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金戈铁马功盖世 中国历代名将沉浮(全2册)

金戈铁马功盖世 中国历代名将沉浮(全2册)

  • 字数: 4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2-01
  • 商品条码: 978752050496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4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李楠、张蕊编著的《金戈铁马功盖世(中国历代名将沉浮上下)/历史人物传奇系列》详实、全面地记录了历代知名的将军、名帅,通过讲述他们的人生经历,窥视各个朝代的兴亡;通过讲述他们鲜为人知的故事,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他们。本书的编写,以史实为主,其材料基本来源于正史,有少量兼采别史的记载,每位人物独立成章,即带有浓厚的传记色彩,又不乏神奇的趣闻以及生动的情节。
目录
《金戈铁马功盖世 中国历代名将沉浮 上》
《金戈铁马功盖世 中国历代名将沉浮 下》
摘要
    靠前章 中国古代将帅概述
     靠前节 将帅的产生
     将军的起源
     “将军”,作为军队不错指挥员的专用职称,早已为人们所熟悉。我国古代就有职掌统兵征战大权的大将军,有担负临时出征任务的扬威将军、靖难将军,还有作为荣誉称号的虎威将军、骁骑将军,等等。
     从一些描写战争和军事人物的史书、传记中便可窥见,“将军”一称亦早已被采用。被恩格斯誉为“在军队组织编制方面具有丰富而确实史料的靠前批军队”的雅典军队,即由人民选举将军10人,组成“十将军委员会”,负责征召和建立军队。可见,“将军”这一职称,无论中外,都是古已有之。
     我国氏族制度的解体与建立国家的萌芽是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开始的。夏朝时已经有了战争,并建立起了阶级武装,即所谓“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但当时还没有专职的武官,自然也就没有将军。
     商朝创建了比较完整的国家机构,各种官职也已设立。但从卜辞和铭文中看到的武官官职,还只有“射”和“戍”,即管理射手的武官和管理奴隶戍守、征伐的武官。
     西周灭商后,沿袭了商朝的制度,并加以充实。在军事上,周王拥有优选指挥权,并直接控制很主要的武装力量――六军。所设置的武官――司马,只负责管理军政和军赋,当时还没有将军一职。
     史书证明,春秋中期的晋国已出现了分别统率一支军队,即所谓“将中军”“将上军”和“将下军”的不错武官,被称作“军将”(其中中军主将统管三军,又称“元帅”),以后逐渐演变成了“将军”这一固定称号。这在春秋末期各国的设官中可以找到许多例证。例如,狐夜姑在晋为将军;孙武在吴为将军;子重、子常、屈完在楚为将军;司马穰苴在齐为将军;詹伯在郑为将军;慎子在鲁为将军;子文在卫为将军,等等。《孙子兵法》中十分重视将军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一个具备“智、信、仁、勇、严”的将军,是“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可见,“将军”的产生在军制目前是一件大事。
     “将军”的产生,如同军制建设上任何一项改革的出现一样,都不是个人意志的结果,而是一定历史条件,特别是阶级斗争形势和战争实践中发展的产物。随着这种发展不断地注意改革军制,对于赢得战争的胜利是有很大意义的。
     将帅的选拔
     选将用人,必须真正做到任人唯贤,避免任人唯亲。那么,古代选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唯才是举 《武经总要?卷一?选将》中说:“择将之道,唯审其才之可用也,不以远而遗,不以贱而弃,不以诈而疏,不以罪而废。”明代文士丘也说过相同的话:“欲得良将而用之,必不以远而遗,不以贱而弃,不以仇而疏,不以罪而废。”意思是说,选将不能论地位、论出身、论亲疏、论以往的过失,而是用人唯贤,唯才是举。这一点,古代兵家意见比较一致,而且历目前有很多典型的例子。
     西汉开国之君刘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不看出身,不计经历,所用的大将多半出身微贱。如周勃是吹鼓手,樊哙是屠夫,灌婴是布贩子,黥布是个刑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韩信。他曾家贫如洗,靠乞讨度日,起先投入项羽军中,只当了个低级军官。再次投入到刘邦军中,也只当了个管理粮草的治粟都尉,于是弃官而去。可是,刘邦的谋士萧何在与韩信的接触中,得知韩信是个了不起的将才,于是将韩信追回。将这个曾为项羽服务如今又是“逃兵”的韩信,再次推荐给刘邦。刘邦终于看上了这位“国士无双”的将才,于是接受萧何的建议,“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工具礼”,以很隆重的礼节拜韩信为大将,统率全军。韩信果然在楚汉相争中“战必胜,攻必取”,立下赫赫战功,与张良、萧何并列为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三位人杰。
     三国时期的曹操,其之所以能扫平群雄,威震天下,善于选择将才是主要因素之一。史称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他四次下求贤令,提出了“唯才是举”“举贤勿拘细行”的口号,要求大家举荐“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用现在的眼光,曹操选拔将佐时似乎更偏重于才能,而轻视其德行。这个说法还有待于研究。但曹操求才若渴,唯才是举的思想,是很好具有借鉴意义的。
     古代兵家选将在重视“唯才是举”原则的同时,也是比较注重德行的。例如,明朝的抗倭将军,有名军事家戚继光在论将选将时,是相当重视道德、品行的。他说:“才艺之类,必有不贰之心,庶成其才,苟有人焉,以不贰之心,发于事业,昼夜在公,即有一尺之才,必尽一尺之用。至于多才之徒,或巧为身谋,或明习祸福,用之自私,虽良平之智,孔明之术,我何所赖?”(《练兵实纪?储练通论》)所谓“不贰之心”,即忠心耿耿,亦即将帅道德品行的核心。在戚继光看来,有了忠心,有一尺之才能尽一尺之用,如果没有忠心,才能只会为私利服务,纵然有张良、陈平、诸葛亮的本事,也丝毫不值得信赖。当然,他选将重德是力求在选拔出具有“卫国保民”之德的部将的同时,对于将帅的才能也有很高的要求。他是主张坚持唯才是举时,必须从将德、将心、将才这三个方面整体考察、选用和培养。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