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日耳曼尼亚 古今德意志

日耳曼尼亚 古今德意志

  • 字数: 443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作者: (英)西蒙·温德尔(Simon Winder)
  • 出版日期: 2019-01-01
  • 商品条码: 978755202466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60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11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日耳曼尼亚”是欧洲历目前一个古老的地名,英语中德国和德意志的称谓Germany即由此衍生而来。这些日耳曼人经过不断迁移,逐渐在今天的德国境内定居下来。公元10世纪,日耳曼人建立起神圣罗马帝国。然而神圣罗马帝国在漫长的历史中常处于“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的松散状态,难以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集权统治,帝国的核心基本上集中于德意志地区。1871年,普鲁士王国统一了除奥地利帝国之外的德意志各邦国,建立起德意志帝国,自此,奥地利被正式排除在德意志之外。统一后的德意志曾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牵动全世界的神经,但都以战败收场。1945年,德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统一。德意志一直是欧洲历史舞台上活跃的主角,它的一举一动几乎都会影响欧洲的格局和政治走向;同时,它也是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的摇篮,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充实着人类文明的宝库。自1945年以来,许多德国人希望能够重现被纳粹的阴影遮蔽的荣光,他们不懈努力,以期重塑德意志辉煌、复杂而又无限多样的文化。
作者简介
西蒙·温德尔(Simon Winder):英国有名大众历史作家、出版人、书评人、影评人。多年来对中欧历史、德国历史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在近20年间多次游历神圣罗马帝国故土,探寻各地遗迹中蕴藏的古老文化元素及其背后的历史渊源。与彼得·威尔逊(Peter Wilson)、蒂姆·布兰宁(Tim Blunning)、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等欧洲史和德国史学大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持续获得他们的指导与建议,得以在写作中融入新的学术视角。
目录
前言i
第一章
来自黑森林之地003
罗马时期的日耳曼人012
远离故土的短吻鳄018
我要放一点儿绿酱汁021
中世纪停车场028
第二章 
古代宫殿037
查理曼042
虔诚者、秃子或胖子048
弹丸小镇052
传播文字058
追寻一线阳光066
向东方进发072
第三章 
围墙小镇079
其余的优越情结084
政治体制简述090
日耳曼部落096
饥荒与瘟疫101
钻石闪耀之地105
第四章 
无潮之海113
勃艮第诅咒119
美满家庭128
民族服饰广泛传播135
帝国行政圈141
哈布斯堡王朝144
第五章 
尖顶、角楼和高塔157
诞生之地与安息之所165
魔鬼的风笛170
世界的统治者176
新耶路撒冷185
不愉快的酒商189
第六章 
金色的信仰之城199
柠檬花绽放之地204
黑色盔甲213
瑞典骑兵之王221
来自小行星的突然造访229
第七章
沙漏与食鸟蛛239
“音乐伴随死者往生”249
敷粉假发的时代254
雕花弯刀257
“烧毁普法尔茨伯爵领!”266
天主教力量孤注一掷272
第八章 
居鲁士大帝的后裔281
与鸵鸟一起饮用巧克力290
竞争激烈的陵墓建造296
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303
“强力王”与“肥胖王”307
第九章 
小索菲·策布斯特319
园林与罪恶324
追随歌德的脚步329
玻璃金字塔中的知更鸟蛋333
海牛的突然造访340
德国的牺牲品343
物有所值的鸡肉352
第十章 
军队进行曲359
卡尔和阿尔布雷希特366
塔楼上的女孩377
英勇的橡子384
胜利纪念柱393
第十一章 
民族主义的辉煌与悲怆401
特殊主义分崩离析409
墨西哥的意外发现420
第十二章 
羔羊与瓢虫431
拼图之国436
狩猎好手442
鲁里坦尼亚、西尔达维亚
以及他们的朋友449
缺席454
第十三章 
海滨之外467
得克萨斯文德人472
洋泾浜德语478
托马斯和厄尼485
柏林的波次纳普494
军国主义的分类498
第十四章 
失败509
英德分裂515
灾难523
战败与变革526
铭记逝者536
皇室余波541
第十五章 
暗淡湖光551
暴动与背带558
“5、4、3、2、1……”564
科学之死567
最后的阵痛571
结局576
尾声 
在山间579
孟德尔塑像582
铜管乐带来死亡585
参考文献589
致谢599
摘要
     来自黑森林之地 若是要追溯日耳曼民族的远古起源,那就再没有比欣赏歌剧《西格弗里德》第二幕序幕时更合适的时刻了。这些洒脱自由,不受控制的音乐篇章在5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创造出了一片人迹罕至、令人窒息的阴暗黑森林、某种巨大的威胁(具体而言,是一条沉睡的巨龙),以及一种漫长的等待感——在若干年漫长的时光中,无论是矮人还是神明,都在桌子上叩击着手指,等待着伟大(或许有些荒唐)的篇章最终开启。 诚然,非日耳曼人与这样的乐曲有着间接的关系,这难免令人内心升腾起一种复杂的情感,既兴奋,又安慰。瓦格纳作品拥有无数优秀的非德裔热衷者和阐释者,但没有人像德国人这样,为戏剧的诞生及其意义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在这部歌剧的序幕中,所有的表现元素都与德国文化密切相关。英国的森林一般都很容易迅速驱车穿过,因此容易被人忽略——在这里徒步进入森林也算不上什么锻炼身体的很好方式,差不多每隔3米,就会出现一处运动场或者售卖烤土豆的小货摊。在德国情况则并非如此,很有可能你已经登上山顶,却依然只能俯瞰到树木葱茏,虽然这些树木都被照料养护得非常仔细,一片片绵延的树海一直延伸到地平线——而这仅仅是古代森林的冰山一角。巨龙、矮人和神灵似乎也确有其事,这些奇妙玄幻的生物潜藏在那群山和森林之间,经过一代又一代语言学家、民俗学者和作曲家的不断渲染神化,成为众多节日庆典和儿童读物的核心意象。 比起英国人,德国人更乐于追溯古老的过去,而英国人对自身起源的好奇心似乎总是相对有限。在史前时期两个国家曾大部分同处一个冰盖之下,当冰盖开始融化,就代表新时期的开始(德国南部大体并无冰层覆盖,因此这片地区直到更新世时依然与众不同),但随后我们便开始分道扬镳。不可否认,大部分关于英格兰起源的民间故事都令人感到些许尴尬。作为古罗马人的殖民地之一,不列颠尼亚行省自然被算作偏远之地,也落下了相当多的笑柄。一直以来,史学界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论断,认为罗马人至少为我们留下了古怪的贵族派头,还有古典教育的基因,然而有关行省的生存信息靠前匮乏,这体现出罗马作为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漠视。即便探寻古代过往魅力的风潮在19世纪席卷整个欧洲大陆,英国所体现出的优越情结也没有因为曾经的种种不幸而受到多少影响。一旦罗马人离开,不列颠便成为一片全面自由的土地,迎来一拨接一拨到此寻欢作乐的北日耳曼人、丹麦人和挪威人,将这里作为权力扩张的跳板,并最终引发了令英格兰感到耻辱的诺曼征服。在一系列的混战中,亚瑟王和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名字在历史的波涛中载沉载浮——前者是法国诗人虚构的,而后者则像后来的无数掠夺者一样,难以搞清楚现代英格兰是否还与他有任何一丝真正意义上的联系。 英格兰为大众认可的,同时也令人感到些许窘迫的本质在于,作为那些手舞利斧的异族人汇集之地,除了曲折呆板的《大宪章》前奏,再快进到史学家麦考莱热衷的历史进步观,它的早期历史通常几乎无法在后世的记述中产生什么鼓舞人心的效果。德国则不同,它曾经的历史为后世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不论德国历史在歌剧中如何得到美学上的上佳呈现,如果过于注重历史,而不关注德国对于自身古老历史的理解与传承,那么认为这种做法会带来危害便鲜有过硬凭据可言。 纵观整个德国,一部分人沉浸在追捧瓦格纳的狂热之中,另一部分人则因他而受到启发,艺术家和作家们试图接近去除中欧世界一切无史料记载的影响,寻找关于他们真正起源之地的线索。专享真正存在的文献,或许也是整个欧洲历史上优选的不幸之一,是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所著的《日耳曼尼亚志:论日耳曼人的起源、分布地区和风俗习惯》,这部《日耳曼尼亚志》的一个独立抄本曾经在黑森林地区的一处修道院被发现,于145 5年被送往罗马,随后它的内在含义逐渐为人所熟知。这本书(比塔西佗的另一部著作《阿格里可拉传》要翔实有趣得多,尤其是书中关于不列颠尼亚的记述曾经被逐字逐句地诠释。数代以来,人们致力于摘录每一条含糊的资料,起初,这一工作由意大利的人文学者主导,他们醉心于编织森林里古代日耳曼人的神话传说。这本著作的存在足以令人惊诧——它似乎内容广博,非常翔实准确地体现了罗马帝国关于日耳曼人的种种认知,大约成书于公元100年,尽管经历了火灾和恶劣气候的侵蚀,以及众多图书管理者及抄写员的不经意毁坏,仍然在将近1300年的时光中得以完善保存,而塔西佗的其余著作大多已消逝于历史之中。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