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大变革.平天下:寻找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字数: 28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 李少威
出版日期: 2018-12-01
商品条码: 9787511557315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314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
¥4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的40年,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体的成功史,更是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不断成型的历史。本书以政治、经济、社会、靠前、文化、科技等领域为基本框架,以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为经,以标志性的重大事件为纬,力图编制出一幅靠前舞台上具中国独特性的大国崛起的生动画卷。通过本书,我们也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的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
《南风窗》杂志创刊于1985?年,双周出版,全国发行,读者以政府机关、学术机构和大型企业的中坚力量很为集中,是中国发行量很大的政经新闻杂志之一。《南风窗》以其公允而独立的叙事立场、冷静而优雅的叙事风格而深得人心,在政治、经济及思想学术领域具有广泛阅知率,被外界誉为“中国政经靠前刊”。近年来,南风窗杂志社实施战略转型,守护《南风窗》“理性、良知、责任”的价值观,提出“洞察中国政经大势”“思想创造价值”理念,成功实施对这本老牌杂志的全新改造,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构筑集出版、智库和公益等多元发展的现代杂志媒体集团,使其更有活力、更具深度和靠前视野,重获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目录
序言 40年后,我们迎来又一个关键时刻
引言 通往人心之路
第一章 中国人的现代化
1.欲望释放,身份重组
2.农民工:向城市出发
3.恢复高考:知识和理性的回归
4.个体感涌动和人生困惑
5.诗歌和武侠:向理想主义致敬
6.听到另一个世界
7.人的城市化和现代化
8.科技时代:社会生活的互联网化
9.文化自信的回归
10.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第二章 大国经济崛起
1.金融顶层架构之变
2.第一融资系统的重任
3.证监会剑指利益集团
4.债券市场强势崛起
5.富起来之后钱谁管?
6.国企改革,被忽略的“制度优势”
7.外来驱动力,中国的外资的40年
8.大国互联网产业的“秘密”
9.从“大国红利”走向世界创新引擎
第三章 走向治理现代化
1.窑洞之问的历史回响
2.重构政治生态
3.反腐败形成压倒性态势
4.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5.较真碰硬的机构改革
6.法治,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
7.落实“税收法定”
8.财税改革最难啃的硬骨头
9.稳定:对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
10.现代国家视野中的治理变革
第四章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中美关系:超越分歧重构共识
2.欧盟,全球治理的中国伙伴
3.中俄合作:大国战略协调的典范
4.两个第二经济大国之间那些事
5.朝鲜半岛与大国担当
6.谁人不识东南亚?
7.西半个亚洲:爱憎不必分明
8.非洲“兄弟”与拉美“伙伴”
9.加拿大、澳大利亚:并不遥远的存在
10.从国际组织边缘到舞台中央
后记
摘要
3.恢复高考:知识和理性的回归
比农民进城更早发生的,是青年知识分子重新获得了进人大学的体制性通道。“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靠前生产力”,这些令人振奋的理性论断,宣告着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时代归来。
1977年8月5日,在亲自主持召开的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第三次复出的当场表态:“恢复统一高考从今年开始。”
弹指一挥40余年。
就社会整体理性前行带来的福利扩散而言,每一个人都是这一决定的受益者。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框架内的基础建制,统一的考试制度具有选拔人才、保持社会阶层流动以及彰显对知识的尊重等功能,让社会有活力,个体有希望,文明的发展有土壤。
对个人而言,很为重要的则是人的存在有了方向。高考作为个体支配人生的一个公共的参照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设置,它让人们从幼年起就清楚自己对自己、他人对自己的期待,以及如何去确定自己的生活理想。有方向,努力才有价值,“成长”这个词也才有意义。
多元社会的持续发育,已经使高考对人才的选拔功能从国家包分配的“半科举”状态转化为一种市场自为状态,上大学与个人前途之间,只剩下间接而不确定的联系。然而因为社会竞争激烈,人生之路对获得更好的教育的依赖有增无减,“上大学”尤其是“上好大学”取代“农转非”“吃商品粮”和直通体制内,其本身变成了人生早期的生活理想。
于是,40年来,尽管高考制度不断进行技术性的调整,却衍生了对其公平性的更广泛而频繁的讨论。
至少从十几年前开始,高考已经成为一个全民行动。一人高考,全家提供后勤支持,酒店和临时租房市场也都被一起动员起来。在考场周围的道路,往往也会被交警部门临时封闭,以保证考场的安静。好心的出租车司机遇到将要迟到的考生,还会进行一场免费的“玩命快递”。这样的场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升级,日益习以为常,成为中国夏天的一景。一方面,孩子们受到的社会上下的全力呵护既让人欣喜,也让人浮起一丝温室忧思;另一方面,它反映着中国社会对知识的尊重,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深信,以及对高考这一很为重要的社会流动途径的信心,这是在世界上都难得一见的。
社会动荡结束之后的靠前年高考,学子们从四面八方奔赴考场,其间历尽艰辛的俯拾皆是。那时的考生无法获得多少体制和亲情的帮助,但那种艰辛状况,也许比今天更能反映社会对高考的深切期许。
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的干部陈守谦,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回忆他1977年的赶考经历,艰难而温暖,代表着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人细节不同但精神内核一致的故事。
虽已年近花甲,但每每想起40年前的高考,仍记忆犹新。“”后恢复高考的靠前年,是在冬季。当时,我是武汉的下放知青。
那一年的冬天很冷。考场离我们知青点约20公里。高考头的清晨,我穿着发黄的军棉袄,腰间扎着草绳,脚上蹬着露趾的解放鞋,斜背着破洞的军书包,顶着凛冽寒风,和另外两名知青一起,踏上了艰辛的高考之路。
我们摸着晨雾,踩着白霜,穿过山林,从深山里走到公路,守着一个上坡路等着扒拖拉机。好不容易来了一辆拖拉机,乘着它像老牛喘着粗气爬坡时,我们追出十几米艰难地爬进拖车箱。清晨的山乡好冷好冷,拖拉机迎着晨曦穿梭在蜿蜒曲折的山村公路上。柴油黑烟熏炙,拖车箱颠簸得东倒西歪……我们三人像筛糠似的,蜷缩在冰凉的车厢角落,冻得瑟瑟发抖。2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镇中学考场。
两天的高考很大的问题,就是生活。吃饭时,在学校附近田埂上挖个坑,用搪瓷杯煮米,三人就着带来的咸菜狼吞虎咽,吃饱了再进考场。睡觉时,在教室里打地铺,找来稻草当床褥,和衣睡下,嗅着稻草的清香进入梦乡……青春的激情,火红的年代,让我们并不感觉苦,犹如一次赶集。
当年高考的语文作文题是《学雷锋的故事》。我拿着考卷,想起我高中时写过同样的作文,还成为全班的范本在课堂上被朗读的情景。这一下触动了我的灵感,不假思索地奋笔疾书……正是这篇作文,改变了一生的命运,我从泥腿子走进了象牙塔,考取了武汉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中文系,成为当时被称为“天之骄子”,后被称为“新三届”大学生。
据说,那一年全国570万人参加高考,很终27.3万人改变了人生命运,录取率不到5%。
他们为什么如此珍惜这一次机会?因为这是过去十年里的靠前次全国统一高考,在十年动荡时代,许多年轻人即便才华横溢,也与大学无缘。
在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前,工农兵学员按照“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免试入学。
“十六字方针”及其价值意图,很大的缺陷是制度本身对一部分人的歧视和排斥。把这一点按下不表,其操作程序中作为监督者的“群众”并非实体存在,而作为决定者的“领导”则是接近人格化的,这就给了他们很大的弹性权力。
从管理学角度看,如果一项制度同时存在硬性指标和软性指标,那么在执行过程中硬性指标往往会被人为边缘化,致使制度初衷无法实现。在教育和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当时的武汉大学教授查全性先生用生动的话语指出,工农兵学员生源质量无法保证,而且许多干部在动用手上的特权,将自己的子女送人大学。
人才选拔制度本身不具备对全社会的开放性,而且在结果上无效,因此,当时的大学教育,无论是人才选拔还是社会流动功能,都已大打折扣。
回顾一下中国漫长的人才选拔机制演进历史,对抗软性指标转化为部分人的垄断性权利,是个一以贯之的发展逻辑。
P28-31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