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当代西方文论的政治转向研究

当代西方文论的政治转向研究

  • 字数: 241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范永康
  • 出版日期: 2018-10-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3413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18个章节,前有“引论”,后有“结语”,中间分为三大部分。“引论”部分概述了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政治化的成因、路径、特征和局限。靠前部分“文学理论的政治转向”,从“文化权力”“主体位置”“心理分析”“文学叙事”“文学接受”等方面梳理出当代西方文论中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观点、新学说。第二部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前沿”,对“新左派”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后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化文论做出专题研究。第三部分“当代西方文学政治学批判”,依据文学政治学的基本学理,指出当代西方文学政治学在“文学观念”“文学阐释”“文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主张重建“文学性”“文学情感”“审美阅读”“诗的正义”等概念、范畴。“结语”部分以当代西方文学政治学为参照,对建构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政治学”的学术话语体系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见解。本书选题新颖,观点鲜明,见解独到,具有极高的学术创新水平,处于靠前外文学政治学研究的前沿地带,对于文学政治学的学科建设和文学基础理论的学术拓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范永康,男,1972年生,安徽芜湖人。绍兴文理学院教授,苏州大学文学博士,文艺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文学基础理论和西方文论研究。在《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国外社会科学》、《人文杂志》、《河北学刊》、《文艺理论与批评》、《学习与探索》、《社会科学辑刊》、《东方丛刊》、《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北大核心或CSSCI期刊40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约10篇。出版专著《文化政治与当代西方文论的政治化》,主持或参与重量、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得过江苏省很好博士论文奖、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目录
   序

引论文化政治与当代西方文论的政治化

一新社会运动、文化理论和文化政治的兴起

二文论政治化的学理解析

三文论政治化的路径与策略

四文论政治化的局限性

五本书的写作思路和内容框架

第一部分文学理论的政治转向

第一章“权力论”视域下的文学与政治

一“权力”:后现代文论思潮的核心概念

二福柯的“权力系谱学”与后现代文论的政治转向

三“权力论”影响下的文学与政治

四走向文学的权力分析

第二章“主体位置”与身份/认同政治

一从“主体”到“主体位置

二福柯论“主体位置

三揭露“主体位置”的建构机制

四“去除认同”:一项未竞的事业

第三章走向叙事政治学:后现代叙事理论的政治转向

一叙事理论政治转向的原因

二政治化叙事的三大流派

三叙事形式与文化政治

四叙事政治学的未来

第四章从心理分析走向政治批评:后精神分析文论的政治转向

一精神分析文论政治转向的原因

二从拉康再出发

三政治化精神分析文论的三种形态

第五章走向文学阅读政治学:文学接受理论的政治转向

一政治语境和阅读构形

二读者身份与差异阅读

三意义累积和文本政治

四文学阅读政治学评价

第二部分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化文论

第六章从反映论到建构论: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逻辑

一从反映论到建构论: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变革

二文化建构社会现实

三文化建构意识形态或权力关系

四文化建构“主体位置”或身份/认同

五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评价

第七章后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意识形态论

一从“历史唯物主义”到“文化唯物主义“语言建构主义”

二作为“机构/制度”(institutions)的审美意识形态

三审美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

四“日常生活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建构之必要

第八章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政治学

一哲学的政治:从反映论到话语一权力建构论

二命名的政治:从文学本质论到文学体制论

三文本的政治:从文本分析到话语分析

四阅读的政治:“阅读构形”理论

五后马克思主义文学政治学评价

第九章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变革与创新

一从简单到复杂:思维模式的变革

二两个核心观念的转变

三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的创新

四走向复杂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第十章“实在界”: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的新视角

一为什么要以“实在界”为视角

二穿越幻象―认同症候

三从欲望图看“实在界”视角的超越性

四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第三部分当代西方政治化文论批判

第十一章后现代建构主义文论范式的构建与转型

一后现代建构主义文论范式的构建

二后现代建构主义文论范式的特征

三后现代建构主义文论范式的转型

第十二章文学情感肌质的存在论根基:反本质主义文学观批判

一陷入“语言牢笼”的反本质主义文学观

二文学情感肌质的生存体验性

三文学情感肌质的生命交往性

四文学情感肌质的精神超越性

第十三章走出“强制阐释”:理论之后的审美阅读策略

一“强制阐释”:理论时期的阅读模式

二重建文学观念:文学是审美的人学

三始于“审美判断”:审美阅读策略之一

四关注“文学的质量”:审美阅读策略之二

五重提“审美溶解”:审美阅读策略之三

第十四章反对“强制阐释”与中国审美阅读学的兴起

一反对“强制阐释”与倡导“本体阐释

二“中国审美阅读学”的理论谱系

三“中国审美阅读学”的理论创新

四“中国审美阅读学”的发展愿景

第十五章“纯粹文学性”与“依存文学性”:“文学性”新论

一从解构“文学性”到重构“文学性

二“纯粹美”与“依存美

三“纯粹文学性”与“依存文学性

四两种文学性的辩证关系和结合方式

五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性”理论

第十六章“诗的正义”:一个亟须重建的文学研究视角

一“诗的正义”概念的两大缺陷

二“诗的正义”:从“惩恶扬善”到“以美显善

三重释“诗的正义”的内涵与特性

四“诗的正义”:文学研究的超越性视角

结语当代中西文学政治学的理论异质辨析

一历史生成:“政治化”与“再政治化

二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

三政治内涵:“宏观政治”与“微观政治

四文学观念:“审美化”与“去审美化

五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政治学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