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古邑赤岸

古邑赤岸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厉声振 何恃坚 编著 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 编
  • 出版日期: 2018-12-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5440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了多方面多视角解读赤岸文化精髓,挖掘当地深厚的人文历史,设置了“历史沿革”“华川胜迹”“名人风流”“古建遗韵”“峥嵘岁月”“风物民俗”“美食特产”“乡间逸闻”等8个栏目,让读者感受到赤岸独特的乡风、乡韵、乡情、乡味。
目录
总序
回望赤岸
第一章 华川胜迹
读山品水话松瀑
蜀墅塘边水波粼
欲画柏峰难着笔
凤林亭上凤凰栖
大仙居住天龙山
今非昔比枫坑口
高峡古寺一平湖
浑然天成五指山
神乎其神莱山寺
纪念馆彰戚家军
丹溪草木皆含情
第二章 名人风流
丹溪仙人黄大仙
丹心一片说朱质
明白刚直数徐侨
理学儒臣冯友仁
龙虎榜首王龙泽
一代医圣朱丹溪
忠烈文臣王?公
抗倭将领冯子明
平台将军朱荣贵
忠臣鸿儒朱一新
爱民如子朱怀新
德高望重朱献文
棉花之父冯泽芳
亦文亦政冯三昧
铁骨铮铮冯雪峰
神坛骄子冯志祥
山水画家朱恒有
学运先锋朱成学
第三章 古建遗韵
国之瑰宝古月桥
蟹钳形山说绵延
雪峰故居衍景深
一新故居好雅致
百年沧桑容安堂
端本学堂忆旧事
隽永古韵雅治街
乔亭古建古风淳
尚阳古建藏“遗珠”
老街古迹留遗风
古井处处润心田
三角毛店寻古建
关隘遗址看民心
第四章 峥嵘岁月
赤岸集市源远长
“红色印记”鱼曹头 “赤中补校”播种子
“南联”抗战风云起
鲜血染红深坞坑
赤岸中学曾辉煌
华川集团常青树
绿色崛起好动力
义武公路“辟”天险
山口古村乡愁浓
第五章 风物民俗
一方剪纸走天下
“刀木春秋”翘楚扬
一帧旧影留历史
古韵遗风工尺谱
与众不同走马灯
城隍庙会誉华川
乔亭清明龙灯闹
百米长旗迷人眼
拉线狮子舞春秋
飞针走线绘珠绣
大桥泼水喜狂欢
“东方一绝”重上演
炭精容像画意浓
第六章 美食特产
千古流芳红曲酒
朱店特产豆腐皮
冷水茭白销售火
五月杨梅遍山岗
茶飘千里香醉人
六月饼祭朱相公
赤岸酥饼香又酥
端午时节焖大蒜
柴叶豆腐绿饮料
“山粉大肠”滑又软
第七章 乡间轶闻
朱氏红妆映溪岸
禅心一片铸佛塔
浪子悟建笠帽厅
紫溪坑脚神龙潭
山岳深处有神坛
挂纸岭上空嗟叹
乔岳坑里有传说
“天井夫人”心善良
一个村里“八个县”
停力寺与将军殿
“神仙吸壁”横门殿
红火之日架大梁
鲤鱼上树正吉时
败子卖屋失祖银
许都攀登“哑叠石”
百岁老翁接圣驾 古墓之谜待人解
后记
摘要
    高峡古寺一平湖
     自江山、衢州方向而来的仙霞岭余脉八素山脉,绵亘于义乌南部赤岸镇与永康、武义、金华三县市相交的边界。在这逶迤的群山中,大自然鬼斧神工地造就了高山与峡谷,而赤岸人民以智慧和劳动利用这高山与峡谷,并使之成为义南山区一个奇特的风景――高峡之中一平湖。
     与其说这奇特的风景是一个湖,倒不如说是一面镜。岩石缝中长出的青草、藤曼给它镶上了一道永不生绣的梦幻般的花边,它被永恒地安放在海拔600余米的峡谷之中,映照着古寺村上方的那片不大却能看得见日月星辰的天空;水静静淌着,平滑如镜面,宁静、寂寞、实在,填满了峡谷中这一片狭小而亘古的虚空,却为山区的百姓安身立命;而这一湖湛蓝的水,蓝得仿佛不是真的,它像一面魔镜,让人仿佛看见鸟儿在水中飞行,鱼儿在云雾中悠游,不过,它毕竟又不是一面铜镜或是玻璃的镜子,它可以将天空、白云、湖边的青草和灌木,以及站在湖边遐想的游人,一古脑儿揽进怀抱之中,还可以让你将手臂伸进它的心窝里面,去撩拔它的肌肤,去探寻隐藏在它身底的秘密……
     这个吸引着游人的梦幻般的湖,就是义乌全市优选的一个小(一)型水库――赤岸镇古寺水库。从蓄水量的角度,这个湖很小很小,库容仅200万立方米,但从山区人民安身立命的角度,这个湖却很大很大,它关系着义南山区4400余亩农田的灌溉,关系着上万山区农民的生活。
     这个湖坐落在距市中心约90里的高山小村古寺村。古寺村是赤岸镇60余个行政村中很小的3个村庄之一。说它小,小到全村仅百余人,且还散落在4个自然村。或许,早些年,这几个自然村连正儿八经的村名也没有。就说行政村古寺村,相传很古的时候,大寒尖下的群山中有座寺庙,一个村落坐落在寺庙附近,村以寺名,故称古寺村。再说自然村“师古坟”,相传古寺附近的山垅中,有座“师姑坟”,但老人们说寺庙中哪来师姑?坟中埋葬的肯定是寺庙的师父,该叫“师古坟”,如此“师古坟”就成了古寺行政村中很大一个自然村的村名。还有黄泥岭村,先前,6户人家就住在山脚,兴建水库时,他们搬迁到附近山中的一条黄泥岭上,这条岭弯来曲去,形同长蛇,村名俗称长蛇形,实名则叫黄泥岭。还有田毛坪。哪像一个村名?古寺全村供人食禄的田地少之又少,从武义迁入的徐姓太公生下兄弟5个,视耕地如同人身上的血脉、毛发一样珍贵,干脆就把栖息的那个村庄叫田毛坪。
     小村的村名,见证了古寺村的村民穷得连很起码的吃饭问题都很难解决。小村处在海拔600余米的高山上,仅有的29亩耕地,都是“靠天田”。“靠天田”十年九旱,山上百姓的生活异常艰难。而赤岸西南部与永康、武义、金华交界的大部分行政村的农田,都像古寺村一样处在地势较高的山垅上。只有从高山上引水下山才能灌溉农田。于是,在那“敢想敢干”的年代,公社党委、政府做出了在古寺村的山顶建设古寺水库的决定。
     愿望虽然很好美丽,但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却很激烈。很终,那种想要在古寺山顶建水库的思想占了上风,工程上马。但不知什么原因,工程又在挖坡、清坝基中途停了下来。这一停就是10年。1969年,义乌成为金华地区农业学大寨的优选典型。在大寨人战天斗地、征服虎头山的艰苦奋斗精神鼓舞下,义乌水利建设一浪高过一浪。赤岸山区人民得知邻县金华打算在离古寺村一公里外拦水筑坝建水库。这下把他们压抑了10年之久的“引得库水自灌田”的梦想又激发了出来,不少群众强烈呼吁,要赶在金华之前,把古寺水库建起来。公社党委、政府根据群众的呼声和农业学大寨的形势,反复研究并落实了兴建古寺水库的一应方案和各项措施,于1969年冬季,打响了古寺水库建设的大会战。
     一旦认准了目标,能干大事、干得了大事的赤岸人民的能量是无法估量的。公社党委、政府根据各村农田受益面积,把建库劳力分配到每家每户,全社有劳动能力的群众都参与到建设工地。因水库筑在高山顶上,路远的村庄民工每天翻山越岭来回要跑二三十里,近的也要一二十里;而陡峭的峻岭有6里多长。许多民工每天天没亮就上山,自带番薯、红萝卜或冷饭菜,直到天黑才下山。当年,84岁高龄的莱山村傅章金老大爷,虽没分配到义务工,但他说:“翻身不忘共产党,建水库是为了多打粮,我也要去试试。”所以也翻山越岭参与挑土筑坝。还有小学的学生,用篮子当畚箕挑土上山。有村民想出用牛拉手推车上山的办法,工效提高了好几倍。在筑大坝的同时,还要开凿一条穿山隧道。当年工具简陋、技术人员少、安全设备差,公社组织了45名民工参与的突击队,硬是用锤和凿,蚂蚁啃骨头一般,不分白天昼夜,历时366天,凿出了一条长371米、高宽各2米的隧道,让水库西流水乖巧往东倒流至山下农田……
     就这样,经过7年时间的努力,古寺周边方圆1.68平方千米的水,终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处所,往常动不动就造反的水,驯服了,规矩了,和赤岸人民唇齿相依了。
     (施童岳)
     P33-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