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天赋/纳博科夫作品系列

天赋/纳博科夫作品系列

  • 字数: 2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作者: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朱建迅王骏译
  • 出版日期: 2018-12-01
  • 商品条码: 9787532778843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63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天赋》是纳博科夫早年的半自传体代表作,描绘了一九二六至一九二九年间,流亡青年费奥多尔·戈杜诺夫-车尔登采夫在柏林的生活,以及他文学天赋的迅速扩展。很初他写了一卷精致的回忆性诗歌,但没有引起关注;接着是一本关于备受尊敬的历史人物的传记,绚丽而直言不讳;很后,他产生了写作《天赋》本身的念头。本书穿梭于现实和虚构之间,蕴含大量对俄罗斯文学及社会现状的思考,除了一则温柔的爱情故事,还是一份献给整个文学传统的厚礼。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是二十世纪认可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很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目录
前言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摘要
    “我疯狂地爱上了鲁道夫的灵魂,”雅沙用他那充满激情的、新浪漫主义的笔调写道,“我爱它的比例均衡,它的健康及它对活在世上表现出的喜悦。我疯狂地爱上了这个接近裸露、太阳晒黑的柔软的灵魂,它对所有事物都做出一种反应,穿过人生,犹如一位自信的女人掠过舞池一般。我只能以很复杂、很抽象的方式,相形之下,康德、黑格尔如同儿戏,想象我将经历的心醉神迷的狂热,只要……只要什么来着?我能拿他的灵魂怎么办?这正是置我于死地的东西――这种对某种很神秘的工具的渴望(因此阿尔布雷希特?科赫渴望狂人世界里的‘金色的逻辑’)。每当我与他独处时,我血液翻腾,双手像学校女生的手一样变得冰凉。他知道这点,他开始厌恶我,而且不掩饰自己的反感。我狂热地爱上他的灵魂――犹如爱上月亮一样徒劳。”
     鲁道夫的拘谨尚可理解,但你如果仔细审视此事,便会觉得雅沙的冲动或许并没有违背常理,他的激情毕竟与俄罗斯上世纪中叶许多年轻人的激情极为相似。他们快活得颤抖。每当雅沙扬起柔软光洁的睫毛,他那眉毛苍白的老师,一位未来的,未来的殉道士,将转身朝向他。倘若鲁道夫算得上一位地地道道的教师,一位殉道士,抑或一位,我会否认从雅沙身上看到了难以矫正的偏差。鲁道夫的真实身份,所谓的德国大学生,一名德国的“正常青年”,以及他在一定程度上属意晦涩诗歌、蹩脚音乐和畸形艺术――并不影响他身上那种令雅沙痴迷或者觉得令他痴迷的东西。
     作为由一名教授的令人尊敬的傻瓜儿子与一名公务员的女儿所生的儿子,鲁道夫生长在优越的资产阶级环境里,在状若教堂的餐具柜和呈休眠状态的书脊之间。他本性敦厚,虽说并不和善;善于交际,却有些轻浮;容易冲动,同时又工于心计。他确凿无疑地爱上了奥莉娅,在跟她和雅沙骑车在黑树林里漫游之后。那次旅行,如他在事后讨论时所表白的那样,“开拓了我们三人的眼界”。他在大力度优惠层次上烦躁地、质朴地爱上了她,但却遭到了她的严词拒绝,这种拒绝随即变得更加生硬,因为这个倦慵懒散、一味攫取、孤僻任性的姑娘,接下来(在同样的杉树林里、紧傍那个同样圆而黑的小湖)“意识到她已倾心迷恋”雅沙,而雅沙由此感到的压抑,实不下于鲁道夫因为雅沙的炽热情欲以及奥莉娅因为鲁道夫的炽热情欲而生出的烦恼。于是,他们感情的几何关系遂告完整,令人想起法国十八世纪戏剧家笔下人物之间传统且略显神秘的互相联系,X爱上Y,Y爱上Z。
     到了冬天,他们结交的第二个冬天,他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处境。整整一冬,他们都在深入思考这种关系的无望。表面上看,似乎一切正常:雅沙孜孜不倦地读书;鲁道夫打曲棍球,娴熟地将球快速击过冰面;奥莉娅学习艺术史(它联系时代背景发出的声响――如同所涉及的整个戏剧性事件一样――酷似一个过于独特,以致走调的音符)。而在内里,一种隐伏的、折磨人的煎熬正渐露端倪,这几个不幸的年轻人刚刚开始从他们的三重折磨中觅得些许乐趣,它就变成令人忧惧的祸端。
     长期以来,他们遵循一种彼此达成的默契(每个人无耻地、绝望地了解另外两人的一切),每当三人待在一起时,他们避而不提自己的感情。但只要缺了哪一位,另两位将不可避免地谈及他或她的激情与苦难。出于某种原因,他们在柏林的一家火车站的饭店里度过新年除夕――兴许由于时间装备在火车站尤其引人注目的缘故,然后,他们耷拉着脑袋,走过节日凄冷的街上堆积的五颜六色的雪泥。鲁道夫颇具讽刺意味地提议为他们友谊的显露而干杯。打那以来,他们起初措辞谨慎,继而带着毫不掩饰的狂喜,共同谈论三人全部在场时自己的感受。正是在那时,三角形开始了对圆周的侵蚀。
     P42-4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