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似沉欲浮大江南

似沉欲浮大江南

  • 字数: 1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 作者: 汪志敏
  • 出版日期: 2018-11-01
  • 商品条码: 978754911845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6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个寻常家族的百年变迁—— 我们每一个人在时代的裹挟之下,或顺势而为,或因势而变,或顺从,或抗争,大历史下的普通家族和个人都不该被遗忘,都值得被书写。种种所思所想,很终化成了我笔下的文字。 五代人,百余年,我期待一个普通家族留下的杂乱足迹,能引发读者诸君更多的思索,那就并非毫无价值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个寻常家庭的百年变迁史的上篇,主要描绘了江苏常州木行汪家作者的前辈两代人的发家、奋斗史。全书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时间起讫是1918—1958年,有民国初年外公外婆闯上海的发家传奇,也有爷爷的悲惨人生以及父母的奋斗血泪,是一个普通家族留下的足迹,却因为有着近现代的时代背景,延伸出了更多的人生思索。
目录
第一章(1918-1936年)
1.外公闯上海,垃圾生财/2
棚户区里可耕田/2
外公外婆的“准则”/8
“大门神”瘸子/12
废墟中的生命力/17
2.爷爷小“刺激”,祖产烟灭/21
木行大先生/21
小街麻石板/25
“福寿膏”迷魂/31
温柔再一刀/37
3.父母少年梦,冷暖人间/41
“冷”中的暖/41
“暖”中的冷/46
死去活过来/52
绝处总逢生/57
第二章(1937-1945年)
1.日寇阴霾罩热土/66
颠簸逃难路/66
避难方东村/74
阴霾罩热土/79
2.走出垃圾店的孩子/85
“老姑娘”出嫁/85
大姨“叛逆”/91
白梅与樱花/97
3.怀里捡到金饽饽/103
黄家祠堂里/103
“清明上河图”/109
脚踏两只船/115
第三章(1945-1949年)
1.倾力振兴“永丰盛”/124
“土龙”三结义/124
遂川“一冲天”/131
舍命逮“大鱼”/138
2.真的不想“逃”香港/145
赎回老祖屋/145
英雄“救”美女/151
没想“逃”香港/158
3.自有投身革命人/165
发财梦碎叶落根/165
“白相”倚重埋祸根/171
自有投身革命人/177
第四章(1949-1958年)
1.解放区的明朗天/186
一切献给“地下党”/186
酷暑暴雨特凉爽/193
外婆拜起观世音/199
2.小洋楼的花样经/207
借春风,展宏图/207
小洋楼有“花样经”/214
做鱼圆过大年/222
3.飞流直下三千尺/230
一夜变成“大老虎”/230
木行直下三千尺/239
地板下有地下室(上)/248
地板下有地下室(下)/256
后记/265
摘要
    棚户区里可耕田 滚滚长江东逝水:南京宽,镇江阔,常州仅边缘?奔崇明、入海口,苏北重复苏南。 望京杭运河:镇江对岸扬州,琼花盛开;江南的大地,古迹名胜!常州独西东横贯,无锡急南斜;苏州连杭州,双双皆天堂。 120年之前,京杭大运河、苏南常州府、西门外的三堡街上,洪都会馆已金碧辉煌。洪都即江西南昌。南昌的老板撑来500个木排,稳稳地停靠在常州西大王庙的浅滩。老板要在洪都会馆拜财神,再请四五桌酒席,恭喜发财、吃饱喝足后,坐在会馆戏台上,敲锣打鼓拉胡琴地看唱戏。这一次,大老板请来的唱戏佬,还很有名气。 在三堡街往南、再往南,外公上代下传的两间破瓦屋,就在朱家村的村中间。这一年,外公21岁,已娶了外婆,破瓦屋里有大床、有小凳,还有三个银洋钱,外带四个小角子、六只大铜板。他三天转两头,跑到西门外去做点小生意,得混口饭吃。这一带,常州的生意已经诞生许多地名,譬如豆市河、米市河、西仓街,还有西仓桥、大仓弄,以及篦箕巷、石灰弄等。北岸的西直街,小街两侧同样添满花样经,有铁匠、木匠、竹篾匠,开起了混堂;面店不算少,更有麻糕、油条、米饭饼。颇有名气的药店、当铺、钱庄,也都一一冒出来。 这,外公没有做成小生意,肚皮倒是饿瘪了。他想捞一碗阳春面,却舍不得铜板,咬咬牙,还是摸出两块萝卜丝饼,嚼起来。回到朱家村,晚饭喝稀粥,和着咸菜、萝卜干,灌饱了,晃荡晃荡四五里路,他又赶往三堡街。洪都会馆有戏 唱,昨天他已经听说。走进会馆,听唱戏的还不少,他怕挨挤,特意钻在角落边。那天唱戏佬都唱的是折子戏。唱到末了,有名的先生添唱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曲不错,调头也不错,外公后来竟然也学会了唱。 眨眼过了年,桃花再一开,“三月三,穿件单布衫”;天转阴,冻得眼睛又翻呀翻。天才蒙蒙亮,外公棉袍蓝腰带,外婆包袱挽右臂,竟然悄无声息离开朱家村,走出西门外,进入西前门。外婆想进张王庙码头,也就是后来统称的“表场码头”,去乘快班船,或坐大火轮——听说大臣新造的大火轮,两天一夜就能开到上海去!外公不睬她。外公带着外婆走到北门,拐到北门外的常州火车站,爽快摸出银圆一齐进了站台。 在外婆6岁、外公10岁的那一年,19世纪全都变成了20世纪。在老世纪,外国狂抢大清的财宝,慈禧发怒收服小皇帝,皇亲摸狗头、国戚卖羊屁股的情况已经不稀奇;新世纪诞生,能享受、赚银圆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到了1908年,大清快要垮台了,中国的靠前条沪宁铁路通车了,哭的哭,笑的照样笑;中华民国于1912年成立,饿肚皮、瘪塌塌的不算少,乱七八糟想发财的也不少。外公外婆也在1912年,藏着三五只银圆,乘着火车啷锵啷锵去上海,想的也是发大财。坐进了车厢,外婆闭起眼睛就念佛;外公嘴一张,更在巴望“天天吃鱼肉、日日 穿绫罗”,“回到了常州,要造三重三进大宅院”…… 上海到站了。外婆踏进北站张望着四周,心底刻下好几处烙印。她在30年以后,仍讲火车“跑得太快了!常州到上海,只要6个多钟头”。 外公离开了北站,顺着铁路往前走。一路上,外公没出入租界,当然没遇到“红头阿三”;“华界”由警察管辖,上海人称“乌老鸦”,他也没碰到。走进旱桥头旁边,有一块空地,外公搭两间棚子,第二天就住了进去,居然也没遭遇周折。值得一说的是那座上海市的“旱桥头”,我认为,属于“跨铁路立交”,更属于我们中国早期靠前座立交! 我由此准确归纳:在1912年,常州乡下的外公、外婆移进上海闸北区,在东站附近的铁路立交堍(属于棚户区)很轻松地违章建成两间土坯的油毛毡棚子。 上海繁华的那一边,有历史称“越发异样发展着”;在 这边,仍是历史家说的,沪宁、沪杭甬的火车接轨了,沪宁、北站、东站(麦根路货站)三个火车站,建起启用了……“列强、富豪的‘眷顾’依然顾不及”,一片一片涌来的移民,破破烂烂的棚户区,由此越来越响亮。 外公外婆发财的愿望,到了1916年,在棚户区就如鱼得水似的实现了——在旱桥头边再建两大间棚子,开起了垃圾店。 外公在朱家村曾念过5个月私塾,闻过文化的气息;学了些西门外的生意经,到了上海又受点启发。一开垃圾店,捡张破桌子,他就先摆起文房四宝;三根指头拨算盘,毛笔点点流水账。外婆没文化,瞎字不识数,称秤、付铜板却赛过活神 仙。发小财,外婆则生下大舅。她寻块破布裹紧大舅驮在后背上,照样称秤收垃圾,外加烧饭洗衣裳。驮到大舅会爬了,能走了,在1918年11月,外婆又顺顺利利生下母亲,仍塞紧包裹把她驮在后背上。 母亲后来喜欢讲起垃圾。她讲上海人,剪头总收集头发,刷牙齿会留下牙膏皮;买鸡杀鸭子,聚集鸡毛鸭毛更要剥只鸡肫皮,到时聚一堆,称一称,再送垃圾店去换铜板;她讲上海小瘪三,各自“霸占”几只垃圾箱,保证不许他人翻垃圾;大人小街小弄堂里买垃圾,同样捡垃圾,十人九个半,他们每天都要跑趟垃圾店,用垃圾去换一点铜板,以便买点米、换点面,好让肚皮多塞点。 交通便捷、地价低廉的大上海,开始建厂、开店一片一片大扩展。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上海“华界”有566家较大的工厂,其中闸北就有256家,还包括大名鼎鼎的商务印书馆、闸北水电公司、福新机制面粉厂等!上海的历史学家在21世纪初,还亲手传递“华界工厂发源大本营”的历史纪念。至于外公那爿垃圾店,一本正经收垃圾,分门别类卖垃圾,五六年后也渐成规模,有照为证,你看看——院门口,四周青灰墙,匾额高挂,鞭炮刚放过;院子的一半,砌出七八间平房,门口那一间,称垃圾、摆破桌,依然搁着算盘和文房四宝。只不过,外 公的账簿已不登小账。外婆既要称垃圾,又要烧饭洗衣裳,忙得头昏脑涨,也快吃不消了。富在深山有远亲。外婆的弟弟即似沉欲浮 外公的小舅子,在常州过穷日子,想造房子还想讨老婆,此时当然投奔旱桥头。外婆把大秤移给小舅子,算一举两得。 院子的另一半,专门堆放着垃圾:鸡毛归鸡毛、鸭毛归鸭毛,废铜烂铁分门,头发猪鬃别类;碎玻璃、旧瓶子去装草包,送进玻璃厂回炉;破纸板、烂布头捆紧,好往造纸厂卖好价钱……外公已经雇了三个伙计,都是江北人,很穷也很卖力 气。只不过,有些卖垃圾扎包,捆紧靠力气,更讲究技巧,外公一直让瘸子包揽。瘸子牛高马大,原来在奉军当小班长,遇到冯玉祥部队,就被打瘸了。一条腿瘸了,他拐到上海沿着马路没转过几天,饿得只好讨饭了。那年下大雪,外公的垃圾店早关门。瘸子又冷又饿走不动,一屁股坐在垃圾店的门槛上,敲敲门,一边准备着等死。 外婆开了门。她回过身,锅里盛来一海碗米饭,夹几块咸菜,递给了瘸子,还让他进垃圾店来吃。瘸子饿慌了,三五口吞光,缓了一口气,竟觉得更饿。他便讨一碗开水,一口灌,然而抹抹嘴,死皮厚脸地对外公说:“我不离开了。我听你指挥,不需要津贴,每天有口饭吃就行。” 雪夜未漆黑,路灯半光亮。外公想了想,答应让瘸子住一个晚上。第二天,瘸子独自铲雪又扫雪,外公不吱声。吃早饭时伙计喝稀粥、夹油条,瘸子很后吃剩下的,一口不浪费。外公仍装没看到。太阳出来了,伙计分捡起垃圾。瘸子走进院子学起分捡垃圾,午饭时,不觉吃了两斤半米饭——外婆烧饭得挖米,心里有数目。晚饭时,瘸子说少吃,还是三海碗!外公终于向他招招手。外婆以为请他走,哪知道,外公掏出两只银洋钱,递给了瘸子:去剃头、洗浴,再换一套新衣裤。 瘸子自是感恩不尽。外公向外婆介绍经验:开饭馆,不愁大肚汉!并补充:碰到饿死鬼,你灌足油水,他的饭量保证会缩小。 半年后,瘸子每天还真削减掉两斤大米,之后停滞不减了。外公依然称赞大肚汉:“能吃才能干!我不讲别的,单讲瘸子捆垃圾,三层楼上摔下去,照样散不开,你说几个人能够?” 包裹捆紧后,外公自己会挑洋井水,并喊来瘸子搭档:对准包裹的中间,一盆一盆地灌。收购垃圾的人也不傻,到时候也只按“低等级”算账。外公气得两脚跳。回到垃圾店,他拈着胡子又会呵呵笑,多少还赚十几个铜板。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