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信息时代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变革

信息时代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变革

  • 字数: 35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本书编委会
  • 出版日期: 2018-10-01
  • 商品条码: 9787030590619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48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由陆大道院士发起并组织,邀请全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界多名中青年学者共同完成。陆大道院士在本书的选题设计、总体构架、写作理念和整体内容等方面发挥了组织作用。全书内容包含绪论、靠前章至第十章和后记等,书中以专业视角剖析了正在我国蓬勃兴起的互联网发展及其对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影响,深刻揭示了信息革命对生产生活方式、企业选址和产业发展、社会经济要素集聚与扩散、城乡和区域空间结构以及物流系统空间组织和空间联系等的深远影响。
目录
绪论1
一、信息化正在成为带动当今世界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1
二、信息化及其信息通信技术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带来的变化2
三、本书的内容体系及结构6
四、如何理解信息化背景下的“空间”及空间组织?8
五、信息时代社会经济空间组织若干不变的原理仍然是很重要10
六、区域单元的创新能力是如何得到提升的?10
第一章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新动力与新变化13
第一节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新动力13
一、空间组织的内涵界定14
二、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传统动力14
三、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新动力16
第二节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新变化23
一、信息通信技术发展与城市信息化23
二、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新变化24
第三节小结与展望30
参考文献31
第二章空间思维及研究方法的变革32
第一节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概述32
一、数字处理时代和微机时代33
二、互联网时代33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34
四、泛在网络的初兴35
第二节信息化条件下地理学研究方法革新36
一、地理信息系统简介36
二、人文经济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37
三、人文经济地理学空间模拟方法39
第三节大数据支持下人文经济地理分析方法40
一、数据与研究内容的革新40
二、地理大数据的研究方法41
三、大数据支持下对地理分析核心概念的重访43
第四节小结与展望46
参考文献46
第三章社会经济的空间集聚与扩散49
第一节空间集聚与分散的研究脉络与理论基础49
一、研究脉络回顾49
二、空间集聚与分散的机理51
三、信息通信技术改变空间集聚与分散的机理52
第二节信息通信技术导致的社会经济空间分散53
一、个人消费分散化和城市中心商业增长乏力53
二、办公远程化和居住分散化54
三、企业内部和企业上下游间的空间集聚约束减少54
四、情感交流的距离成本降低55
五、信息通信技术的新发展将强化分散作用55
第三节信息时代空间集聚的证据56
一、隐性知识传播、信任感建立及情感的交流57
二、亲身体验式服务58
三、共享与配套的生产需求59
四、交通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的节省59
第四节信息通信技术对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计量结果60
一、信息通信技术对城市网络形成的支撑60
二、信息通信技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61
三、信息通信技术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63
四、信息通信技术对国家空间结构的影响65
第五节小结与展望66
一、研究结论66
二、挑战与对策67
参考文献68
第四章信息时代的产业集群及其空间重构71
第一节信息时代产业集群的组织变化71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与类型71
二、企业区位要素、经营环节及组织结构的变化74
三、产业集群组织方式和空间组织模式的变化76
第二节产业集群的价值链重构79
一、传统价值链分工的链式结构79
二、互联网对全球价值链的重构81
第三节信息时代产业集群的转型83
一、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83
二、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集群转型的路径85
三、互联网与新兴产业及虚拟集群的兴起87
第四节信息时代产业集群的空间重构90
一、信息时代地理邻近性仍发挥作用90
二、产业价值链重组与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演进91
三、信息通信技术与产业集群空间形态重塑94
第五节小结与展望95
一、研究小结95
二、研究展望96
参考文献96
第五章互联网技术与运输物流网络重构99
第一节现代运输物流与网络信息技术99
一、现代物流发展历程99
二、现代物流功能拓展101
三、信息网络技术对运输物流的影响103
第二节基于互联网的运输物流拓展与变革104
一、互联网+农产品物流104
二、迅速崛起的电子商务物流106
第三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运输物流网络组织109
一、物流企业网络与物流组织109
二、城市物流网络与空间优化112
三、电子商务物流组织模式115
四、综合物流配送时域圈117
参考文献119
第六章信息时代的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120
第一节信息时代的区域发展120
一、传统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趋于下降120
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因素121
三、区域发展观的演变123
第二节信息时代的区域空间结构125
一、点轴系统空间结构理论125
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对区域空间结构影响126
第三节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与形成机制133
一、信息时代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特征133
二、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形成机制136
第四节区域空间结构的组织模式139
一、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140
二、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线140
三、区域空间结构中的面141
四、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线面组合142
第五节小结与展望144
参考文献145
第七章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的动力与模式146
第一节信息时代区域创新的新思维147
一、信息时代创新空间的特征147
二、信息时代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新思维148
第二节信息时代区域创新体系的动力与模式152
一、区域创新的空间组织152
二、区域创新体系的模式与动力155
三、区域创新体系与繁衍性的经济160
第三节区域创新体系与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升级161
一、中国台湾新竹和印度班加罗尔的启示162
二、中国城市与区域转型发展的路径思考163
第四节小结与展望164
参考文献165
第八章互联网影响下的城镇体系变动166
第一节城市网络空间的产生及特征166
一、城市网络空间的产生166
二、城市网络空间的基本特征167
第二节城市网络的空间逻辑168
一、从等级体系到网络体系的演变168
二、城市网络的空间逻辑特征171
第三节城市网络的演化机制173
一、城市网络空间的演化本质173
二、路径依赖与空间极化174
三、机会窗口与新兴城市176
第四节互联网影响下的中国城镇体系变动177
一、互联网使用的空间数字鸿沟177
二、路径依赖与互联网经济活动的等级扩散179
三、机会窗口和电子商务之都、互联网镇与淘宝村的产生182
第五节小结与展望183
参考文献184
第九章智慧城市发展及规划管理186
第一节“智慧城市”概念、内涵及其构成要素186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186
二、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概念187
三、智慧城市的内涵188
四、智慧城市的构成要素188
第二节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与智慧化空间组织189
一、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190
二、智慧化的空间组织193
第三节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195
一、智慧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体系195
二、智慧城市协同规划设计196
三、智慧城市规划方法与技术创新197
第四节智慧城市规划197
一、智慧城市规划的关键领域197
二、智慧城市规划实践200
第五节面向智慧城市的规划与管理201
一、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201
二、人本导向的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202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204
四、智慧城市空间规划与管理方法体系204
第六节小结与展望207
参考文献208
第十章乡村经济社会空间组织革新210
第一节乡村空间系统的演变210
一、乡村聚落空间210
二、乡村生产空间211
三、乡村社会空间214
四、乡村空间组织革新的新动力214
第二节乡村信息化的飞速发展216
一、世界及中国乡村信息化发展态势216
二、城乡“数字鸿沟”218
三、乡村信息化的展望219
第三节乡村经济空间组织革新220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乡村经济空间组织220
二、信息时代乡村经济空间结构组成要素转变223
三、信息技术与乡村经济空间组织变革225
第四节乡村社会空间组织革新226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空间组织226
二、信息技术与乡村社会空间组织变革230
第五节小结与展望233
一、本章小结233
二、研究展望234
参考文献234
后记236
摘要
    绪论
    从20 世纪70 年代末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便完成了从数字处理阶段、微机阶段、互联网阶段和移动互联网阶段的发展,并开始了泛在网络的发展。数字化记录、数据包传输及信息源之间的网络化连接,造就了今天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革命正在重塑我们所认识的世界。
    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以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等。近年来,特别是集中力量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以及进行光网城市等研究与建设,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信息革命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空间结构变化及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因素。这一重要因素作用于我们的研究对象,将可能改变其运动规律。如何改变的,改变了什么,改变之后又如何(改变了空间组织、空间联系,提高了效能,提高了竞争力等),这些就是新的地理学理念和观念,牵连着我们的大部分研究。新技术对于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优化以及国家、区域、城乡发展和相应的创新系统发展带来机遇与可能,但还需要如何运用新技术的理论、方法以及具体的接触交流的平台、政策、措施等,才能改变我们这个世界。
    我们如何认识、运用信息时代带来的种种发展机遇?我们学科的发展,证明了通过对现实关联的考察、观察,可通过实证主义方法总结出规律,应用这些规律,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进一步就产生地理学思想。以地理学思想去规划、指导,是促进区域创新理论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书编写的基本理念与主要内容,就是围绕上述中心思想展开。
    一、信息化正在成为带动当今世界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0 世纪后期,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出现。过去30 多年来,互联网发生了巨大变化,未来将更快变化。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近年来以很快的速度发展,并促进大规模的应用。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计算机网络交织的世界。人类将进入高度信息化时期。数字信息覆盖了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使信息及信息产业成为重要的资源。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的一切领域,即经济、政治、商业,直至个人生活,都在很大程度上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重要基础。信息流动将会变得更加迅速与透明。信息时代里生产、生活,以及各个方面组织结构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并使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一波一波的变化。
    在生产方面,信息化深刻影响着制造业及整个社会生产过程。表现为,使长期以来工业化时代的大生产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在不断提高原有的大机器、大工业和众多人员从事的大规模生产更加高效率的同时,将使高技术含量的“定制”生产大量增加,社会将生产出大量的电脑处理、人工智能、网络通信和接近数字化的产品。将使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服务业明显增加。
    “工业4.0”在德国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通过网络互联,使优选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得到集成和深度融合,使程序控制上升到智能控制进行制造。产品的设计开始多样化、独特化,由此获取新的创造力与竞争力。也使得大规模批量生产向大规模定制生产转变、由集中生产向网络化异地协同生产转变、由传统制造企业向跨界融合企业转变成为可能。其结果,可进行实时优化,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中国制造2025”希望借助两个IT 的结合(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改变中国制造业现状,使中国到2025 年跻身现代工业强国之列,更好地发挥我国制造业的优势。
    信息时代里,知识经济将越来越发达,社会经济结构以服务性行业为主;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职业构成中专业和技术阶层逐渐成为职业主体。长远来看都将出现新的产业、领域、发展模式等。其结果必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社会发展。
    消费品在网络里变得越来越丰富,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消费者开始重新制定自己的消费准则,整个市场营销个性化越来越突出。
    信息化给许多国家带来军事上的变革。这种变革的有关表现是将地理上分散的装备人力等集中起来,以网络为中心,可以根据需要调集所有平台很适合攻击的武器实施打击,体现整体作战的巨大优势。
    信息时代,人们将更加关注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与可能。
    我国政府正在实施“互联网+”战略,将推进国家较快进入信息时代。除制造业外,知识经济、城市管理与城乡一体化、医疗、教育、娱乐等将会形成越来越多的变化与模式。
    当然,由于在任何国家和区域范围里,无数个城市、企业、机构、团体、社区的装备基础和生产、运营、管理的技术水平,要很广泛实现网络化连接与管理,尚存在标准化、复杂的系统管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安全保障等难题,即企业、机构、区域等要对内外的各种机构、生产与服务进行联网,通信方式、数据格式等许多环节都需要标准化。各种生产过程与各种业务管理系统协同之后,系统整体更加复杂化,对其进行管理将更困难。适用于各种各样生产、生活、管理的、具有高可靠性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网络安全保障都会成为巨大而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因此,智能化生产及智慧化管理,将会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二、信息化及其信息通信技术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带来的变化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受到发展阶段、科学技术、国家与社会发展任务的推动与影响,是研究领域乃至方向皆处于变化中的学科。这种特点与过程,从近代地理学登上科学殿堂起就是如此。如何对时代做出及时、准确的响应,是我们学科发展要考虑的头等重要的问题。学科方向与研究领域的确定是学科发展的灵魂。
    信息革命、互联网,大数据等,无疑将更多地融入到、作用于我们研究对象的运动发展中。信息化及其信息通信技术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能够带来什么呢?全面深刻地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新的地理学的思想与理念。
    1. 信息通信技术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与其空间结构的新因素
    技术发展与进步对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影响极为重要。吴传钧先生早在1960 年的一篇论文中,就提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社会与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技术进步就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吴传钧,1960)。我们知道,矿产资源、水资源、交通等曾经是中外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曾经影响乃至决定了我国的国土开发、区域发展、城镇化及整个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格局。这些因素,是属于影响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变化规律的传统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从21 世纪开始,部分行业的生产力布局与城镇化都发生了大尺度转移,这是在靠前外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其中,一些新的因素的影响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传统因素的影响正在下降。其中,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经济靠前化成为高速增长地区发展的因素。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就是经济靠前化的过程。这种过程在90 年代的中后期发展特别迅速。经济靠前化在大大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明显改变着我国的发展地区格局,这些正在强烈地导致优选范围和国家层面上的经济空间重组。
    信息,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因子和区位因子,信息化已经成为促进工业化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因素,也是推动地区发展的很具有活力的因素。知识是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即知识的生产、传递、学习和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导致信息和知识传递时空阻碍性的大幅度减低,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在于促进了知识的扩散、应用和创新。信息化的发展导致对信息依赖性大的产业、部门、机构在空间上的集中。这些产业,如金融、信息、商业、旅游服务、部分制造业、大公司的首脑部门、科研设计部门等。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信息化发展使我国地区发展差距扩大了。
    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能力成为极为重要的发展因素。高新技术产业在一定区域的集聚,成为带动地区整个经济发展的创新空间。这种创新空间,即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的R&D 机构和必要的信息设施、金融机构及其他一系列服务设施等构成的产业集群。这样的创新空间可以不断研发新的产品,同时又将创新过程和新的技术等扩散到周围地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生态和环境因素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上述变化的结果,很集中的表现是社会经济空间组织及其结构的变化。也就因为这一点,信息化成为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就对研究社会经济空间组织及其结构的地理学特别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意义极其巨大。信息时代的出现,对这门学科而言,是一项前沿技术。
    2. 社会经济空间组织与其结构的变化
    信息化及其“信息时代”,将使社会经济空间组织及其结构发生变革。
    信息革命新因素作用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将可能改变其内部结构与其外部的关系,即改变空间组织与改变区域之间的空间联系。运输和通信技术降低空间距离的摩擦力,导致时空压缩和时空汇聚,曾经遥远的地方可能不再遥远。其结果,就提高了空间组织的效能,提高了各种类型区域(地区、城市、集群、社区、企业等)的竞争力。
    在一定程度上,信息技术正在重塑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景观和社会景观。其中,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客体的疏密关系、集中与扩散的关系(部分趋于集中,部分倾向于分散)。在我国,将使产业与城镇的空间集聚持续发展,形成重要的产业与城镇集聚带,以及大城市群。也会使国家经济的大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协调,使大经济合作区的发展更富有活力。
    信息化的大规模深入发展,正在引起社会经济要素的空间重组。何谓空间重组?例如,在信息时代,网络型的产业组织将制造商、供应承包商结合成为生产中心,并与地方性的社会组织密切结合,通过数字化营销、协同工作和共享服务等,使地方、区域、城市等获得一种全新的综合性的创新和效益。这个过程将会出现新型的区域性产业模式、新的企业组织、企业与区域之间连接的新模式等,其结果将是形成各种新的创新空间,即区域的创新体系。
    大约20 年前,闫小培就对广州市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扩大应用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相关设施的空间重组写了文章,并向有关部门提了建议。
    3. “流”的空间及其影响
    在经济优选化及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促使了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产业的“地点空间”正在被“流”的空间所取代。这就是斯科特(Scott)等阐述的“门户城市”。这样的空间被他们描述为“优选城市区域”(global city-regions)。优选经济越来越被世界城市(world city)网络所控制,即世界经济体系的空间结构已经逐步建立在“流”、连接、网络和“节点”的逻辑基础之上。其中,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塑造了对于世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门户城市”,即各种“流”的汇集地、连接区域和世界经济体系的“节点”,即控制中心,以及由这样的核心城市所统领和凝聚起来的重量大城市群(刘卫东)。
    在当今优选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核心城市往往是跨国公司区域性(国家、国家集团、大洲)总部的优选地。因此,大城市群核心城市在优选经济上是命令和控制中心(通过不错生产者服务业和跨国公司总部等载体来实现);在空间结构上是优选城市网络很主要的“节点”;在文化上是多元的和具有包容性的;在区域层面上是优选化扩散到地方(大区域、国家集团、国家)的“门户”。在今天的世界上,处于世界性“流”的“节点”上的以不错服务业为主体的“门户城市”,其对于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地位比相同级别的制造业大城市要重要得多。其中关键的是这种“节点”和“门户城市”是重量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重量的金融、商贸、信息业等高端服务业很集中的城市。
    对于我们学科而言,进行关于社会经济“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