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止学全鉴

止学全鉴

  • 字数: 25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 东篱子
  • 出版日期: 2018-12-01
  • 商品条码: 978751805345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止学全鉴》——传统文化中关于“止”之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为人处世的智慧宝典。 《止学》乃人生行为之约束,忽略此学,智者必有一失。——曾国藩 知利之止,知欲之止,为知人生之成局!——李嘉诚
内容简介
《止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有价值的一部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关于“止”之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论述处世之道。虽文短却内涵深厚,意境悠远,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止学全鉴》围绕其主旨含义进行解读,将国学和现代励志学融为一体,便于读者更好地领略《止学》的精髓要义。
作者简介
迟双明,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诸葛亮日记》(九州出版社,2004年)、《边读边悟菜根谭》(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素书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等。
目录
智卷第一 1. 聪明过分就是愚 / 2 2. 失败多是因为失德 / 5 3. 智慧的人善于隐藏自己 / 7 4. 智者不贪权力 / 11 5. 智有穷而道无尽 / 15 6. 成于智,败于智 / 17 7. 谋身者善舍心机 / 20 8. 智慧总有缺憾 / 23 9. 智慧不够,别谋划大事 / 26 10. 懂得掩智是大智 / 29 用势卷第二 1. 势无常,少依靠 / 34 2. 权势暗藏着危险 / 37 3. 不要用势力欺君子 / 39 4. 别和小人讲道德 / 42 5. 君子不依靠权力行事 / 46 6. 小人不可用 / 49 7. 众人的事业一人毁 / 53 8. 以强欺弱遭人怨 / 56 9. 位高者要懂得谦恭进退 / 59 10. 别抱怨才能得到 / 61 11. 不骄纵的人才有福报 / 65 利卷第三 1. 利是容易诱人的 / 70 2. 有付出才有回报 / 73 3. 懂得舍弃才能得到 / 76 4. 逐利要慎重 / 79 5. 行动要遵守戒规 / 82 6. 众见其利而非利 / 85 7. 众见其害而非害 / 88 8. 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 / 91 9. 利无尽而命有尽 / 94 10. 运有兴衰,心存畏警 / 96 辩卷第四 1. 凡事低调优选 / 100 2. 言语不要太直接 / 103 3. 别轻易下定论 / 106 4. 势不及人休言讳 / 109 5. 力不胜人勿言强 / 112 6. 和人争论会损威信 / 115 7. 智者讷言惑敌 / 118 8. 勇者无语 / 121 9. 忠臣不表其功 / 124 10. 谤贤者必小人 / 126 誉卷第五 1. 好誉者多辱 / 130 2. 名高众之所忌 / 132 3. 谄者以誉欺人 / 135 4. 明者言不自赞 / 138 5. 贪巧天不佑 / 141 6. 别轻易称赞人 / 145 7. 在荣誉面前懂得辞让 / 148 8. 不争能保住名誉 / 151 9. 来路不正的荣耀大凶 / 154 10. 求誉不得或许是福 / 157 情卷第六 1. 欲多失矩 / 162 2. 表面上保持淡定 / 164 3. 有度量方可成就大事 / 166 4. 保持距离以求自安 / 168 5. 君臣殊密会有横祸 / 171 6. 别和小人攀交情 / 175 7. 正确对待感情的亲疏 / 177 8. 理智对待情感 / 181 9. 多情者多艰 / 183 10. 收敛自己的情感 / 186 蹇卷第七 1. 困境磨难是常态 / 190 2. 逆境转化为顺境的关键是有所不为 / 192 3. 理性面对挫折 / 195 4. 人生要善于反省 / 198 5. 躁生百端,困出妄念 / 203 6. 自私自利者害人害己 / 206 7. 在困境面前保持乐观 / 210 8. 穷不言富,贱不趋贵 / 213 9. 忍辱为大,不怒为尊 / 216 10. 人生的大敌是放纵自我 / 219 释怨卷第八 1. 不公才会生怨 / 224 2. 穷富敌对产祸患 / 227 3. 计较旧恶损德行 / 230 4. 心存仇怨必自毁 / 232 5. 和而不争是谋之首 / 235 6. 名不正而谤兴 / 238 7. 惑不解而恨重 / 241 8. 私念不生,仇怨无结 / 244 9. 宽不足以悦人 / 246 10. 敬无助于劝善 / 249 心卷第九 1. 用心性控制欲望 / 254 2. 行动可以解除疑惑 / 257 3. 不求于人,其尊弗伤 / 260 4. 无嗜之病,其身靡失 / 262 5. 自弃者人莫救 / 264 6. 苦与乐自在心 / 266 7. 同等看待荣辱 / 268 8. 心无怨而忧患弗加 / 270 9. 仁者好礼,不欺其心 / 273 10. 智者示愚,不显其心 / 276 修身卷第十 1. 服人者乃德 / 280 2. 不修德的人没有好下场 / 282 3. 虚心纳言者才能成功 / 285 4. 细节决定成败 / 287 5. 敬人先敬心 / 289 6. 真诚待人,不行诡道 / 292 7. 人最难的就是战胜自己 / 294 8. 不惧怕谤言和强权 / 296 9. 识人先察其德 / 298 10. 识而不用非大德 / 301 参考文献 / 304 文中子简介 / 305 《止学》全文 / 307
摘要
    智卷第一 本卷主要对智谋的理解和运用给予精辟的阐述。在文中子看来,任何智谋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不能做到万无一失,在用智谋处理事情的时候,由于智谋有欠缺,所以要慎重使用才能减少祸患。智谋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用智谋的原则是恰到好处和适可而止,尤其对智谋高的人,更不可轻易随便使用。只有权衡得失,当用则用,当弃则弃,才是人生大智慧,才能谋求长远。所以,有智谋是一种智慧,而懂得如何运用智谋才是大智慧。 1. 聪明过分就是愚 【原文】 智极则愚也。 【译文】 过分的聪明就是愚蠢了。 【解析】 智谋的运用讲究的是恰到好处和适可而止,在特定时期,不用智谋也是智谋之一。人们若是在此一味玩弄聪明,片面追求很好,其结果势必会作茧自缚,为自己的小聪明付出沉重的代价。智谋最忌滥施和张扬,如果一个人处处工于心计和不加掩饰,便会令人侧目,更加防范,其智谋的出奇和有效性也就大打折扣了,弄巧成拙、反受其害的事最易由此产生。 生活中,我们总是不能客观地正视自己,总以为比别人聪明,比别人优秀,并时常为自己耍小聪明而取得的成功窃喜。殊不知,这些小聪明其他人一眼就能看穿,而我们自己却蒙在鼓里洋洋得意!观察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其实耍小聪明的事情比比皆是,有的时候只不过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小聪明的危害而已。 【主题延伸阅读】 盛极必衰,应知进退 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着“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的发展规律。然而真正能够懂得其深刻含义的人却不多,因为人人都向往着成就大事,希望自己能够强势。自古以来,人的进退,本就不是件容易处理的事,尤其是“退”字,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练就“退”的功夫。假如一个人只知进不知退,在“退”上欠火候,可能会使一生功绩毁于一旦,甚至身败名裂,最终落个凄惨的下场。 战国时代政治家商鞅在辅助秦孝公治理国家时,施行的“商鞅变法”,奠定了他在秦国的地位,同时也巩固了秦国的统治。然而,他后来却遭到了五马分尸的极刑,使一世荣华化为乌有,死后仍骂声不绝。 商鞅优选的不幸,就是得罪了他之前强有力的靠山——秦孝公。当初,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断然采取了极其严厉的政治改革措施,虽然为秦国政治清明、富国强兵做出了根本性的贡献,但是,改革也触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在一段时间内,朝野上下树起了数不清的政敌。之前变法有秦孝公的支持,反对派对他无可奈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商鞅权倾朝野,他已使秦孝公感到了威胁,据说,孝公生前曾故意要传位于商鞅,以试他的忠心。 《战国策》中有载:“孝公疾起,传位商君,商辞而不受。”可见商鞅已见疑于主子。这时他本该主动从位子上退下来,隐遁避险。据《史记》载,有位叫赵良的人引用“以德者荣,求力者咸”之典故力劝商鞅隐退,可是商鞅不以为然,固执己见,或许他想看看自己一手改革的政治是否能够进展下去,他这样的判断思考逻辑显然过于天真。孝公已将他驾空,他的政敌正伺机报复,他在台上一天,受到的威胁就多一天。秦孝公去世后,新王即位,政敌们再也用不着“投鼠忌器”了,纷纷策谋陷害他。新王为了笼络人心,只有将他以谋反罪名处以极刑。 商鞅之所以被处以极刑,就是因为他太不识时务,只知进而不知退,且“好生事”,以至于犯了众怒,落了个五马分尸的结局。因此,在做事上,我们就要避免商鞅犯下的错误。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凡是在成事上的进退过程中处理不当者,大多得不到好的下场。相反,处理得当的人,却能成就一番功名伟业。 另一方面,大凡立身处世,是最需要聪明和智慧的,但聪明与智慧有时候却依赖“糊涂”才得以体现。郑板桥说:“聪明有大小之分,糊涂有真假之分,所谓小聪明大糊涂是真糊涂假智慧。而大聪明小糊涂是假糊涂真智慧。所谓做人难得糊涂,正是大智慧隐藏于难得的糊涂之中。” 从理论上讲,一个人的智商高出普通人的正常值,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聪明人。然而,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人物并不绝顶聪明,相反,他们可能还有些笨。有个统计数字显示,成功的人物中最多只有不超过10%的人智商超群,其余90%的智商只是普通人水平。但是,他们成功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成功的人物更重视智慧。 生活中,聪明与智慧实在是两回事,聪明是一种先天的东西,总令人感到耀眼的光辉,但往往这种表面的光芒不能让聪明人成功,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聪明人”一事无成。 而智慧就不同了,有智慧的人未必显山露水,如寓言塞翁失马中的塞翁,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他们眼里看见的不是即时利益,而是日后的好处,因为日后的大利,他们肯去吃眼前的苦。这样的人肯定不能以“聪明”定义,但他们却是有智慧的人。 生活中,智慧和聪明就像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主人没有仆人的协助不行,会显得非常笨拙狼狈,缺乏效率。但再聪明的仆人都还是仆人,他不可能是主人。仆人需要主人的方向,没有主人的仆人,等于失去了用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实践去把聪明转变成智慧,在智慧的基础上行动,从而能够事半功倍。当然,聪明不是错,更不是罪过,关键是要用好自己的聪明,把聪明转化为智慧。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人生锦上添花,而不会让它成为美丽的泡沫。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