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

  • 字数: 35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 作者: 贾康 等
  • 出版日期: 2018-11-01
  • 商品条码: 978751641699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7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基础上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学原理。 书中在从宏观入手研究考察我国改革开放40年实践的同时,还从中观视角分析这40年间主要产业及银行业的发展。从微观层面阐释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的改革历程, 进而阐释和发掘丰富的中国实践所蕴含的经济学原理。 书中各篇报告运用独具特色的 “长周期+宽视野+定量定性相结合” 的研究范式, 是很有分量、 的关于改革开放历程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研究成果,也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很好纪念。
作者简介
   贾康,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多次参加国家经济政策制订的研究工作和主持或参加靠前外多项课题,撰写和出版多部专著和千篇论文、数千篇财经文稿。
目录
   第一章论供给侧改革的创新意义/001

第一节供给侧改革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创新/001

一、新供给绝非供给学派的简单模仿/002

二、“三破”:破偏颇、破脱节、破滞后/003

三、“四立”:立框架、立原理、立融合、立体系/005

四、基于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创新服务全局/007

第二节供给侧改革是问题导向下引领新常态、激活要素潜力的

动力体系再造创新/008

一、需求侧总量调控不可以“包打天下”/008

二、结构性动力体系的作用空间需在“供给侧”构建/010

三、要素层面要破解“供给约束”与“供给抑制”/012

第三节供给侧改革是通盘规划的系统工程式全局长远创新/013

一、框架:实现法治框架下的规划先行/014

二、制度:打开制度结节,开展以多规合一为取向而先行、

动态优化的多轮顶层规划/014

三、分类融合:要素分类视角对“多规合一”的把握/015

四、动态优化:锁定不同发展阶段每轮顶层规划的主要矛盾/016

第四节供给侧改革是以改革为核心、现代化为主轴的制度供给创新/018

一、现代国家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020

二、现代市场体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023

三、现代财政制度:财政是国家治理基础、重要支柱与全面改革支撑/027

四、现代政治文明:全面改革联结“全面法治化”/030

五、现代发展理念: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改革为“关键一招”的守正出奇/036

第二章供给侧改革相关基本学理的认识框架/038

第一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基本思路与要领/038

第二节经济发展动力体系的完整认知/043

第三节供给侧五大要素组合的优化,要聚焦全要素生产率/049

第三章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大纵深、理论模型与实施路径/054

第一节长周期: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纵深时代背景/054

第二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模型——诸要素及其运动规律/057

一、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供给侧的五大要素/057

二、要素始终处于循环往复、相互继起的运动过程之中/058

第三节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政府与企业定位/061

第四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路径/065

一、从低效、过剩领域中释放要素:以五大重点任务为切入点/065

二、破解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和障碍:深化重大关键领域的改革/066

三、优化要素配置:大力促进实体经济升级和积极发展新经济/068

第四章改善供给侧环境与机制,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创构发展新动力——“十三五”时期创新发展思路与建议/071

第一节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必须注重理性的“供给管理”/072

第二节我国基本国情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075

一、高度重视三大国情约束条件/075

二、未来经济战略目标与战略分期/077

第三节解除供给抑制、放松供给约束是提高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

变微观潜力为发展活力的关键所在/079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主要是依靠供给侧改革/079

二、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严重的“供给约束”与“供给抑制”,

呼唤着实质性的供给侧改革创新举措/080

三、新供给经济学首先是改革经济学:攻坚克难的改革是统领,

改革中“守正出奇”是关键/083

第四节优化供给侧环境与机制,释放潜力托举经济质量“升级”式

增长的主要政策建议/084

一、立即调整人口政策,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实施人力资本战略/085

二、积极审慎推动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制度/086

三、全面实施金融改革,积极解除“金融抑制”有效支持实体经济/086

四、切实以改革为企业经营创业活动“松绑”“减负”,激发微观经济活力/087

五、大力实施教育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培育高水平人才,有效建设

创新型国家/088

第五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三去一降一补”/094

第一节把握供给侧三个词语的联结关系/094

第二节“去杠杆”须区分宏观与微观/095

第三节“去产能”应正确把握实质和机制/096

第四节及时总结去产能的正反两方面经验/098

第五节房地产“去库存”亟应对于“分化”的情况分别施策/100

第六节“降成本”方面,政府的职责是深化改革,降低制度成本/101

第七节“补短板”,需要因地、因企、因行业制宜的定制化方案/101

第六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性改革/103

第一节基础性改革的主要内容/103

一、能够有效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现代市场体系的

产权基石以及微观基础层面的改革/104

二、能够在市场作用旁边“更好发挥作用”的政权体系的职能

合理化与架构合理化的改革/107

第二节以基础性改革配套融汇合成供给侧改革的六大重点政策建议/109

一、推动大部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多规合一”制度建设/109

二、继续深化财税改革,有效对接和支撑政府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110

三、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资产收益和存量的转置/111

四、解除金融抑制,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全面深化金融改革/112

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解决凸显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112

六、改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相关制度,打造“橄榄形”现代社会结构/113

第七章基于“胡焕庸线”的考察:以供给侧“非常之策”,

破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非常之局”/115

第一节对经济发展中“胡焕庸线”的再审视/116

第二节必要的学术交代:相关理论综述式点评与廓清/119

一、本研究定位:交叉学科的集成创新/119

二、能源经济学及其与本研究的关系/121

第三节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三重叠加的“半壁压强型”发展制约/122

一、实证量化考察:“划线”与“不划线”的迥异/122

二、在“胡焕庸线”因素之上“压缩型——密集式”发展阶段因素的叠加/126

三、中国基础能源“以煤为主”形成的第三层叠加因素/128

第四节优化中国能源、环境战略必须把握的特殊针对性/135

一、发电方面为何摆脱不了以煤为主的局面/136

二、取暖方面为何摆脱不了以煤为主的局面/137

第五节与“供给管理”的天然联系和特定的要求/138

一、“问题导向”引出的供给侧挑战/139

二、对“供给管理”的特定要求:使管理调控与特定针对性相结合/142

第六节供给端发力的路径探析及对策重点/145

一、路径探析/145

二、对策重点/147

第七节小结与余论:以理论烛照、引领实际——正视供给管理的重大课题/151

第八章增供与收税:房地产领域的改革思路与策略/153

第一节如何认识房地产领域的现状与问题/153

第二节在“税收法定”轨道上推进房地产税改革/161

一、税收法定,加快立法/162

二、房地产税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164

第三节房地产税制改革的推进要领/173

第九章PPP创新的制度供给效应、特征与法治化关键要领/176

第一节PPP的六大正面效应/176

一、缓解城镇化、老龄化带来的财政支出压力,构建政府履行职能的

有效机制/176

二、以PPP的推进实现社会公众的共享发展,形成“1+1+1>3”的

公共服务绩效提升机制/177

三、拓展一批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有利于进一步构建成熟健全的

现代市场体系/178

四、实现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在联通,形成国企改革和民企

发展的共赢局面/179

五、以一种选择性的“聪明投资”机制促进“过剩产能”转变为

有效产能,增加有效供给,引领新常态/179

六、天然对接“全面依法治国”,倒逼、催化中国高标准法治化

营商环境的打造/180

第二节PPP的四大重要特征/181

一、PPP的创新性/181

二、PPP的规范性/182

三、PPP的专业性/183

四、PPP的长期性/184

第三节PPP创新发展中制度机制的探索实践/185

第四节PPP的立法应正视和解决矛盾,以合理法规保障其可持续发展/188

第十章论国土开发城乡顶层规划与供给体系的优化提效/191

第一节思考的起点/192

第二节西方规划学理论脉络梳理与反思/194

一、源起与发展/194

二、社会学批判/195

三、一些重要反思/196

第三节规划的经济学理论基础/197

一、政府规划关联经济学原理中的市场失灵范畴/198

二、发展经济学强调的后发优势阐释后发经济体对顶层规划的诉求/199

三、空间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基于“交易”描述城市静态均衡/200

四、新古典研究框架强调城镇化进程中的“自由迁徙”/202

五、新供给经济学解困:供给优化腾挪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永续发展空间/202

第四节从中国看顶层规划的供给管理属性/205

一、中国规划前瞻性不足、水准不高的表现及影响/205

二、经济赶超战略实施中的城镇化迫切要求顶层规划/209

三、顶层规划过程正是供给管理过程/211

四、顶层规划这一供给管理活动的牵头主体应是政府/213

第五节从国际典型案例看规划供给管理的实践及实现路径/214

一、从规划到顶层规划的巴黎供给管理案例:奥斯曼规划及“奥斯曼”回归/215

二、产生于顶层规划的巴西利亚:静态与动态理性看待两极评价/216

三、多轮顶层规划下的日本:经济赶超下城镇化的典型范例/217

四、顶层规划下所完成的供给管理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之一/219

第六节“多规合一”顶层规划的供给管理对策建议/220

一、实现法治框架下的规划先行/221

二、打开制度结节,开展先行的多轮顶层规划/221

三、基于要素分类对“多规合一”的内在把握/222

四、锁定不同发展阶段每轮顶层规划的主要矛盾/224

第七节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226

第八节结语:供给侧优化的实现与经济增长潜力、活力释放/231

第十一章要素供给与制度创新(之一)/233

第一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针及基本要领/233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涵和基本要领/234

二、Z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领:聚焦“全要素生产率”的规划先行/236

三、要把“三去一降一补”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体逻辑关联之内/240

第二节Z市现阶段“三去一降一补”的基本情况、重点任务和对策/242

一、Z市现阶段“三去一降一补”的基本情况/242

二、Z市现阶段“三去一降一补”的重点任务/249

三、Z市“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的对策分析/250

第三节推进Z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综合思路/260

一、以前期“三去一降一补”的工作为基础,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优化产业链条,实现新一轮实业振兴带动的升级发展/261

二、依托基础设施优势和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Z市超常规“跃升”式发展/261

三、立足市情,精准把握Z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内涵/262

四、克服眼前困难,坚持以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供给侧改革,实现

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262

第四节推进Z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建议/263

一、加大投融资机制创新,为产业升级换代提供多样化的资金支持/263

二、构建房地产市场热销与产业升级发展的内洽机制,实现“宜业、

宜居”双目标/265

三、抓住某新区发展契机,促进Z市产业升级/266

四、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医疗服务业,优化软环境,提升Z市

产业发展的接续能力和后劲/267

五、锐意改革,优化升级发展的制度环境/268

附件一财政支持科技支行的H市经验及启示/269

一、H市银行科技支行的业务概况/270

二、H市银行科技支行集成政府资源与市场资源的主要方式/272

三、H市财政通过支持科技支行业务发展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启示/275

附件:H市银行科技支行相关情况一览/278

附件二“珍珠项链”模式、科技金融生态创新与新供给管理/282

一、ZX公司概况:一家有理想和创新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公司/283

二、从供给端以“珍珠项链”模式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本土创新/286

三、优化宏观供给管理,改善科技金融生态的思考/295

第十二章要素供给与制度创新(之二)/300

第一节认清有关工业园区的宏观指导思路/300

第二节以供给侧改革创新推动S市工业园区的升级发展/303

第三节总体思路的进一步凝练/310

一、打开放牌/310

二、过改革关/313

三、搭创新台/315

四、促结构优/316

代跋:将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伟业进行到底/319

一、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意义/319

二、已有的巨大进步,前行的任重道远/321

三、改革发展现阶段的四个基本特征/324

四、全面改革中攻坚克难的压力、动力与可用经验/326

五、回顾“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全面配套改革冲过“历史三峡”

而迎接现代化伟大复兴/328

参考文献/334

鸣谢/33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