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余缙传

余缙传

  • 字数: 11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作者: 余全耿
  • 出版日期: 2018-10-01
  • 商品条码: 9787517829867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182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余全耿著的《余缙传》是靠前本关于余缙的白话文传记。余缙(1617―1689),顺治九年(1652)进士,先后授河南封丘知县、山西道御史、河南道御史。他自幼勤读诗书且胆略过人,关心国事。入仕后,体察民情,清正廉洁,为民请命,弹劾皇戚,造福百姓。其事迹入选《清史稿》,撰写的《大观堂文集》录入《四库全书》目录,《余氏家训》影响了余氏后人四人高中进士,十余人中举。本书记叙了他一生求学、科举、做官、乡居的经历,并与他一生璀璨的诗词、奏疏互为编织,诗文与生命经历互为注解。
作者简介
余全耿,男,浙江诸暨人。1970年3月出生,余缙第九代世孙,本科学历,中学不错教师,1989年毕业于诸暨师范学校,先后在诸暨市兰田完小、街亭镇初中、浣江小学任教,暨阳街道党政办、市文明办工作,现为诸暨市暨阳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负责人。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喜爱涂文弄墨,痴迷于家族、地方史志的研究和撰写。
目录
一、出生名儒家
二、漫漫中举路
三、苦学中进士
四、上京城谒选
五、封丘任县令
六、共城同考官
七、中州推第一
八、山西道御史
九、乞归养父母
十、河南道御史
十一、葬父致仕归
附录一 余缙主要年谱
附录二 余缙传(选自《清史稿(282卷)》)
附录三 余氏家训
参考书目
后记
摘要
    东西向的山合抱如虾钳,有静沉戏水之乐,故名仙虾山。东北向的山南高北低,似伏藏马鞍,仿佛即将出征,故名为安山。山上皆林荫茂密,使村荫于山。左侧为溪涧,远处亦有一个个大小不同的湖泊。只见湖面上波光粼粼,在和风爱抚下,漾起层层毅纹。时而有鸟雀亲吻它的脸庞,时而有鱼儿跃出它的怀抱,犹如一潭诱人的陈酒,静静的,清盈盈的;又宛如一块无瑕的翡翠,亮亮的,碧绿碧绿的。那一只只渔舟,荡漾在这明净的湖上。船桨激起的微波,荡起一圈圈涟漪,阳光一照,恰似黄金洒满整个湖泊。粉的,白的,一朵朵美丽纯洁的荷花装饰着这碧玉般的湖面,显得尤为美丽动人。
     “画图之中朝晖而夕荫者,烟云之卷舒也。烟云无定姿,亦与之为无定姿者,景物同而晦明殊也……盖聚祖居者五百年,宅而宅,畋而田,居民三百户,族姓余也。出暨城东北行,逦迤十五里,邑之泰南乡六十八都也。”余氏后人,原之江大学国学文学系教授余重耀在《高湖记》是这样描述二十世纪初高湖村的。
     南宋之际,诸暨高湖余氏的靠前代先祖是龙游人大二,酷喜山水,寻幽于此。他精通地理风水的相术,观看流水走向,寻觅静谧之所,爱这里的明秀山水,认为这里是个发祥之地,便萌生迁徙于此的想法。不久,他便举家迁居高湖,开垦荒地,诛茅剪棘,辛苦耕作,岁收尚丰,在湖里捉鱼捕虾,养育后人。在这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中,一代又一代余氏后人繁衍生长,孕育着美好和希望。
     余氏先人余端礼在宋代高中绍兴十八年戊辰科(1148)进士,在余氏后人中播下了读书的种子。自此,余氏子弟勤奋好学,在劳作的空余时间,阅读史书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时间的车轮转到明朝万历年间,高湖村里有一位名儒叫余元文,在余家四兄弟中排行第四。其兄长元庆,自幼饱读诗书,考授山东阳谷县主簿,后来因厌倦官场生活而归居乡里。元文自幼读书过目不忘,才华出众,因生性不喜欢做官而没有应科举之试做官。他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游览山水,为人刚毅忠厚,深明大义,遇乡里不平之事,力主公道,深受村民爱戴。他酷爱阅读经史,喜爱收藏诗书,一遇到喜欢的书便不惜重金予以购买,因此家里藏书颇多。他还研习医术采集草药,医术高明,为当地百姓看病治疗不收取分文钱财。因此很远的百姓都慕名前来,治愈者不计其数。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二月十五日早上五时,天气寒冷,外面下着鹅毛大雪,屋内火炉很旺,余元文第二个儿子平安出生了,取名缙,字仲绅,其出生的日期与时辰竟然与父亲一样,于是从出生那刻起就赢得了爷爷和父亲更多的关注和喜爱。缙绅,古代称官僚或做过官的人。其实从取名起,余缙就被寄予着家族的希望和重托,希望有他能做官升职,成就一番事业。余家靠前个儿子叫余纶,字伯绶,号岸修,已经六岁了,聪明可爱,富有个性。取名为纶,纶是古代官吏系印用的青丝带,也寄托着父母希望他能升官发财的愿望。
     余缙从出生起就与众不同,天生聪慧,乖巧懂事,很早就学会了说话和走路。在余缙周岁的时候,余家按照当地的习俗举行“抓周”仪式,可爱的他看了所有物品后,不假思索地一把抓住了毛笔。余家上下一下子轰动起来,特别是他爷爷不停地唠叨:“余家要出人才了,余家要出官了……”可以说,余缙从小就受到余氏家族所有人的喜爱。或许从出生那刻起,这个不平凡的男孩注定要给余家带来一代代的文脉兴旺和振庭耀祖。
     余家在乡里算是一般的中产之家,拥有一些田产。余元文作为一个饱学之士,深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道理,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途径只有一条――读书。一介平民布衣就是这样出人头地的,苏秦刺骨苦学,身配六国相印,成一代纵横家;匡衡凿壁偷光,官至宰相;车胤囊萤,孙康映雪,成就一代名臣……因此,元文不惜变卖田地家产供儿子读书,直到后来余缙考中进士时,家里的田产已卖得所剩无几。
     余元文望子成龙心切,余纶、余缙两个儿子自懂事起,就教他们读书识字,阅读史书,浸染书香。明天启二年(1622),余缙六岁时,他聘请了当地一位有名的秀才做塾师,开始对孩子们进行科举启蒙教育。余缙在孔老夫子的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后,就算取得入学的资格,开始正式进入私塾读书了。塾师十分注重教养教育,对学生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很好强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
     塾师每次备课、上课、课后改作都很好认真投入a每天清晨,他让学生们先复习前或更早一些时候学习的内容,值到每个学生能背诵为止,才开始学习新的内容。每天都学习新内容,背旧内容,以读、背为主,不断复习。他对孩子们的教育严厉近乎苛刻,班上有不完成作业和写字潦草的孩子则会被狠打手心和屁股,甚至罚站罚跪。在众多的学童中,余缙兄弟俩那绝顶聪明的头脑很快显露出来,很受老师夸奖。兄弟俩很是懂事听话,知道“学而优则仕,,的道理,从读书的那天起,就向往有能考取功名,光耀祖宗。他们很好认真地背诵,练习书法,按塾师的要求完成各种作业。兄弟俩资质颖悟,聪慧过人,加上刻苦学习,每次课文念过几遍后就能背诵,识字量很快就超过了一千个字。(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