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资源.产权与秩序:明清鄱阳湖区的渔课制度与水域社会

资源.产权与秩序:明清鄱阳湖区的渔课制度与水域社会

  • 字数: 35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刘诗古
  • 出版日期: 2018-11-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3194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16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11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明清鄱阳湖地区的水面边界争端和草洲权属纠纷展现的是沿湖居民围绕自然资源的共享与竞争所形成的复杂历史图景。本书以大量新发现的鄱阳湖区渔民历史文献为核心资料,结合历代正史、地方志书、文人文集、官方档案、族谱碑刻、田野访谈等相关史料,围绕鄱阳湖“水面权”的获得、转让与保护,进而对湖区人群的定居历史以及渔课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特别是对湖池水面的确权过程、渔业捕捞的准入机制、水面权的分化与转让、捕捞纠纷的调解与审理,捕捞秩序的层累与演进,以及内陆水域社会的治理等重要议题进行了翔实讨论与细致分析。这些流传至今的文献记载和民间故事,反映的是各种利益群体为了争夺鄱阳湖水面捕捞权或草洲使用权而展开的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互动,体现了不同于陆地的水域社会。虽然内陆湖泊与近海水域有明显的不同,但在自然资源与人类互动过程中引发的“问题”却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作者简介
刘诗古,男,1987年出生,江西南康人,上海交通大学理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现就职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助理教授。主要兴趣为利用田野资料与官方档案从事水域社会史、区域经济史以及二十世纪革命史的研究,参与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鄱阳湖区契约文书汇编”等课题。先后在《近代史研究》、《党史研究》、《新史学》(台湾地区)、《清史研究》、《历史人类学学刊》、《学术界》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
二 问题与资料
三 学术史回顾
四 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鄱阳湖的地理变迁与圩田开发
一 引言
二 “鄱阳湖”之名的由来
三 鄱阳南湖的形成过程
四 明清湖区的圩田开发
五 小结
第三章 明初的湖池“闸办”与渔户“承课”
一 引言
二 族谱叙事中的祖先定居史
三 渔民文献中的“入湖权”由来
四 湖池“闸办”与渔户“承课”
五 小结
第四章 明代渔课制度的建立及其演变
一 引言
二 渔课册的发现
三 渔课册的形成时间
四 渔课册的攒造与更造
五 渔课册的体例与内容
六 渔课种类与税额的确定
七 “户”的实质及其衍变
八 渔课定额化下的“佥”
九 小结
第五章 嘉靖以降的渔课制度与基层社会
一 引言
二 万历年间长河官港的“弛禁”
三 明清鼎革之际渔课制度的演变
四 渔课征解的基层运作及其代理人
五 清末至民国时期渔课征解的废弛
六 小结
第六章 鄱阳湖水域的生计人群及其治理
一 引言
二 安义县的“九姓渔户”
三 鄱阳湖水域的渔船户及其生计
四 清代对渔船户的编保与稽查
五 营汛的设置与水域社会治理
六 小结
第七章 清代“水面权”之分化与转让
一 引言
二 “湖权”的分化
三 “水面权”的杜卖
四 “水面权”之租佃
五 小结
第八章 清代的水面捕捞纠纷与湖区秩序
一 引言
二 湖区的水面类型与渔业捕捞方式
三 捕捞纠纷、合同议约与水面秩序
四 捆钩捕鱼技术对湖区秩序的冲击
五 小结
第九章 清代渔业“隔属”纠纷的审理困境
一 引言
二 渔业纠纷与告官争讼
三 告理制度与官府角色
四 “隔属”审讯与民间调解
五 小结
第十章 结论
一 中国历史上的鄱阳湖水域
二 渔课制度与水面产权结构
三 鄱阳湖与公共资源的治理
四 鄱阳湖区以外的水域社会
五 简短的结论
附录一 鄱阳湖区文书的发现、收集与整理
一 20世纪50年代的渔政档案
二 明清时期的契约文书
三 鄱阳湖区文书的整理
四 结语
附录二 草洲使用纠纷中的法律、习惯与业权
一 问题与资料
二 康熙十九年的“折银易草”
三 乾隆年间两县采草纠纷的再起
四 “习惯”的延续与“收归国有”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