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收藏物语

收藏物语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作者: (日)柳宗悦
  • 出版日期: 2019-01-01
  • 商品条码: 9787229130749
  • 版次: 1
  • 页数: 273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5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收藏物语(精)》是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日本民艺协会的创始人和首任会长,柳宗悦先生拥有数十年的宝贵收藏心得。他以一颗爱物之心,以及丰富的收藏经验,将这些宝贵心得及精髓记入这些随笔名篇,谈论人为何收藏,收藏的好品味及坏品味,自己收藏经验中的收获等,提出“收藏是对物品的深爱”、“以高价购得为傲,是一种浅薄的趣味”等观点。构建了具有独特意义的东方审美体系,探讨了美的准则。
作者简介
柳宗悦(1889-1961),日本有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他是“民艺”一词的创造者,被誉为“民艺之父”。他创办了日本民艺馆并任首任馆长,曾任日本民艺协会首任会长。他创办杂志,著书立说,普及推广“民艺”的理念,发起民艺运动,发现生活中的民艺品的实用价值,提倡“用之美”,并身体力行收集整理民间器具,构建了具有独特意义的东方审美体系。
目录
瓷盒物语
鬼之行水
信乐茶壶
宋拓梁武事佛碑
赤绘钵
曾我屏风
汤釜
行者墨迹
丹波瓷
京都早市
那霸古衣市
有关收藏
收藏之辩
穷人的收藏
民艺馆的收藏
工艺性绘画
织与染
色纸和赞
译后记
柳宗悦年谱
摘要
    收藏时常会遭遇奇妙的因缘。尤其是这只小瓷盒,对我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缘。
     已经是近四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渡海去了朝鲜,有天在汉城的一家道具屋发现了它。(如今想起当初之事,实有隔世之感。当时喜爱朝鲜之物者,实在少之又少。)这是一只小巧的朱砂青花瓷盒。含有朱砂的朝鲜瓷盒类原本就极为少见,更何况这只的朱砂并非纹样而是文字。只能说是特例了。而且那“福”字并非手写,很明显是盖的朱砂印,这也是一般绝难见到的手法。于是我当即下了订单,并让店家帮忙保管到我离开朝鲜的那一日。当时,珍品到手的欣喜自是难以言表。
     在朝鲜的日子极为繁忙。十余天后,即将返程回国之际,我去道具屋付钱取货。然而,店内却没了小瓷盒的身影。据称是有店员弄错了,已经将其卖与他人。我追问买者是谁,却只得到不甚清楚的答复。想追查其下落的念头,很终也因毫无线索而作罢。我对这家店的缺乏诚意很是恼火,然而一切都追悔莫及,回天乏术。更何况是那样一件难得的珍品,让人好生怀念。于是其身姿竟更为鲜明地留在了记忆里。
     其后两年。我再次到访汉城,有幸与当时的朝鲜物品收藏家富田仪作老先生熟识。老先生是镇南浦的实业家,是位棱角分明极有个性之人。他的行迹怕是要足足写满一本书。
     有天我受邀到访府上,老先生要给我看一些他收藏的陶瓷品。当时他在汉城也有寓所,拿出好些各种各样的藏品来。可忽地,那只难忘的小瓷盒竟也悄然现身了。原来是到了老先生这里!
     对店家来说其实也无可厚非,与其卖给我这样的穷人,不如卖与老先生这样的富豪,所赚定然多多。店家总在找寻很好的买者,老先生这样的自然是更为重要的座上客,牺牲一下我的订单也在情理之中。
     那时我很想马上把此事始末告知老先生,若是说了,老先生定会好心转让与我的吧。老先生的品性中自有这样恬淡的一面。然而我却踌躇未语。因为我见到老先生也对这小瓷盒格外钟爱。无论是谁,若是通晓朝鲜物什者,大抵都会对此心生喜爱的。更何况老先生还告诉我,他不久将把这些收藏品公开展出。这两点让我保持了沉默。
     老先生言出必行,此后不久便在朝鲜银行后面的大建筑里开了一间展厅,这只朱砂青花瓷盒也成了展品之一。其实,我与浅川巧两人也曾与老先生相商,希望把三方的收藏品集中起来,建一个“朝鲜民族美术馆”。一时间进展很是顺利,眼见就快要达成所愿了,但很终还是受困于经济原因不得不作罢。如今想来仍是唏嘘不已。
     那天在老先生所拿出的各式各样的藏品中,还有一只桃型的瓷砚滴,也是美丽异常。是至今所见的品种里很为小巧的一种,身形较为瘦长,且线条饱满,姿容极是端丽。很好涂有钴蓝釉,色泽浓厚,与白亮的底色交相辉映,煞是美艳。就朝鲜的小型瓷器来说,算得上极优之品,让人一见倾心。我想要即刻拥有一只瓷砚滴的心情从未如此强烈过。这与那只瓷盒子,简直堪称美瓷双璧。
     由是,此次访问中我不仅再次无意中邂逅了朱砂青花瓷盒,还一饱眼福见到了美丽异常的瓷砚滴。这一对美瓷双璧的身姿,此后便一直刻在了心里,从不曾消失过。
     数年后,老先生过世,那些珍贵的藏品也随即四散开来。我当时住在千叶县的我孙子一地,详细情况全无从知晓。那只瓷盒与瓷砚滴究竟去了哪里,恐怕此后是绝难再有机会见到了。只是我会偶尔想起,心忧一番它们的命运。感叹若是在我身边,定会加倍地珍爱。
     其后漫长的十年、十五年光阴缓缓流逝。昭和五年(1930),我住在美国的剑桥,因受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邀请,前往讲学一年。波士顿就在旁边,是我常去之处。事先已听说山中商会在此开了一家店,于是便择日到访。那是一家有浓郁日本气息的店铺。店内日式物件很多,其次是中国的,另外还有少许朝鲜的。据店员介绍,地下室还有一些,于是我便跟着下了楼去。
     室内光线暗淡,好些物件杂然搁置着。在数个尘埃已厚的箱子里装着一些小玩意儿,凭直觉,大概是朝鲜之物,于是便一件一件拿来细看。实在只能称之为奇遇,我竟在某个箱子内,发现那只朱砂青花瓷盒与桃型瓷砚滴正和睦地挨在一起。激动之余,我不由得将其握在掌中,抱于胸前。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