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被雨水淋湿的屋檐

被雨水淋湿的屋檐

  • 字数: 160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
  • 作者: 袁道一
  • 出版日期: 2019-01-01
  • 商品条码: 978751510669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散文集。作者蛰伏繁华都市,回望乡村,遭遇的不仅仅是辛酸、无奈和痛楚,还有很多无法舍弃的人事。而今无处还乡,只好在纸上怀乡,慷慨抒写乡村时光,充盈的是过往时光的深切缅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对故乡故土的热爱之情;二是表现对故乡渐行渐远风物的留恋之情;三是表现对荒败没落乡村的忧愤之情。这是一卷聚焦底层小人物生活的光影录。作者出身草根,从乡到县至市居省,致力为身处低处的小人物映像,凸显内心的挣扎、煎熬和奋争,写出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细腻彰显时代洪流里不屈的底层身影。文章精选自美文作家张亚凌在靠前外报刊发表的散文随笔,书中数十篇文章被选作中考真题及高考模拟,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地方语文精英教材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多篇文章被译为英文,深受读者喜爱。
作者简介
袁道一,宝庆蛮子,现居长沙,湖南省作家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刊于《青年文学》《少年文艺》《散文选刊》(选刊版)《散文》《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湖南文学》《小溪流》等,其中《离乡背井的树》《青草归来》等文章入选为高考模拟卷阅读理解题。
目录
第一辑  被雨水淋湿的屋檐 苍凉渐深 002 被雨水淋湿的屋檐 006 草垛:乡间金字塔 009 鸡  鸣 012 蝉鸣响彻 016 草坡孵梦 020 琴润乡土 024 老客归去来 027 第二辑  雀跃旧时 跑通学 032 望  归 036 借  米 038 送  饭 041 守  水 044 做  秧 047 捶田坎 050 雀跃旧时 054 萤耀村庄 060 金色河流 064 血色馈赠的苦夏 068 在村庄的夜里游荡 072 第三辑  离乡背井的树 离乡背井的树 076 挂  青 080 踩  泥 083 做  瓦 086 老电影院 089 半坡之上 093 复  读 097 二〇一二年的惊蛰 101 乡土无言 104 耽于秋思 107 第四辑  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110 岩鹰亭 114 试问燕子何时归 117 抒情在村庄的腹地 120 村庄情结 124 田野上一头寂寥的牛 127 山坡上一朵迷路的云 130 田野上那些灿烂的荷 134 以陌生,以沉默 137 家  树 140 乡村的淤 143 烧  灰 147 第五辑  南方巫韵 喊  魂 152 神在村庄 156 土  桥 159 别指月亮 162 竖  屋 164 神  树 167 敬  字 170 乘梧而去 173 抬嫁妆 176 第六辑  养活一团春意思 养活一团春意思 180 打糍粑 183 熏腊肉 186 做丸子 189 爆米花 192 好  酒 195 龙山行书 198
摘要
    小时候我体弱多病,父亲选择一个黄道吉日,让我认下老槐树为义父,祈望老槐树庇佑我。自此,我顺风顺水地长大成.人,负笈求学,直至迁居他乡。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一身落魄,我都不会忘记我还有一个义父和父母亲一起在乡下望我归来。我常常回去,回去的靠前时间就是放下所有的行囊,在义父庞大的树荫里享受清凉或安抚,听它在风里给我的声声叮咛。可现在是谁谋杀了我的义父,抹杀我关于村庄的靠前印象?
     后来细细询问母亲,才知道老槐树是自己倒下了,一开始没谁敢动它,是村里通灵的那位巫婆建议用它来修建土地庙。于是,老槐树被锯成木板,撑起了整整一座土地庙。无数次我都不敢靠近土地庙,我生怕听见义父支离破碎的呻吟。“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时间的长廊里,大地上的万物都是一阵急促的穿堂风。
     经不起时光,一棵千年古树尚且如此,那生育我的村庄呢?青草归来,除了村主干道是水泥铺成的,灰着脸,其余的小路都被青草覆盖,通向一栋栋旧房子,几乎挪不开脚步。田园将芜,是陶老夫子的警示呼吁。现在我置身的村庄已经荒芜,那空空荡荡的田野没有稻禾簇立的身影,板结的一片,如同咧开干涸的嘴。良田数年不种,好比无人居住的房屋自动开裂。良田其实也不多了,只要靠近马路的都被一栋栋五光十色的楼房占据。这些年,房子是村庄里长得很为茂盛的作物。可再茂盛的作物也结不出果腹的稻子,这些疯长的作物只是大地上的装饰,好比一朵花还来不及全面绽放就早早凋零。所有的新房子都雕梁画栋,瓷砖折射很后的夕光,刺痛我的眼睛。
     村庄里的乡亲一生很热衷两件事:一是送书,一度乡亲们以送孩子读书为荣,谁家的孩子考学出去,哪怕再不济也是光宗耀祖的。有孩子在外工作,父母走在田埂路上都有劲,好像泥土不沾脚。二是建房,一生为人就要修建一栋好房子,房子好、儿子娶得好、女儿能嫁得好。可对于送书,这些年乡亲们已然丧失了热情,农家子弟即使读大学出来还得打工,甚至读书花钱不少可挣钱并不多,村里一些没读啥书的人在建筑工地上辛苦归辛苦,可来钱确实快。读大学出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苦力活不愿干也干不了。慢慢地有很多父母不主张孩子多读书,而宁愿把钱省下来建房,房子看得见摸得着,还能指望娶个好媳妇。曾经砸锅卖铁送子女读书不再是美谈,乡亲们相互攀比修建漂亮的房子。一窝蜂,房子如蜂,叮在一丘丘好田上。
     富丽辉煌的房子一扇扇大门紧闭,好似暮年失语的老人,一语不发地呆立在夕照里,暮色是专享的衣衫。偶尔吱呀一声,走出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或跳出一个欢呼雀跃的孩子,见不到一个青壮年。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条生活之路。可对于村庄来说,离乡谋生是专享之路。他们把低人一等的凄苦抛撒在异乡的土地上,把思乡之苦思亲之痛遗落在熟稔的村庄里。离开的和留下的都很苦,这些苦酿成深沉的静默,在村里贮存。还不是很黑的天色,一家家都关门闭户了,只有微弱的灯光告诉世界,这里还依稀有人烟。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繁华,村里的设施也越来越现代,可人影越来越稀少,人气越来越淡薄。没有狗吠之声,偶尔传来的是电视声。因为青壮年不在家,一户户人家早早关门。孩子自然也被关在了家里,一个个心灵都变得孤寂起来。
     我的童年和少年是何等的欢悦,没有星星的夜晚,我们齐聚在石拱桥上听老爷爷讲《三国演义》、聊斋故事和杨家将,那些说书滋养了我的年少时光。有星星的夜晚,我们那一大群小把戏,或玩丢手绢或捉迷藏,有时候成群结队地去草地里捉萤火虫。萤光在我们手上的瓶子里忽闪忽闪,点亮我们深深浅浅的梦境。
     P3-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