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声音

声音

  • 字数: 1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 作者: 丁锁明
  • 出版日期: 2018-11-01
  • 商品条码: 9787554612743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176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稿的文章是作者从数千篇发表过的作品中精选出的代表作,以评论、随笔为主,还有少量时政论文,是作者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几十年的一份职业总结。作品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对纠正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具有警示作用,对从事文稿写作的朋友或许也能有所启发。
作者简介
丁锁明,男,江苏镇江人,1943年出生。党员,资深记者、编辑,曾受政府嘉奖。其作品以“新、短、快、活”见长,多次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市容报》等中央、省部级媒体评为很好作品,荣获“好新闻”一、二、三等奖。
目录
摘要
    “献身”与“逃生”
     当巨大的洪水咆哮而来的关键时刻,江苏省滨海县通榆镇沿河村54岁的农民王立珊,为保护全村千亩稻田不被洪水淹没,勇堵涵洞光荣献身。广东省某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市人事局局长黄某,在洪水来临时,携带家眷,登上公家的面包车逃生。人们说,王立珊虽然死了,但在人们心目中他还活着;黄某虽然还活着,但他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死了。
     这种评价何等好啊!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敢于献身的精神,在关键时刻,不怕难,不怕险,不怕死,就可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比如农民王立珊。而黄某,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置人民的生命财产于不顾,携眷逃生,道德沦丧,有多少人在指他的脊梁骨啊!如黄某之流,虽然当上了这个“长”那个“长”,但他们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不见“长”,灵魂深处太肮脏,在关键时刻的表现,还不如一个普通老百姓。
     “献身”和“逃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敢于献身者,光荣伟大;为个人利益逃生者,渺小可耻!
     原载《中国市容报》1998年8月19日三版
     “济贫”莫“挤贫”
     眼下,不少地方的领导十分重视贫困地区的“济贫”工作。有的发动机关干部捐款、捐物,帮助贫困村庄的失学少年重返学校;有的增加拨款数额,用于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供电、通信等条件;还有的选派科技干部到贫困村庄蹲点,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这些“济贫”的做法,受到贫困地区群众的欢迎。
     但是,有些地方的少数人,不是满腔热情地“济贫”,而是挖空心思地“挤贫”。某地区报社有一个记者到一贫困村去采访,硬要村干部登广告,村干部面带难色地说:“我村是县民政局的‘济贫’对象,哪里有钱登广告啊!再说村里没办工厂,实在没啥内容可登。”这个记者“灵机一动”地说:“你们不是贫困村吗?把你们贫困的程度写写登出来,以增加‘贫困的知名度’,呼吁社会各界都来扶持你们,这不是很好的广告内容吗?再说给你们登广告收费优惠。”记者步步紧逼,村干部无奈,只好用县民政局刚刚拨给的2500元扶贫款登了一条广告。
     我为这个记者的做法感到气愤。作为新闻记者,应该关心群众的疾苦,及时、准确地反映群众的愿望、呼声和要求,无偿为他们提供科技信息,搞好脱贫致富的宣传报道,而这个记者放着这些工作不做,为了拉广告,拿回扣,硬是在患了“贫血症”的农民身上“挤血”,这实在有悖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这种“挤贫”的做法,不少地方都有。如一些地方举办名目繁多的“节”“会”等活动,也都跑到贫困地区去拉赞助或搞摊派,农民对此很不满意。这些侵犯农民利益的事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各级领导和我们的机关工作人员,要时刻把群众的利益记在心头,一定要像同志要求的那样,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做到“济贫”不“挤贫”,全心全意地为贫困地区的农民服务。
     原载《中国市容报》1994年8月21日三版
     发挥“反面典型”的效应
     据4月3日《检察日报》报道,河南省正阳县在开展廉政教育中,让四名监狱服刑人员上台给全县150名科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讲自己成长的经历、犯罪的过程以及犯罪后给父母、妻子、儿女带来的耻辱和痛苦。他们在演讲时,一个个涕泪交流,泣不成声。台下听讲的干部凝神静听,有的听到动情处不住流下了眼泪。他们说,台上演讲的罪犯就有自己以前的领导、同事,身边人说身边事,触动大,感受深,对自己心灵的震撼强烈,比办多少次学习班、比听多少次领导讲话都管用。
     正阳县敢于发挥“反面典型”的效应,这种做法令人高兴!它至少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只要有创新的勇气和意识,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如廉政教育,这几年一直都在搞,但是不少地方还是习惯于老一套教育办法,不是请领导做报告、提要求,就是学文件、念报纸。这样的教育,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呢?正阳县领导大胆让服刑的罪犯现身说法,警示全县党政领导干部,让大家受到一次活生生的教育,产生的效应不是很好吗?
     推而广之,用新眼光看待新事物,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办事才能有好的效果。
     原载《中国市容报》1999年4月23日三版
     是“阿斗”就别扶
     阿斗,就是蜀主刘备的儿子刘禅。此人怯懦无能,虽有诸葛亮辅佐,很终也未能守住刘备开创的基业。后人便把那些不争气的无能之辈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在当今改革中,“阿斗”式的人物也是有的。尽管有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但他不但开创不了新局面,反而把别人开创的事业也葬送了。
     朋友来信告诉我,他们市建委有一名局级党员干部,两年内调动了四个单位,哪个单位的工作也没有搞好。去年初,上级部门又调他到一个企业任经理,并从各方面予以支持。他,‘上任前,发誓表态有魄力;上任后,真干实事无能力”。半年时间,把一个好端端的企业,搞得乱糟糟,产品质量下降,用户纷纷退货,工资发不出,奖金不兑现,职工怨声载道。上级才下决心免去他的职务。人们兴奋地说:“扶不起的‘阿斗’,就别扶,这样做好!”
     改革开放,是少有的壮举,我们不能要求改革者尽善尽美。但对那些被实践证明确无本事、常打败仗的“常败将军”,就别再让他们“挂帅出征”“坐镇一方”,而应果断地把他们请下来干些力所能及的事。
     原载《中国市容报》1993年1月22日三版
     P61-6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