十岁到十七岁的少年作案。美国枪支泛滥,校园枪击案居全球之首。据美国控枪组织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2月14日,佛罗里达州某高中校园发生十七人死亡、十四人受伤的枪击案,全美在2018年开年四十五天之内,共发生校园枪击案高达十八起之多。英国是禁枪国家。2018年4月10日,我去英国伦敦参加《与魔鬼博弈》一书英文版新书发布会时获悉,英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同样严重。2018年4月6日,英国伦敦即时新闻国际ON.CC东网道,九十分钟内发生四起未成年人持刀伤人案;2018年短短几个月,英国居然发生未成年人持刀伤人案数十起。 可见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各国的国情不同,未成年人犯罪情况也不尽相同。中国正处在伟大变革、经济高速发展的特殊时期,未成年人的犯罪也像浓缩的饼干一样,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各种犯罪,都浓缩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了。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高度重视,已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以确保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在成长中得到关爱和帮助。2018年2月9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会议在京召开,最高人民检察院、共青团中央共同签署了《关于构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的合作框架协议》等文件。 从查到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数据来看,全国未成年犯管教所关押的罪犯呈下降趋势。 2017年12月24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公布了一组数据:2016年,中国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为35743人,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93%。2016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不批捕涉罪未成年人数为12377人,不起诉4774人,其中附条件不起诉3808人。 2017年10月27日新华网消息,国家统计局27日发布2016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降低。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为35743人,比2010年减少32455人,减幅达47.6%。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同期犯罪人数的比重为2.93%,比2010年下降3.85个百分点。青少年作案人员占全部作案人员的比重为21.3%,比2010年下降14.6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到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因为未成年人犯罪仍是一个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 少年强,中国强! 所以,我决定着手未成年人犯罪这一题材的采访。 三 为了慎重起见,我跟儿子周航谈了关于青少年犯罪这一选题,他很赞成,并在北京请来几位宣传、司法、公安界的朋友汪渊、孙雪丽、孙韶松、张其函、刘甲第等人,对这一选题进行认真论证。大家都觉得未成年人犯罪题材很值得写,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汪渊先生,他给了我很大支持和帮助。 2016年10月,我请黑龙江省作协通过中国作协,向司法部发去商函,提出希望协助落实赴全国未成年犯管教所进行采访事宜。这一选题得到司法部监狱管理局领导的高度重视。 监狱管理局局长王进义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并说:“感谢您这位老作家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关心,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欢迎您深 入到全国未成年犯管教所进行采访。您看看中国的监狱,尤其是未成年犯监狱人性化管理的真实情况,也希望您深入了解一下我们未管所的警察,他们工作的压力非常大,非常辛苦。为了挽救未成年罪犯,为了社会的安定,他们默默地奉献着。我希望通过您的笔,能使全社会更加重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同时也让广大群众对我们监狱警察多一些了解,也多一些理解。祝你采访成功!” 之后,司法部监狱管理局正式下文,监狱管理局研究室主任亲自沟通协调,我和先生周贺玉(他负责照相)从2016年12月8日至2017年7月26日,自费赴上海、浙江、广东、云南、广西、内蒙古、陕西、河北、山东、黑龙江、北京等十一省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及三所女子监狱,与242名未成年犯、监狱干警、专家学者等深入交谈狱,。此外,还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采访中,我们受到各省市未成年犯管教所警察的热情接待,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之后,我静下心来,潜心撰写这部长篇纪实作品。我真诚希望天下父母都能看看这本书,从这些孩子及家长身上,或许会受到某些触动,会吸取某些教训。 在此,我要再次感谢司法部监狱管理局,感谢中国作协、黑龙江省作协,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感谢所有对这部作品的出版提供帮助的朋友。尤其要感谢接待我的各省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警官,感谢那些接受我采访的孩子们,谢谢你们给予我的大力支持! 2018年4月2日 精彩片段选摘: 第 一 章 大 墙 内 外 之 追 问 · 父与子——接近重复的人生 · 你们为什么要生我? · 可悲的“毒”家孩子 · 妈妈,我永远不会原谅你 · 来自“毒”村的少年 采访犯罪的未成年人,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 走进未成年犯管教所(简称“未管所”),如同走进一个特殊的世界。如果不是高墙、电网遮挡着我的视线,不是一道道铁门横亘在我的面前,我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关押未成年犯的监狱。它接近颠覆了以往我对监狱的印象。 法律规定:未成年犯实行半工半读制度,一周三天学习,三天劳动,一天休息,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只见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少年坐在一人一桌的教室里,聆听着专 业老师给他们上文化课、技术课,讲授语文、数学、绘画、音乐、茶艺、电脑、厨艺等诸门课程;在车间里,一个个少年坐在工作台前,麻利而紧张地工作着,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要让他们明白,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最令我吃惊的是走进未成年犯的食堂,映入眼帘的是无刀具的现代化设备,切菜机、包子机、馒头机、豆芽机……墙上公示着一周的营养食谱,并注明蛋白、淀粉、蔬菜等营养成分,以保证青少年成长的需要;走进未成年犯宿舍,看到一间间军人般整齐的监舍。各个未管所都设有图书阅览室、医疗室、心理辅导室、沙盘室、上课的教室、电脑室(包括音乐、绘画室)、娱乐活动室,有的还有乒乓球台等。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绝不会相信中国未成年犯的监狱已经发展到如此人性化的程度。我甚至在想:这么好的环境,对犯罪少年的改造能起到震慑作用吗? 但是,条件再好也是监狱,它不是幼儿园。这里有着严格的监规,进来的未成年犯每天必须遵守监规监矩,按时起床、出操、练队列、学习、劳动、搞卫生、接受法制教育等,违者将受到监规的惩罚。对那些从小缺少约束、懒散惯了的未成年孩子来说,在这里就像戴上紧箍咒一样。 操场上,一队囚服少年迎着阳光,喊着口号,迈着整齐的步伐从我面前走过,他们都是暴力、抢劫、杀人等八大刑事犯的犯罪者。当我走近他们,与他们面对面地促膝交谈时,却发现,每个少年的内心都饱含着种种辛酸与迷茫,都有许多令人痛心的故事。当然也有极少数生性顽劣的少年,生就一副反社会人格,眼睛里透出一种冷飕飕的、令人脊背发凉的杀气。但更多少年则是因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所造成。他们充满稚气的脸上,似乎在无声地追问家庭,追问 学校,追问社会,甚至在追问法律:我们本是一棵柔弱而稚嫩的小草,为什么从我们的肌肤里,却渗透出害人的罂粟白浆?为什么我们小小年纪就进了监狱,这到底是谁之过? 我在采访中发现,罪与非罪绝非鸿沟,任何一个孩子都没有天生的免疫力。任何一个来到这个世界的小生命,都是纯洁而美好的。而大人的所作所为,将给幼小心灵埋下不可小视的种子,无论是棍棒教育,还是过分溺爱,无论是望子成龙,还是不负责任的放任,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就像泥水路上辗过的一道道车辙。 采访中发现,未成年人的犯罪令人触目惊心,而更加令人触目惊心的则是他们成长的背景—— 父与子——接近重复的人生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则是父母的影子。 事情发生在六年前,一个刚刚辍学的十三岁少年从云南第一次去深圳打工。到深圳刚下火车,一个噩耗就像毒蛇般从亲属的电话里钻出来,残酷地噬咬着少年脆弱的神经——从母亲泣不成声的话语中,他得知父亲因贩毒第二次被警察抓走了! 噩耗像电击一般把少年击蒙了,他呆呆地站在人流熙攘的站台上,不知该如何是好。他不知父亲这次能判多少年?十年、二十年,还是无期徒刑? 不久,他在昆明市二审的法庭上,最后一次见到父亲。二审法官驳回了父亲及同伙的上诉,维持一审原判,对这起运输毒品团伙案做出终审判决:涉案四人从缅甸运到国内九公斤,一人被判处无 期徒刑,二人被判死缓,一名主犯被判处死刑。 被判处死刑者不是别人,正是少年的父亲。而他父亲刚从监狱里刑满释放不久。 六年后的今天,在云南省未管所茶艺室,已经长成十九岁的小伙子,却在警官的带领下来到我的面前,他用蓄满惶惑而紧张的眼神看着我。 “孩子,坐吧。别紧张,跟奶奶讲讲你的故事好吗?”我极尽善意,用拉家常的语气,化解着他内心的惶惑和抵触。 他缓缓地坐下来,一双黑红色大手规规矩矩地放在双膝上,就像一对小木桨放在小舢板上,交谈中,他始终这样一动不动地坐着。 我打量着近在咫尺的他:中等个儿,高原的阳光把他磨砺得很健壮,黑红色的脸膛,大鼻头,厚嘴唇,元宝耳,一副憨厚可爱的模样。眼睛里透出的不是坏孩子所惯有的顽皮或狡诈,而是山里孩子的憨厚与纯朴。我无法相信,这样一个厚道模样的小伙子怎么会犯下如此重罪! 他开口了,从他低沉而缓慢的述说中,一场令人惊怵的人生悲剧,就像从桥底下流出的一股污水,使我不由得一次次地倒吸冷气,心里发出一阵阵唏嘘与惊叹。 他叫袁全(化名),1997年12月出生在云贵川三省结合的一个偏僻山村。他不记得第一次见到父亲是哪一年,只恍惚记得好像是十岁那年秋天,奶奶家突然来了一个陌生男人。奶奶抹着泪对他说:“全全,这是你爸爸,快叫爸爸!” “爸爸”,这个最亲切、最平常的称呼,对其他孩子来说再平常不过了。可是袁全却瞪着狐疑的大眼睛盯着陌生人,死活叫不出口来。 对他来说,“爸爸”这个称呼太生疏,太遥不可及了。从记事起, 他就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喊着“爸爸”乐颠颠地扑到父亲怀里,尽情地享受着父爱。可是他却从未见过父亲,更没有享受过父爱。他曾问过奶奶,爸爸去哪儿了,为什么从没见过爸爸?奶奶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没有回答,而是弓着过早弯曲的腰身去地里干活了。 从此,他再也不问了。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妈妈在广东打工,一两年才能回来一次。 他曾想过:爸爸是不是像村里那些人一样犯事了?村里好多人都因犯事被警察抓走了。 没错,在他一岁那年,父亲就因贩毒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当时,母亲正怀着他的弟弟。从此,这个原本虽不富裕,却还算和睦的家庭变得四分五裂,一家四口分别住在四个地方:父亲在监狱服刑;袁全被送到爷爷奶奶家;母亲将弟弟交给了外婆,独自去广东打工。 父亲在监狱里关了九年,提前释放了。 虽然,袁全对突然冒出来的父亲没有感情,很少跟他讲话。而且袁全常年在学校寄宿,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但是,父亲的归来毕竟给这个缺少亲情、缺少团聚的家带来短暂的快乐,一家四口终于可以在一起了。母亲不再外出打工,不久,又怀上了第三个孩子。 然而,父亲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温暖,就像寒冬里划亮的一根火柴,火光一闪,其苍白惨淡的光亮还没有给嗷嗷待哺的孩子,给这个风雨飘摇、支离破碎的家带来一丝暖意,就突然熄灭了。而且永远地熄灭了,随之而来的是比地狱更可怕、更严酷的黑暗。从此,阳光再也没有照进这个很少有过欢乐的家。 他对父亲虽然没有感情,但是父亲在家就在,父亲不在家就散了。 在二审的法庭上,他和母亲最后一次见到父亲,父亲给他留下了 深刻的记忆:剃着光头,一身宽大的囚服,脚上戴着哗啦哗啦响的重镣,被武警押着走进法庭。父亲进门就急忙盯着旁听席,发现他们母子俩坐在旁听席上,父亲的眼里唰地涌满了泪水。母亲手捂着嘴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父亲站在被告席上一直在哭,他和母亲坐在旁听席上哭,听到二审法官最后一句宣判“维持一审判决”,一家三口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悲绝,同时发出了呜呜的哭声…… 末了,法官允许父亲与他们母子见上最后一面。 我问他:“见面时父亲对你和母亲说了什么?” 袁全摇了摇头:“没说,父亲一句话没说,光是哭。父亲从囚衣兜里掏出一张照片递给了母亲。那是父亲在监狱里穿着囚服照的最后一张照片。” 我曾经采访过不少死刑犯,临刑前,他们都会对妻儿说几句临终遗言。记得一个被押赴刑场的抢劫杀人犯,趴在看守所的大铁门底下,冲着大铁门外三岁的儿子,大声哭喊:“儿子,可别学你爹呀!你可要好好做人,千万别走爹的死路啊!”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生离死别之际,作为就要被押赴刑场的父亲,总该对妻儿留下几句叮嘱。可是,这个父亲并没有给儿子留下一句告诫,连一句叮嘱的话都没有留下。我在想,如果袁全的父亲能在临死前,以自己血的教训给儿子留下几句人生彻悟、几句警告,也许对这个从小缺少父母管教、不懂法为何物的少年,能起到一种警示作用,从而收敛一下自己的行为,不至于重蹈覆辙,重复父辈的犯罪人生吧。 但是,人生是没有如果的,只有残酷得令人痛心的现实。 父亲被枪毙了,没有给孩子留下一句叮嘱,只留下一张狱中的照片,还有三个延续的生命。袁全以长子的身份去火葬场为父亲收捡 了骨灰。他抱着父亲的骨灰,走在家乡的山路上…… 遗憾的是,父亲的死,并没有惊醒少年迷茫而无知的心。两年之后,令人痛心的一幕再次重演。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