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司马迁大传

司马迁大传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大可
  • 出版日期: 2018-12-01
  • 商品条码: 978756804695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司马迁在历史上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创作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篇章。对我国的历史,自西汉止,做了公正的评判。《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五体俱备的纪传体历史巨著,作者司马迁是一个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于一身的文化巨人。本书在总结前人和作者本人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史记》赖以产生的历史、社会、家世、师承以及个人等主观条件:具体评述了司马迁在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治学纲领下所形成的哲学、史学和文学成就,进而分析了在这些成就中所体现的司马迁的哲学、政治、经济、史学、战争等等,以及对人才、民族的思想。全书通过对传主的业绩,及《史记》蕴含的思想评述中写活人物,这是本书的一个极大特点。
作者简介
张大可,1940年生,重庆市长寿县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在中国历史文献学、秦汉三国史两个学术领域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尤长于“三国史”与《史记》的研究,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是建国以来第一个出版《三国史研究》与《史记研究》个人专集的学者。2011年获中国史记研究会学术成就奖。出版学术论著十余种,主要有《三国史研究》《三国史》《史记研究》《司马迁评传》《史记论赞辑释》《史记文献研究》《史记精言妙语》《史记全本新注》《中国文献学》等。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人物评传丛书》《资治通鉴新注》等二十余种著作,其中前两种为高校教材。合著有《司马迂一家言》等。20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大可文集》十卷。
目录
目录司马迁大传第一章故里、家世及少年时代一、司马迁故里二、源远流长的世系三、“迁生龙门”四、司马迁的生年与表字五、“年十岁则诵古文”六、“耕牧河山之阳”七、家徙茂陵第二章出仕与扈从一、二十壮游二、出仕郎中三、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四、扈从武帝五、负薪塞河第三章家学渊源与师承一、秦国名将司马错二、秦铁官司马昌和汉市长司马无泽三、受学于董仲舒四、问故于孔安国五、私淑“至圣先师”孔子第四章司马迁之父司马谈一、出仕与师承二、重振天官学三、论六家要旨四、制定封禅仪五、发凡起例《太史公书》六、遗命司马迁第五章发愤著书一、继任太史令潜心修史二、制定太初历三、修正《史记》断限四、答壶遂问述作史义例五、受李陵之祸六、发愤著书第六章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一、博大的五体结构二、通变的历史内容三、《史记》的取材义例四、实录精神第七章《史记》的文学成就一、《史记》文学性的界说二、司马迁的文学观和美学观三、司马迁塑造历史人物典型化的方法四、《史记》散文叙事的艺术特色第八章司马迁的思想一、天人观二、政治观三、经济观四、历史观五、战争观六、民族观七、道德观八、人才观第九章大一统时代的骄子一、《史记》完稿与修订二、司马迁的卒年三、《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四、司马迁在中国文化思想目前的地位和影响第十章名山事业垂千秋一、《史记》为官书,藏之名山,即储之庙堂二、《史记》书名与续补窜附三、史记学的形成——汉唐时期四、史记学的发展——宋元明清及近代五、马班异同成为一门学问司马迁创作系年(附司马谈)主要参考书目
摘要
    第一章 故里、家世及少年时代
     一、司马迁故里
     古老的黄河,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五千年华夏悠久历史的见证。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它穿行的黄土地上,不知诞生了多少灿若星辰的人物。我国西汉时期的伟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就是诞生在黄土高原、黄河之滨的一颗文化巨星。司马迁的诞生地――陕西韩城市,是一座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城。这里几乎村村有文物,单是保存到今天的元代建筑群,如戏楼、牌楼等,就有一百四十四处之多,使人目不暇接。司马迁故里就在这古城西南十八里的高门原;司马迁祠墓岿然屹立在高门原东南八里处、距韩城二十里的芝川镇南二里司马坡上。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批准司马迁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生前凄凄惨惨,死后冷冷清清的局面已成为历史。如今,司马迁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课题,《史记》日益走向普及。司马迁故里已成为旅游胜地,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来此观瞻。现在就让我们到司马迁故里去作一番巡礼吧。
     1.韩城形胜
     1958年春,我国当代有名文史学家郭沫若欣闻司马迁祠修整竣工,激情满怀,挥毫泼墨,写了一首五律赞颂司马迁。诗云:
     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
     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
     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这首五律,对司马迁的学识、文章、人格、事业,做了高度评价。郭老手迹潇洒奔放,刻成诗碑,立于太史祠,给司马迁故里增添了无限神韵。“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即是“人杰地灵”的生动写照。一代历史伟人,由多种因素铸成。不容否认,地理环境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人杰地灵”,是一个综合的文化观念。韩城形胜,为关中奥区,历史悠久,代有杰人。司马迁诞生于斯,就让我们来观览一番杰人之生地,回溯它的悠久历史,缅怀杰人之往昔云。
     韩城市领地,“西高东倾,其形略似仰缶。山峪占十之七八,平原不过十之二三”①。有名的梁山,山势绵亘,逶迤韩城市西境。梁山主峰,在韩城西南四十里合阳县境内,名曰巍山,有谚语日:“华山高,只值巍山腰。”由此可见,梁山之巍峨雄峻。韩城东北六十里,横跨黄河两岸,地连山、陕两省的龙门山,乃是梁山支脉。龙门,既是山名,又为津渡之名。津渡之龙门,又名禹门,相传为大禹导水所凿。在禹门两岸,历代建有禹王庙。明代万历年间所建禹王庙,历经风霜数百年,在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炮火所毁。在龙门石崖上刻有“禹王锁蛟”图。画面上镌刻大禹头戴黑帽,身穿长袍,用一只有力的巨手将铁链锁住蛟龙的神话故事。据康熙年间《韩城县志》记载,在禹门水中石上刻有斗大的“龙门”二字,荒年水落石出,人始见之。龙门两岸山壁如削,天工造物就真如人工斧削一般。古代地志,如《山海经》、《括地志》、《三秦记》等均载有神话传说。《山海经》谓,禹门凿成,因有神龙来察看,故于门上加“龙”字而称“龙门”。《三秦记》载,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时,有几千条鲤鱼、神龟,集于龙门之下,竞相跳跃,登上龙门的便成龙升天;登不上的,就点额曝鳃,碰壁而返。这就是“鲤鱼跳龙门”的神话故事。这种传说给人们的想象增添了驰骋的翅膀,使龙门成了神圣之地,其名悠久,载于《尚书?禹贡》。所以司马迁引为桑梓之重,在《太史公自序》中称日:“迁生龙门。”
     河水奔泻龙门而出,由北而南流向的这一段黄河,古称西河。西河东岸,古称河东;西河西岸,古称河西。河西地沿黄河成一条狭长的川原地带,这就是韩城市东境的一片平川,古称韩原。韩原西枕梁山,东带黄河,南有少梁渡,北有禹门津,是关中的北门,亦是山、陕交通的咽喉要道,故在古代列国纷争或群雄割据中,这里是兵家必争的形胜要地。公元前645年,秦晋韩原大战,秦虏晋惠公。公元前205年,汉将韩信以木罂渡少梁而擒魏王豹。公元618年,唐高祖起兵太原,南下渡龙门而取关中,奠定了唐室基业。公元1126年,金将娄宿越龙门冰桥取陕西。公元1644.年,李自成则从陕西出龙门直捣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在司马迁诞生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晋取少梁而兴,魏献西河而衰。秦晋、秦魏在这里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战。《史记》记载的大战役就有六次。第一次即前述中的公元前645年秦晋韩原之战,秦虏晋惠公。晋惠公归国,献河西地于秦。在韩原南段,即司马迁故里,今高门原、芝川镇一带,又称少梁原,临河有少梁津。少梁原,古为赢姓梁国。梁伯以女妻晋惠公,为晋属国。晋惠公献河西地于秦,公元前641年秦遂灭梁国,更名日少梁。取少梁之名,乃与中原之大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相对应。公元前620年,晋中军随会奔秦,司马迁之祖先入居少梁。第二次为公元前617年,晋伐秦,取少梁。三家分晋,河西地归于魏,魏筑长城以御秦。魏长城遗址,至今犹存。第三次为公元前418年,秦击魏,战于少梁,企图阻止魏筑长城。秦败魏胜。于是秦取战略包围形势,补庞,城籍姑,加强对少梁的对抗。补庞,即加固庞城。城籍姑,是新筑籍姑城。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庞城在今韩城东,其地城固村有古城遗址。籍姑在禹门口附近,扼守要津。第四次为公元前362年,秦攻少梁,赵救魏,秦破赵魏联军,虏魏太子及魏将公孙痤。此役又为战国时期大战役之一。第五次为公元前354年,秦击魏,战元里(今陕西澄城南),取少梁。但魏河西地未尽失。此役亦为战国时期大战役之一。第六次为公元前330年,秦伐魏,围焦、曲沃,主战场已移于河东,此役魏尽纳河西地于秦。公元前327年,秦惠王十一年,更名少梁日夏阳。公元前316年,司马迁八世祖司马错始用事于秦,击蜀,灭之。司马错为秦名将。司马氏由晋入秦居少梁,处在秦晋、秦魏争雄的战场区,经受战争暴风雨的洗礼,使司马氏家族产生名将,司马迁承传家学,记述战争有声有色,这当然不是偶然的。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