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妈妈会沟通,孩子才会听 典藏版

妈妈会沟通,孩子才会听 典藏版

  • 字数: 141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10-01
  • 商品条码: 978751271635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2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用有效、愉快的沟通,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孩子成为独立、乐观、勇敢、有责任感的人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适度赞赏,代替惩罚掌握爱和沟通的技巧,家庭和睦孩子幸福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和孩子成为朋友、保护孩子的自尊、适当赞美、不溺爱孩子、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挫折教育、克服交际障碍等方面,指引家长切身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通过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起一个能够正面交流的方式,使孩子愿意与父母配合,化解常见的亲子矛盾。
作者简介
彭清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婚姻家庭与亲子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专家组核心讲师,IPA靠前注册培训师认证班评委,亚洲航空发展研究会研究员。
目录
第一章 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
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
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真实的想法
沟通可以商量着来
多些时间陪孩子
寻找共同语言,不要强迫孩子倾诉
唠叨只会让孩子远离你
强迫孩子,只能让孩子对你倍加反感
第二章 批评孩子不能伤他的自尊
批评孩子不可当着他人面/
不要用言语攻击孩子
批评孩子的时候,切忌唠叨个没完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妈妈也要懂得道歉
第三章 有些话绝不要对孩子说
孩子并不是父母的脸面
分数并非评判孩子的专享标准
你都达不到的高度,为何要求孩子达到
第四章 赞美要说到孩子的心坎里
赞美犹如暖流,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赞美要及时
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
选择适当的赞美语言
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恰当的赞美才是优选的
鼓励孩子,去勇敢地做自己
第五章 不要溺爱孩子
溺爱会造成孩子恣意妄为
有了自己的天空,孩子才能独立飞翔
溺爱使孩子丧失独立的精神
不是孩子的每个愿望,都需要帮他实现
让孩子尽早独立
给孩子独立的机会,他才能自由翱翔
……
第六章 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
第七章 让孩子从小明白什么是挫折
第八章 用沟通解决孩子学习的烦恼
第九章 让孩子走出去克服交际障碍
第十章 学习需要劳逸结合
摘要
    多些时间陪孩子现代人工作繁忙,但作为妈妈,也应该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因为这是孩子的情感需要,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如果妈妈忙于工作而无心陪伴孩子,孩子可能就会对妈妈产生“怨恨”,这种情绪很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格格生活在单亲家庭,一直是妈妈一个人抚养她。有,妈妈下班回到家,看到格格在楼下等着她,妈眉头一下就皱了起来,因为她知道格格肯定又想和她要钱了。“妈妈,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格格小心翼翼地说。“什么问题?”妈妈心想,果然又是要钱。“你挣多少钱啊?”格格轻声问道。“你问这个干吗?”妈妈有点不耐烦,心想这孩子现在就知道变着花样地要钱。“我就是随便问问,看你挣多少钱。”格格听到妈妈语气中的不耐烦,说话声音越来越小。“我一个月挣5000元,相当于不到200元。这下你明白了吧,你每天和我要钱,我每个月工资都不够你的零花钱。”妈妈说完直接上楼往家走。“哦。”格格跟在妈身后,也回到了家,接着,格格又说道:“妈妈,你能借给我100元吗?”这天上班妈妈本来就因为被老板训斥而不高兴,一回来又听到格格拐着弯地要钱,就来气了:“我就知道你说这么多,就是又和我要钱。我每天辛辛苦苦挣这么点钱,供你上学,给你买各种玩具,你还每天和我要这么多零花钱。你花钱到底有没有节制?”看到妈妈发这么大的火,格格忍着眼泪,没敢继续说什么,默默回到房间,关上了门。妈妈一边打扫家里,一边仍然生着气,觉得孩子不听话,每天除了要钱,什么都不帮着做。自己一个人持家,没有什么人能够指望上,越想越是生气。但过了一会儿,妈妈心情平复后,觉得刚才对格格说话的语气有点太过严厉了,都没有问清楚孩子要钱干什么,而且以前都是直接要钱,这次居然说是借钱,也许真的有事呢。妈妈走进格格的房间,轻声问道:“在干吗呢,睡了吗?”格格从床上坐起来,说道:“没睡,只是躺下休息一会儿。”“妈妈刚才对你说话的语气凶了一些,过来向你道歉,”妈妈坐到格格身旁,继续说道,“今天在单位,妈妈工作上发生了不顺心的事情。但即便如此,也不该把这些情绪发泄到你的身上。”“没关系,我知道妈妈工作很辛苦。”格格冲妈妈露出一个微笑。“你刚才说和妈妈借100元,是有什么事情吗?妈妈答应借给你。”格格听到妈妈这么说,高兴地从床上跳了起来,说道:“太好了,这样我的钱就够了。”接着,格格从枕头底下拿出来一叠皱巴巴的零钱,一张张数着。“你已经有这么多钱了,为什么还要和我借钱呢?”妈妈看着一叠零钱问道。“因为这些钱还不够,加上妈妈借给我的100元,我就有200元了。妈妈,我能买你的时间吗?明天学校放假,我可以买你的时间,陪我吗?”很多的妈妈都会找一堆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无法和孩子分享时光,却不知道这些理由会深深地伤害孩子的内心。英国教育家夏洛特?梅森曾说:“作为父母,如果我们不履行自己教育孩子的职责,非常不错就像手套一样被别人捡走。很多家长总是终日奔忙,从来无暇顾及孩子。当他们终于有想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妈妈对孩子已经变得无足轻重。”妈妈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多忙,都应该找时间陪伴孩子。吃完晚饭后,可以和孩子聊聊天,问问他们班级里发生的故事;在周末,多陪孩子去逛逛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如博物馆、公园,或者带着孩子去郊游。这样既让孩子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好,又锻炼了孩子的身体,还能增进你和孩子的情感,何乐而不为呢?李开复曾这样呼吁:“中国的家长:多陪陪孩子,无论多么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地谈心。不要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了,一切都是老师的事情,然后回家了就督促孩子做作业。当孩子做了不合自己期望的事情的时候,不要马上发火,先听听孩子的理由。”还有一点值得妈妈们注意的是,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享受时光,要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让你监督孩子,否则会增加孩子的压力,让孩子宁愿你不在他的身边,离他远一些。在陪伴孩子时,注意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安排活动的时间和做喜欢的事情。这样的相处方式,才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和孩子变得更亲近、更融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寻找共同语言,不要强迫孩子倾诉“知心姐姐”卢勤曾就孩子是否愿意和父母倾诉心事这个话题向2万多名中小学生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优选父母为倾诉对象的比例为34%,中学生的比例为17%。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愿意向父母倾诉心情的比例会下降。孩子不愿将自己的心事告诉父母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不外乎和父母谈不来,没有共同语言。父母总是把一件小事无限放大,让他们焦虑不已,或是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于是孩子倾向于自己的心事自己消化。也有一些孩子愿意将自己的心事与父母分享,他们感觉父母是他们的良师益友,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并能提出中肯的意见,给予他们真心的引导。不过,这种能和孩子相处得好,并有共同语言的家长是很少的。很多父母仍然意识不到自己在亲子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他们发现孩子有心事但不愿与他们倾诉时,就着急地追问。没想到,越是催促孩子,孩子的逆反心理就越强,越不愿诉说,长此以往,孩子不但不愿和父母交流,亲子关系也渐渐恶化。涛涛从小在奶奶家长大,奶奶对涛涛很好关心,每天他一回家就嘘寒问暖,一会儿问:“涛涛,今天中午在学校吃饱了没有?”一会儿又问:“今天中午吃的什么呀,好吃不好吃?”再过一会儿又问:“今天老师有没有表扬你啊?老师让背的课文你都记住了没有啊?你跟同学相处得好不好?”开始的时候,涛涛还耐心回答奶奶的每一个问题,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就开始敷衍奶奶。每当奶奶问他学校的事情时,他就回答“还好吧,也还可以”之类的话。一个周末,妈妈按惯例来接涛涛回家,她发现涛涛越来越不喜欢和奶奶说话,就把涛涛带到他很喜欢的麦当劳餐厅,给他点了一份汉堡套餐。涛涛很高兴,一边吃一边问道:“妈妈为什么带我来这里呢?”妈妈说:“涛涛每天放学回家都先写作业,然后复习功课,很听奶奶的话,所以妈妈要奖励涛涛。”接着涛涛对妈妈诉说起对奶奶的不满:“奶奶看我就像看犯人一样,每天回家都问我在学校吃得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和老师同学相处得好不好,然后我就要一一回答。如果我什么都说好,奶奶就很高兴,如果我说了学校有什么不好,奶奶就觉得我做了错事,然后就不停地唠叨。”妈妈对涛涛说:“妈妈是你的好朋友,奶奶也希望成为你的好朋友,以后妈妈和奶奶都不会强迫你,等你想跟我们说什么的时候再说好不好?”涛涛听了妈话心情放松了不少,开始大口地吃起汉堡。孩子愿意和父母说心里话,是因为他们相信父母能为他们排解烦忧,但有的时候孩子说了半天,家长总是用大人的眼光看待问题,绕来绕去把所有事情都引到学习上,告诫孩子只有学习好才是硬道理。父母以为自己苦口婆心一番话,应该换来孩子的热情回应,结果事情却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导致孩子越发不愿和父母说话。当孩子有心事的时候,父母没必要步步紧逼,想去弄清楚事情的原委。有时候给予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在旁边默默陪伴孩子、关心孩子就够了,这样做不仅是给孩子机会,同时也是给自己机会。如同将一把沙子握在手中,越是使劲儿紧握,沙子流失得越快,如果手掌保持轻松的姿势,沙子还能保留得多一些。因此,开明的父母不会逼迫自己的孩子说心里的秘密,而是耐心地开解他,这样孩子才能主动倾诉。明明这一阵子不大开心,每天放学一回到家不看电视,也不和爸爸妈妈交流,而是直接躲进自己的小屋,好长时间不出来。妈妈看他有些反常,但是没有去打扰他。到了晚饭时间,妈妈来到明明的房间,先敲门,然后轻声问道:“明明,这几天是不是作业很多,怎么一回到家就躲进房间不出来呢?”明明应声道:“是,很近作业很多。”话语中带有不耐烦的语气。等吃完晚饭,明明就又回自己房间去了。接下来的几天,明明仍然喜欢独处,除了吃饭时间,妈妈基本看不到他。妈妈感觉明明一定遇到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他不愿意告诉父母,但又无法自我排解。妈妈深知,孩子也会有自己的心事,他之所以不愿意倾诉,是因为他还没有找到安全感,这时父母一定不能强求,要慢慢引导。,妈妈来到明明房间,问他学习累不累,需不需要陪他坐一会儿。明明答应了妈要求。接着,妈妈对明明说:“尽管作业很多,但也要注意身体,一定要早点儿睡觉,好好吃饭。”此后,妈妈经常做一些明明很喜欢吃的东西给他送进房间。明明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主动请妈妈到房间坐会儿。妈妈坐到明明身边,明明欲言又止的样子更让妈妈确定孩子一定有什么心事。当然妈妈并不急着追问,而是给他更多的空间选择要讲出来还是埋在心里。很后明明告诉妈妈,很近他一个很要好的同学要转到其他学校上学,以后他俩就不能在一起玩儿了,因此明明很不开心。妈妈也为明明失去一个好朋友感到难过,她给予明明耐心的安慰和鼓励,帮助明明走出了阴霾,此后,明明又变得像以前一样无忧无虑了。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想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却总是找不对交流的方式。开明的父母在生活中不会专制,而是让孩子独立地去思考自己的问题,并在身边默默支持、默默陪伴。父母不要急着逼迫孩子说出心里话,但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创造诉说的环境,当孩子从中找到安慰与激励,自然会倾诉自己的心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