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民国时期四川地区学校分置变迁研究

民国时期四川地区学校分置变迁研究

  • 字数: 28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袁从秀
  • 出版日期: 2018-11-01
  • 商品条码: 9787030593504
  • 版次: 1
  • 开本: B5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9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计量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和历史学、地理学、教育学、区域研究等理论,通过对民国时期的教育年鉴、档案、报刊等文献资料的爬梳,尽可能复原民国时期四川地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各类学校和部分社会教育机构的分布,并依据民国时期四川教育的发展规律与特点,分1912—1937年、1938—1945年和1946—1949年三个时期探讨四川地区学校分置变迁的历程,总结四川教育发展与学校分布的时空特点,深入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地理环境因素;通过对民国时期四川学校的纵横向对比,认识民国时期的四川教育在中国教育目前的重要地位。
目录
前言
绪论1
第一章1912—1937年四川地区之学校分布26
第一节初等教育之学校分布26
第二节中等教育之学校分布35
第三节高等教育之学校分布60
本章小结63
第二章1938—1945年四川地区之学校分布65
第一节初等教育之学校分布66
第二节中等教育之学校分布72
第三节高等教育之学校分布93
本章小结98
第三章1946—1949年四川地区之学校分布99
第一节初等教育之学校分布100
第二节中等教育之学校分布102
第三节高等教育之学校分布125
本章小结128
第四章民国时期四川地区学校分布的时空特点及其原因分析130
第一节民国时期四川地区学校分布的时空特点130
第二节民国时期四川地区学校分布变迁的原因分析151
本章小结184
结语186
主要参考文献201
附录213
表目录
表0-11935年四川行政区划情况表18
表1-11935年四川(不含西康)小学学校统计表29
表1-21928年西康特区各县学校数量统计表34
表1-31936年四川中学学校统计表37
表1-41936年四川中等师范学校统计表47
表1-51936年四川中等职业学校统计表55
表1-61936年四川公、私立专科以上学校一览表62
表1-71936年四川未备案之高校一览表63
表2-11940年下学期四川地区(含重庆)各县中心学校及国民学校统计表68
表2-21939年四川地区中学区一览表74
表2-31941年四川地区(含重庆)中学学校统计表75
表2-41941年四川地区(含重庆)中等师范学校统计表82
表2-51941年四川地区(含重庆)中等职业学校统计表88
表2-6全面抗战时期四川地区(含重庆)高等学校情况统计表96
表3-11946学年度四川地区(含重庆、西康)中学学校统计表104
表3-21946学年度四川地区(含重庆、西康)中等师范学校统计表112
表3-31946学年度四川地区(含重庆、西康)中等职业学校统计表119
表3-41947年底四川地区(含重庆、西康)专科以上学校统计表127
表4-1民国时期四川地区各类学校数量统计表130
表4-21936年四川中等学校统计表133
表4-31941年四川地区(含重庆、西康)中等学校统计表138
表4-41946年四川地区(含重庆、西康)中等学校统计表144
表4-5地理环境与学校分布统计表153
表4-6四川地区各重要河流交通概况表163
表4-71913—1916年四川岁出预算概况表167
表4-8四川各县1935年岁入预算、人均岁入数目表168
表4-9西康各县1944年实施国民教育经费概况表173
表4-101946年四川地区各县市教育经费分组统计表174
表4-11全面抗战时期四川地区初等教育的发展情况177
表5-11945年重庆市、成都市、成都平原九县人口文化教育程度比较表199
图目录
图1-11910—1937年四川小学数量变化图29
图4-1四川1928—1939年岁入岁出数额统计图166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目前的一个重要过渡和转型期,它是继晚清以来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变革与动荡的时期。“民国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文化、价值观念的更新又往往都与教育有关,可以说教育是社会变迁很敏感的神经,它既是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反过来对民国社会、政治、经济产生巨大反作用。” 民国教育是新旧教育的冲撞、新教育的萌芽和生长的硕果,理应成为民国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国时期的四川教育,在中国教育目前具有突出地位和鲜明特点。四川地处西南之隅,据长江上游,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多样的地貌单元,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东部为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区,西部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周围为高山和高原环抱,除东有长江与外界沟通外,其余三面基本上是封闭的” 。再加之难于上青天之蜀道,交通落后,四川具有地理上的相对封闭性。这种封闭性导致四川的教育较长江中下游地区明显落后。19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庆开埠,四川的东大门被打开,西方的新思想、新学说进入封闭久已的四川,四川近代教育逐渐起步。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升格为国民政府陪都,四川成为抗战的大后方,迎来了一次不错的发展机遇,四川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无论是学校的数量,还是教学水平、教学影响,均取得了靠前之辉煌。虽然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大量内迁的教育、文化、行政等机构复原,但四川教育的良好基础业已形成。
    区域研究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许多历史学者已认识到区域研究的重要性,并将此观念渗透于研究中。隗瀛涛教授在《四川近代史稿》前言中说道:“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区域特征各异,史学界日益感到划分若干易于把握的区域空间,进行深入研究,是推动全国通史、断代史、专门史向深度和广度进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蓝勇教授认为历史文化地理的分区研究应该是动态的,在一定的区域内不同的时代、不同断面上的文化分区应该是有差异的,这便体现了文化区域差异与时间断面的函数关系。 李孝聪教授认为区域性研究是对以往的整体性、概括性描述之不能自圆其说的批评和补充,也是学术研究与现实社会需要相结合的“接口”。 以学校分布为切入点,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研究民国时期四川教育,充分体现了历史地理学的现实关怀。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潮流,我国也于21世纪初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备受关注,它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现代学者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对民国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力图从民国教育中找寻到可供现代教育吸收之营养。但对民国教育的研究,目前着眼于全国的通论性著作较多,区域性的教育著作虽然也有,但多是教育学视域下的研究。本书从四川区域入手,通过复原四川在民国时期学校分置的基本情况,分阶段、分区域构建出学校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函数关系,并总结出四川教育发展的轨迹和阶段性特点,可为现代教育提供借鉴。
    二、学术史回顾
    (一)教育要素的历史地理研究
    历史时期教育及其各要素的空间分布、变迁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历史教育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郑家福等《中国历史教育地理新探索》 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历史教育地理学的理论,并对明清时期云南、贵州、四川三个区域的儒学、书院、社学、义学等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此外,曾莹《基于GIS技术的赣鄱古代书院和文化名人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利用GIS空间化和数字化的研究方法,探索了江西古代书院及文化名人的时空特征,认为书院建设中心区从唐代至清代不断南移,书院建设热点区与人口的分布密集区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书院的选址主要在平原地区,进士与书院的分布格局存在较大的一致性。范正娥《两汉时期太学师生的区域分布及其成因》,认为人口密集、学风浓厚的地方,经学大师多,博士也较多;两汉时期,文化中心与政治中心偏离;家族博士是普遍现象;东汉时期益州的太学生较之西汉增加较多,益州形成了较为浓厚的文化氛围。张伟然《湖北省境东晋南北朝的佛教传输与义学分布》,主要研究了今湖北省境在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输态势,并探讨其对该地佛教义学分布的影响。李琳琦、张晓婧《明代安徽书院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分析》,认为明代安徽书院由宋元时期的点状分布发展为明代的片状分布,较为集中地分布于皖南的徽、宁、池三府;嘉靖、万历两朝是明代安徽书院发展的两个高峰期。杨林林《明清山东书院的时空分布及其近代演变》,认为明清时期山东书院经历了明代前期的靠前沉寂—明中后期的大发展—明末清初的低迷—康雍乾时期的繁盛—嘉道咸时期的平缓发展—同光时期再度繁荣却戛然而亡。朱江琳《明清时期三峡地区教育学术文化地理研究》,认为明清时期三峡地区教育学术文化分布呈现出的特点是:从学术人才分布来看,其中重庆府、宜昌府东湖地区为很,夔东鄂西很差;从学术研究分类来看,以集部很多,史部次之,经部和子部相对较少;从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看,清代的著述及学者明显多于明代,清后期明显多于前期。陈尚敏《清代甘肃书院时间分布特点成因分析》,认为甘肃书院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准备、兴盛、回落、中兴和废止几个阶段;甘肃书院的发展和全国书院发展不相一致,是清代书院发展中一个非代表性地区。郭林林《清代广州书院区域地理分布研究》,认为广州至清代中后期形成了一个书院建筑群,涵盖了官办、教会办、合族祠办等多种方式,构成了一个层级的书院教育网络。王洪瑞《清代河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认为清代是河南书院发展目前的一个重要时期,呈现出带状的分布特征,开封府仍是书院分布很为集中的地区。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书院的时空分布与选址特征》,认为乾隆年间府县级城镇仿效省会设立书院,城镇书院的发展总体上由区域东南部向西北部推广,乾隆时期出现发展高峰,发展重心向黄河以西转移。书院选址以城内为主,空间上体现了偏重东部和东南部的观念。管世献《清代甘肃义学时空分布及运营研究》,认为清代甘肃义学从空间分布看,比较集中的地区是兰州府、秦州直隶州、甘州府和凉州府,分布较少的地区是宁夏府、安西直隶州和固原直隶州;从时间分布看,顺康时期,义学主要分布在城市,经历了雍乾时期的发展之后,城乡分布开始趋于平衡,后经历了嘉庆时期的低潮阶段、道光时期的发展高潮和咸同光时期由重创转向恢复发展的阶段。许庆如《清代贵州义学的时空分布研究》,认为贵州义学的发展进程呈现出以府州县为基点向乡村僻野全面铺开以及由内地向西南地区深入的特点。王洪瑞《清代河南学校教育发展的时空差异与成因分析》,认为清代河南学校教育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突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新旧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一致性和一定的错位性,各类学校分布差异与发展差异的一致程度与人口因素密切相关,区域社会条件的差异是学校分布不均和地区失衡的根本原因等。夏媛媛《民国时期医学校分布的调控与失败》,认为国民政府大学区制改革和一系列捐资兴学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医学校的分布起到了调控作用,但医学校分布不均现象仍然存在。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成果对教育要素的时空分布及其特点和影响因素的探讨较为深入,也是本书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但这些研究成果从时段上看,主要集中于宋代到清代,特别是对明清时期书院分布的研究较多,对近代学校分布的研究实为不足;从地域空间看,研究地区主要是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广东等地,人口众多的行政区之一的四川却未得到足够的关注。
    (二)民国教育史的研究
    学界对民国教育的研究主要包括民国教育的综合研究、教育制度与政策研究、教育思想和教育家的研究;还有分学段的研究,如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特殊教育等。其研究涉及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育经费等相关内容。
    1. 民国教育的综合研究
    民国教育的综合研究,多见于专著,并以贯通古今的通史形式全面梳理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教育成就。如于洪波、李忠、金传宝等《简明中外教育史》,娄立志、广少奎《中国教育史》,高时良《中国教育史论丛》,王建军《中国教育史新编》,曲铁华《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李桂林《中国教育史》,黄仁贤《中国教育史》,于述胜《中国教育制度通史》,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 。另有部分专注于近代或民国的教育论著,如孙丽荣《中国近代教育史》,郑登云《中国近代教育史》,王越、周德昌《中国近代教育史》,冯开文《中国民国教育史》,白光耀《中国近代学校教育》,李华兴《民国教育史》,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邓传楷《中华民国之教育》,申晓云《动荡转型中的民国教育》 。这些著作通常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全面而系统。
    2. 教育制度与政策研究
    对中国教育制度与政策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和雷国鼎《中国近代教育行政制度史》 。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阐述了上古教育制度的起源及发展、汉到明清教育状况、民国新旧教育的演变,是中国教育制度研究目前的佳作。雷国鼎《中国近代教育行政制度史》,依历史编年体例,逐一叙述了从晚清到民国直至1982年,为期121年的教育行政制度的重大史实,勾勒出教育行政制度的演变轨迹。另有大量的学位论文对教育政策、教育行政体制、教育立法、自主招生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如苏国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校教育政策研究》 、刘建《中国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研究》 、高志刚《民国前期教育立法研究》 、李霞《民国时期教育方针的精神主旨研究》 、陈杏年《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论略》 、彭慧丽《民国时期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研究(1912—1949)》。
    3. 教育思想和教育家的研究
    对教育思想(思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救国及其民众教育、平民教育思想等方面。如张蓉《中国近代民众教育思潮研究》,认为民众教育思潮的特点是全民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以人生全部活动为内容的教育思想,实质是一种以爱国知识分子为主体,要求通过提高民众素质来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进步教育思潮。熊贤君《论战时教育思潮与战时教育的发展》,认为战时教育思潮是教育为适应抗战之需与夺取抗战胜利而形成的,保证了抗战时期各级各类教育的持续发展,为抗战救国储备和培育了有生力量。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