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坐看流年轻度:潮白观影记(辑1)

坐看流年轻度:潮白观影记(辑1)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 田东江
  • 出版日期: 2018-12-01
  • 商品条码: 978754911943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17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不同于一般的影评文字,作者将电影单纯地作为民族志材料加以使用,“六经皆我注脚”。作者从时事以及对身边事物的感悟着手,从电影中择取到相应的素材,通过文化比较研究,为读者提供了另外一种了解、认识世界的途径。
作者简介
田东江,河北三河人,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成长于京郊潮白河畔。1978年初中毕业考入技工学 校,读铸造专业。1980年进富拉尔基靠前重型机器厂当工人。1985年自该厂考入中山大学人 类学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92年起供职广东省政协机关。1997年起供职南方日报, 现任该报社委,不错编辑。2010年获得广东新闻“金枪奖”。2016年荣获“广东省很好共产 党员”,入选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领军人才。2017年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以及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目录
目录 无法回去的故乡/008 当自行车成为谋生工具/012 “空巢”是一种必然趋势/016 乡村女教师/020 罗马,绝美之城/024 电影总不会让爱情失望/028 高仓健,岂止是“杜丘”/032 旧书店/036 原节子:有些单调的“女神”/040 笑声中的鞭挞/044 忠犬/048 电影院/052 一个人的车站/056 的“角色转换”/060 成了塞尔维亚演员的“瓦尔特”/064 家族史折射社会史/068 最漫长、最关键的一天/072 印象派那些画作/076 广岛,长崎/080 八一五/084 数学不仅拥有真理/088 没有我的生活/092 穿越,游戏与增趣/096 被美化了的出轨/100 我是古巴,我是……/104 偷袭珍珠港/108 小津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112 正常人也会做可怕的事情/116 失业者/120 “多重”刺客/124 所有动物之中,猫离人最近/128 朗读者/132 普通人为二战反思什么/136 社会需要的“理想主义者”/140 “丛林法则”与“公正审判”/144 打工者/148 有些神秘的哈萨克斯坦/152 布达佩斯之恋/156 开战日/160 《敦刻尔克》之外的敦刻尔克/164 济州岛不仅承载浪漫/168 “冲绳”原来叫“琉球”/172 “神剧”有亵渎意味/176 大师们的最后时光/180 寻找幸福的起点/184 生命的守望者/188 那些干“手艺活儿”的人/192 邮递员/196 文工团/200 情窦初开的时节/204 生活仍在继续/208 皮影戏/212 后记/216
摘要
    无法回去的故乡 乡愁,是当下流行的一个热词。文化界对之不断展开探讨,出版界对此类图书高看一眼。究其原因,大抵该是“仓廪实”之后,人们开始重视精神世界的追求了。然而对“乡愁”的理解,恐怕已步了“文化”的后尘。“文化”有两百多个定义,“乡愁”究竟是什么也并无定论。我们都熟悉余光中的《乡愁》,在他那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有个“愁”字在内,再加上先入为主的因素,这个“定义”多少占有上风。 在我看来,乡愁还应该是一种心灵寄托,平日里魂牵梦绕,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的时候,回到甚至每当想到故乡,就能够得到慰藉。这份恋恋不舍的故乡情怀,用电影的手法表现出来便可视为乡愁电影。如果这个判断成立的话,则乡愁电影数不胜数。以我经眼的而言,美国的《大河之恋》(1992)、意大利的《天堂电影院》(1988)、韩国的《记忆中的风琴》(1999)、我国霍建起导演的《暖》(2003)等等,都可归为此类。这里重点推荐两部日本的:《小岛之恋》(2003)和《天国的来信》(2005)。 《小岛之恋》讲的是在东京出版社工作的“木村佳乃”,忽然回到了故乡——濑户内海的濑之岛。当初,她显然也是忽然离开的。此时回来,面对错愕不已的父母,“木村佳乃”并不解释,甚至话也不多说,她每天要么在岛上到处拜访亲朋戚友,要么慵懒地坐在防波堤上眺望大海。随着剧情的展开我们知道,她在挂念一个曾经与自己关系微妙的人,那是她的初恋;而她之所以挂念,是因为她就要结婚了,在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的同时,更想知道与自己曾经有过交集的那个人现状如何、是否安好。回到故乡的这几天,她达成了自己的心愿。片尾,“木村佳乃”和赶来接她的未婚夫乘船离去,先前始终挂在脸上的淡淡哀伤已经全然不见。 《天国的来信》讲的是,生活在小岛上的女孩“苍井优”酷爱摄影,18岁中学毕业后来到东京成为一名摄影师的助手,同时她也想方设法寻找自己的妈妈。因为在“苍井优”小的时候,妈妈去了东京,于是从7岁开始,每年生日她都会收到妈信,其中一封说,当她20岁时就会将所有的真相都告诉她。其实,妈妈早已经不在了,那些信都是她在生前准备好的,等同于 来自天国。“苍井优”知道真相后,风风火火地跑回故乡,故乡的邻里以特有的方式抚慰了这个沉浸在悲痛中的姑娘。 关于《天国的来信》,插入两处闲笔。其一,从时间关系上看,《天国的来信》或是翻拍西班牙、加拿大合作的《没有我的生活》(2003)。在那部电影里,一名罹患癌症的24岁妈妈,正是利用生命的很后三个月为孩子精心准备了每年的生日寄语。其二,去年7月我到冲绳旅游,某日先从那霸机场坐一个小时的飞机到达石垣岛,再搭半个钟头的渡轮到了竹富岛。按理说那是一个偏僻所在,然而甫一登岛,我竟然觉得眼熟,骤然间正想起《天国的来信》。问当地人,电影果然是在这里拍的!很有意思的是,我还找到了电影海报上“苍井优”在村街站立的地方! 须知,那里并无任何特殊标记,接近是凭借两侧的民房、电线杆乃至院墙缺口都一模一样而判断出来的。斯时真觉奇妙不已。 在情感出现巨大波动的时候,“木村佳乃”和“苍井优”都想到了故乡,很让人艳羡的,是她们可以“回到”故乡。所谓回到,就是精神层面的确得到了依归。我们呢?耳闻目睹,很多人的故乡恐怕已面目全非,无法回去。我自己也是这样,每回一次,故乡的陌生感就增添几分。2013年岁末在北京刚参加完一个培训,我便迫不及待地回到了整整10年未回的故乡——顺 义区李桥镇南庄头村,照例去村东的潮白河边去站一站,步行只要10分钟。上数第二回来,河面上多了很多挖沙船,两岸也堆积着大量挖上来的河沙;上数靠前回来,上游几公里处修筑了水坝,倘若他们不开恩放水,那些因挖沙而变得异常丑陋的河床就毕现无遗,且可以徒步走到对岸。这一回,吃惊又非同小可:对岸原本一望无际的田野,居然建成了几十座十层左右的住宅楼!那时那刻,接近可以借用鲁迅先生的描写:我的心不住悲凉起来了。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故乡当然不会因为满足我们的乡愁而止步不前,如果那样,这乡愁将是极其自私的。况且,中国乡村发展正处于剧烈变迁甚至是重构期。但是,故乡一旦变迁得过于有效,物不是,人亦非,就难免令游子产生精神上的陌生感,就会逼迫我们逃离,以期保留住记忆之中的那份美好。看了人家的乡愁影片,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2015年4月12日 乡村女教师 前几天,一篇2006年的新闻《很美乡村教师候选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被网友翻出,使我们发现,这名“很美乡村女教师”的经历有相当悲惨的一面。原来,1994年端午节前夕,在河北打工的郜艳敏在石家庄火车站买回家的车票时,被两个以“招工”为名的妇女骗走,很后以2700元的价格卖给了河北曲阳县下岸村一个大她6岁的男人。郜艳敏因为曾经初中毕业,是村子里学历优选的人,便成了村小学的代课教师。2006年5月,郜艳敏的事迹被当地媒体报道;2007年1月,郜艳敏成为“2006年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2009年,她的经历被改编拍摄成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但是,人贩子的罪恶始终无人追究,郜艳敏也仍然是代课教师。 乡村女教师,原本是一个十分诗意的称谓。这感觉的由来,相信是苏联同名电影的功劳。上一点儿年纪的人都会记得他们的那部《乡村女教师》(1947),“孩子们,现在开始上课,我叫瓦尔瓦拉……”,即便记不全电影情节本身,恐怕也会记得舒绣文配音的这句台词。圣彼得堡沙皇中学毕业的美丽女孩瓦尔瓦拉,在毕业舞会上告诉要好的男生,她要到西伯利亚教书去,因为“那里很需要教师,却没有人愿意去”。男生很好感动,自愿到那个“同胞犯罪充军的地方”去,他觉得她的“志愿是崇高的”,因此后来他成了她的丈夫。在电影中我们看到,在寒冷的西伯利亚,乡村女教师如何白手起家,以其无私的爱心不仅吸引孩子们来到学校、喜欢学校,而且也让村民由敌视学校转为支持学校。电影时间跨度相当之大,一战、十月革命、卫国战争,在影片结尾,瓦尔瓦拉获得了政府的优选奖赏——列宁奖章,沉浸于桃李满门的幸福之中。 据说,这部电影影响了新中国早期的一代毕业生,很多人因此选择以乡村女教师作为职业,的侄女周秉德就是这样,报考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了一名小学教师。但《乡村女教师》这部电影本身,应当说人物塑造单线条了一些,且诸多台词像极了口号。比如女教师的丈夫临终前说:“为人类幸福,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孩子们听写课的内容是:我们村里有集体化的农场了。作文题目是:活着就是为祖国服务。在我的视野里,艺术水准优选的关于乡村女教师的电影,当推日本有名导演木下惠介拍摄于1954年的《二十四只眼睛》。 20世纪20年代,骑着新型自行车、穿着优雅西装的大石老师,一面欢快地和路旁劳作的村民打招呼,一面前往小豆岛小学的分校。大石老师的到来,给这个贫困村落带来了相当清新的气息。班上共有男女12名学生,大石老师从点名开始,在欢快中拉开了教学的帷幕,一颦一笑充满了浓浓的母性,孩子们也与她建立起了深厚情感。影片的主题音乐极其动听,简直是在敲击人的心弦,尤其是全班旅行时在船上的那曲女生独唱。影片同样跨越了二战,结尾同样是老师和同学聚会,但与《乡村女教师》大异其趣,虽然或许有战胜国和战败国的因素。在这里,从战场上归来的双目失明的男生,摸索着那张当年他们和老师的合影,如数家珍地道出谁在哪个位置,回味着那段虽然贫穷但幸福的时光。其中的好几名男生,已经死在他们所侵略的国土之上。很后一个镜头,上了年纪、着装臃肿,与片头形象判若两人的大石老师骑着学生们赠送的自行车,艰难地前行在去往学校的路上,控诉着侵略战争给本国人民带来的伤害。大石老师的扮演者,清新纯美、庄重贤淑的高峰秀子,与她此前在《卡门还乡》(1951)中在东京“从事艺术”的脱衣舞女形象判若两人。亦庄亦谐到如此出神入化的程度,我以为那一代日本女演员中的靠前人不是田中绢代,也不是原节子,正应该是高峰秀子。 我们关于乡村女教师的电影也有几部,除了这部因为郜艳敏才知道的《嫁给大山的女人》,还有《一个都不能少》(1999)、《美丽的大脚》(2003)等等。《美丽的大脚》是金鸡奖很好影片,但片名近乎恶搞,不过是因为倪萍饰演的乡村女教师名叫张美丽而已。在艰苦条件下如何尽职尽责,与其脚之大小可有半毛钱的关系?如果说大脚是象征、比拟什么的话,也未免太抽象了些。这五个字眼本身,直接说吧,构成的是与辜鸿铭“拗颈”的意象。综观国外那两部关于乡村女教师的电影,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但揭示的共同特点是:贫穷,“而回也不改其志”。很遗憾,我们的只是单纯地展示贫穷,展示乡村女教师可怜巴巴的处境,目的当然是呼吁有关 方面、全社会要关爱乡村教育;他们的却是在展示乡村女教师的人格魅力,尤其《二十四只眼睛》,贫穷就是贫穷,读书就是读书,渗透其中的是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郜艳敏的人生经历被披露之后,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图景:人贩子靠她赚钱,丈夫靠她传宗接代,剧组靠她的故事拍片,当地靠她提升美誉度。对于前二者,“夏虫不可语冰”;对于后二者,则只盯住了郜艳敏乡村女教师身份的一面,而丝毫没有意识到其所折射出的我们社会的另一面。从这个角度出发,虽然对这部电影没有好感,倒也有看看的必要了。 2015年8月15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