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幸有我来山未孤:丰子恺画传

幸有我来山未孤:丰子恺画传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钟桂松
  • 出版日期: 2019-01-01
  • 商品条码: 978756804345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91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曾说,丰子恺是现代中国很像艺术家的艺术家,如果在现代要想找寻陶渊明、王维那样的人物,那么,就是他了罢。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丰子恺右手持画才,左手持文才,如絮语轻声娓娓道来,用平淡豁达的况意,悠悠道出与人无争的温厚,无所不爱的旷达,和温柔于世的一生。他恒久地将全部热爱倾注于孩子、万物与生活,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单纯、烂漫和完整的童心世界,而今的读者,通过他留存下来的散文和漫画作品,得以一窥丰子恺那笨拙而自由的率真世界。
作者简介
钟桂松,浙江桐乡人。曾任浙江电视台台长、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浙江省省委巡视组组长,浙江省十一届政协常委、省政协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主任,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不错编辑。业余时间长期致力于现代文学研究,已出版《茅盾传》、《茅盾评传》、《沈泽民传》以及丰子恺、钱君?、陈学昭、徐肖冰等研究著作30余部。主编《茅盾全集》、《茅盾文集》等。
目录
第一章 永远的石门湾
第二章 在缘缘堂
第三章 人间情味
第四章 引路恩师
尾声
附录
丰子恺年表
丰子恺书法
丰子恺漫画选
摘要
    一
     对1898年11月9日出生的丰子恺先生的了解,很早是从照片开始的,照片上的丰子恺亲切、和蔼,从身材、脸庞到神态,都是一副让人尊敬的艺术家的风采,尤其是他那一把飘逸的胡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人的形象――一位有艺术造诣,也有铮铮骨气的艺术家形象。
     我有幸忝为先生的同乡,也有幸长期在先生的故乡工作,更数以百计次地陪同丰子恺的敬仰者去石门湾缘缘堂参观。所以确切地说,我是在丰子恺乡亲故里认识丰子恺的。
     丰子恺对自己的出生地――浙江省桐乡县(今桐乡市)石门湾这一方土地是z一往情深的,他曾说:“走了五省,经过大小百数十个码头,才知道我的故乡石门湾,真是一个好地方。”在这块相对于中国其他地方比较富庶――但算不上富裕的热土上,丰子恺把自己一生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都留给了故乡,留给了魂牵梦萦的缘缘堂!
     童少年时代,丰子恺早慧的记忆里,留下的都是充满童趣且向善的故事,无论是镇上的富家儿,还是附近的贫孤儿,在丰子恺年幼的视野里,都是平等的。少年丰子恺文静的性格里,同样有着天真活泼的一面――尽管自己只爱好绘画和看书,连站到店门口临河石条上的胆量都不够,但他对同龄伙伴们的勇敢和胆魄,表示了极大的敬意。隔壁邻居家的小伙伴王囡囡带着丰子恺去钓鱼,摆擂台,缘树,放鸢纸等,在丰子恺记忆里留下了类似于童年鲁迅与闰土交好同样的感受,后来“王囡囡渐渐大起来,和我渐渐疏远起来”。丰子恺对王囡囡从小时候叫他“慈弟”长大后改叫“子恺先生”的转变,真是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丰子恺的童少年时代的思想里,对人间的曲直是非、真善美假丑恶,似乎就有了自己的判断标准,即使是一个卖柴把称的阿庆这样的普通石门湾人,丰子恺认为他的二胡拉得好,认为阿庆是小镇上的音乐家,因此称誉不已。像每天上午喝醉酒后走上?德堂染坊门口的木场桥,边走边骂的癞六伯,在少年丰子恺眼里,也是个善良朴实的人――事实也如此,因而受到少年丰子恺的尊敬。
     在丰子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家庭并不富裕,父亲丰中了举人,却因母丧而丁艰在家,不能出门做官觅职,家庭经济境况靠一染坊支撑,后来因父亲的过早去世,丰家因人口众多而日显窘迫,少年丰子恺全靠自己的天赋赢得石门湾长辈和同伴的敬重,小学里每次考试都名列,绘画作品成了同伴们的抢夺对象,连老师也向他求画,让他画个孔子像,让全班同学去礼拜,连画孔子像的丰子恺也不例外。
     P3-7
     丰子恺从长安下车坐船回乡也许是他有意安排的,这条回家的路,丰子恺青少年时代就是这样走的,从长安火车站到石门湾的不到三十里的水路,给丰子恺留下了太多的记忆,他幼年时午睡,一觉醒来发现祖母已独自去崇德镇上做客了。他便又哭又闹,很后由祁官抱着背着,走了二九路,赶到崇德亲戚家。一路上,一边是运河的碧波,船来舟往,也是一道风景,一边是桑地稻田,再里面是一个连着一个的村庄,景色诱人。当时丰子恺爬在祁官背上不再哭泣,而满心欢喜地欣赏乡村和运河风景,他曾问祁官,村庄过去是什么,再过去是什么的问题,直问得祁官说不知道,因为这种无穷无尽的追问,祁官只有哄着丰子恺。
     1934年,杭嘉湖发生了20世纪罕见的大旱,民谚有“民国廿三年,河底朝天”的说法。丰子恺去杭州去上海,也是沿着这条水路来回的,河水浅得只剩下几只小船慢慢来往,河边挂满了抗旱的水车,沿途的水车上农民不停踩动水车的双腿,成为一道苦难的风景,给丰子恺留下了无法磨灭的记忆,他坐在船舱里,望着此情此景,想起都市舞场里有节奏摆动的舞腿,对比之强烈,只有诉诸笔端,画出《云霓》这样的漫画。
     晚年丰子恺又坐船回乡,此时他的心理活动不仅当时无法得知,后人更难猜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丰先生一定是感慨万千,人生如梦,一生光阴竟在倏忽间由早晨变成黄昏!
     但是乡亲们依然热情如火,这乡情使丰子恺找回了人生的早晨!快到南深浜河岸时,自发前来的几百名乡亲挤在河两岸,用朴实真诚的笑容轻声追问“哪一个?”迎接这位石门湾里走出去的艺术大师!丰子恺知道这些可亲的乡亲都是自发来迎接他的。乡亲们朴实得连鼓掌都不会,但挂在脸上的笑容,发自内心的真诚,比掌声胜过十倍!丰子恺的弟子胡治均是陪同丰先生回故乡的人之一,他用文字留下那天的场景:
     这个自愿朴素的欢迎队伍,“总有一二百人,有老的、小的、男的、女的;有衣着楚楚的像是经过打扮的,也有连锄头铁塔还未放下而挤在人群之中的。船越撑越近,‘夹河’欢迎者的笑脸,迎面而来。等到我们上了岸,年老的纷纷过去,向先生问好招呼。”
     丰子恺陶醉在乡情里的同时,一股岁月带来的淡淡的惆怅也袭上他的心头,来访者都是年轻后生,问候中总是说“某某是我祖父”,丰子恺的心头立刻显出往日的情景和形象来,连忙说:“晓得晓得,你爷爷可好呀?”然而一句“我爷爷早就过世了”,让丰子恺感到怅然若失,岁月的无情,令这位艺术大师仿佛又感悟到什么。“昔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素不相识的乡亲向他求字求画时,他让陪同人员一一记下名字,表示回上海后一定给他们画好后寄去。后来他都一一汶样做了。 在石门湾里,丰子恺的出现,无疑成了这个哺育过这位艺术大师的小镇上的一桩盛事。乡亲们争相目睹这位名满天下的乡里前贤的风采,以至于街道为之堵塞,商店里店员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那夭丰子恺是满面笑容地面对热情的乡亲们的。那天,他也是带着浓浓的故乡情结回到生他养他的故里的,他站在?德堂祖宅过去缘缘堂所在的地方,看着面目全非的旧址,深深地吸一口烟,不喊出:“呀!面貌全新了!”转过几个弯后,丰子恺又来到自己少年时代年年得靠前的西竺庵小学。站在小学旧址上,丰子恺仿佛听到学校里悠扬而遥远的琴声,仿佛又见到儿时的伙伴……
     这是1975年4月里的事,不到五个月后,丰子恺就离开了他心爱的人民,亲爱的乡亲和故乡。不,丰子恺与故乡的深情厚谊,情真意切的感情和他的艺术一样,绵延不绝!在他逝世十周年之际,丰子恺故里石门湾重修了缘缘堂,在他诞辰百年之际,又在他的故里石门湾建起了漫画馆,无疑这一切都将“缘缘”流长!
     P40-4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