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读史阅世六十年(纪念版)(布面精装)

读史阅世六十年(纪念版)(布面精装)

  • 字数: 425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何炳棣著
  • 出版日期: 2014-09-01
  • 商品条码: 9787101085419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498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何炳棣先生的回忆录,其中附有私人信札和学术评估密件,详述过去六十多年“读史阅世”的心得体会,反映出早期前辈留学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探求学问、开拓思想、融合中西文化的学思历程,也是近现代教育史、学术史辉煌的一页,实有传世意义。本书简体字版原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现因何炳棣先生全部著作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书亦由中华书局出版。暂推出精装版。
目录
序言
上篇 国内之部
第一章 家世与父教
专忆1 何家的两根砥柱
附录 家族与社会流动论要
第二章 天津私立第一小学
专忆2 少年时代的朱英诞
第三章 南开中学
专忆3 爱国纪录的创造者
第四章 一年插曲:山东大学
第五章 清华大学(上)
1.考试与入学
2.“发现”自己,磨炼意志
3.培养自修习惯
4.30年代的清华历史系
第六章 清华大学(中)
学运史料的几点考证
第七章 清华大学(下)
“天堂”与“精神”
专忆4 雷海宗先师
第八章 两年傍徨:光华与燕京
第九章 西南联大(上)
1.留美初试失败
2.“尽人事”
3.再“尽人事”
4.否不单临
5.东山再起
附录1 留学考试的英文水平
附录2 第四届中英庚款英文试题
第十章 西南联大(下)
1.建校史略
2.联大社群
3.学风(上):人文社科
4.学风(下):理工
5.个人生活漫忆
第十一章 师友丛忆
1.郑天挺
2.钱端升
3.陈体强
4.张奚若附:罗应荣
5.潘光旦
6.闻一多
7.孙毓棠
8.丁则良
9.冯友兰
下篇 海外之部
第十二章 纽约和哥大(上)
1.选校补忆
2.旅途观感
3.令人留恋的纽约生活
第十三章 纽约和哥大(下)
1.岁月蹉跎的焦虑
2.导师的选择
3.课程忆要
4.两次口试
5.准备话别
附录 美国入文社科博士生外语考试制度述要
第十四章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上)
1.西迁温古华
2.博士论文计划受创
3.哥大论文的完成
4.论文出版的受挫
第十五章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中)
1.国史研撰的序幕
2.埋首国会、哥大、哈燕图书馆
3.决心踏进汉学以外的世界
第十六章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下)
1.哈佛与明清人口史论
2.哥大与《明清社会史论》
3.学习“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
4.极不寻常的邀聘与考验
专忆5 胡适
第十七章 芝加哥大学(上)
1.芝加哥创校及其特色
2.学校领导对中史教研的重视
3.国际规模的中国研讨会
第十八章 芝加哥大学(中)
1.课程的设计
2.研撰(上):一再出人明清的门槛
3.研撰(下):探索中国文化的起源
第十九章 芝加哥大学(下)
1.《东方的摇篮》引起的波折
2.新中国的号召
3.衰象:东亚教研的暗斗
4.师生关系
附录 中国文化的土生起源:三十年后的自我检讨
第二十章 老骥伏枥:先秦思想攻坚
1.重建与中央研究院的关系
2.画龙必须点睛
3.华夏文化中的宗法基因
4.儒家宗法模式的宇宙本体论
5.攻坚与翻案: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
卷后语
人名索引
摘要
    第四章 一年插曲:山东大学
     我在1932年冬因学潮被南开中学开除,跳了一班提前混了个中学文凭,于1933年夏考入山东大学,1933年秋入学,1934年夏转学清华大学。在山大仅仅读了一年,可是这一年使我终身难忘。
     在山大我主修化学,抵校后才知道化学系可能是当时全校很坚强的一系。系主任汤腾汉先生是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并经德国国家考试取得优等药物化学师执照。30年代德国的化学无疑是全世界很靠前的。汤先生很好诚恳,不时到一年级定性分析实验室亲切“视察”,回答实验上较难的问题。记得很后几周学习如何化验矿石。从磨粉、溶解以至如何分析无法溶解的渣子,工序和难度都超过清华的大一定性分析。普通化学由傅鹰教授主授。傅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理论物理造诣很深,尤精胶体化学。他的课要比清华张子高先生所教的普通化学高明得多。幸而那时有高班学长指教私下加读美国大二化学教本,才能在傅先生班上取得高分。傅先生一看就是聪明绝顶的人,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使一般学生不易和他接近。事实上他很幽默,喜欢和同学们谈科学水准和掌故。
     除了化学之外,我在山大相当多的时间用在英文上,那时外语系主任是梁实秋先生。他决定将一年级新生(工学院的除外)先做一甄别笔试,然后分组上课。笔试靠前名是主修化学的张孝侯,他得力于留美回国的哥哥的多年家中教导。张口语和写作都好,免修大学英文。我考第二名,不免修,分到甲组,教授是泰勒女士(Miss Lillian Taylor)。很不可解的是她明明是美国人,但三番五次地警告我们决不可学一般美国人的发音,尤其不准读出“滚转的R”(所谓的rolling r),一定要学牛津人的“a”。她英文发音和语调是比“皇家英文”都更“英”。多年以后才知道她在20年代是美国故意反抗礼教的“女叛徒”之一,这就说明何以她在20年代卜居北平,和清华哲学系教授金岳霖同居生女而不婚。
     真幸运,这一年我有充分机会学习地道的英文口语,改进英文写作。记得全班刚刚读完爱尔兰当代靠前作家James Joyce的Eveline这短篇小说之后,她出了作文题目,叫我们写一篇中国的Eveline。原著中这女孩大概十八九岁,住在首都都柏林,母已丧,父亲是不时发酒疯的工人。她结识了一个跑远洋的水手,两人已有默契,迟早结婚。这次水手回来,坚持两人乘船私奔成婚卜居澳洲。事实上,他已把她说服了,因为无论如何海外两夫妻小家庭的生活一定会比她目前的生活好得多。可是,直到就要开船了,她仍是半麻痹似的凝望窗外,始终不忍摒弃衰病潦倒的父亲;很后船和汽笛之声都在沉沉暮霭之中消逝了,她才被熟悉的手风琴奏出的凄凉的爱尔兰民歌惊“醒”过来。作文时我只需把都柏林换成胶州湾,把Eveline换成一个高密海滨的村姑,其余几乎可以照抄,只是接近用自己的词句。一星期后,泰女士在班上大声地叫着说,怎么全班都把题目作错了,全作成社会伦理的评论了,只有Mr.Ho写出一篇真正的短篇小说,背景是胶州湾,情调却又有点像Joyce。
     总之,山大这一年,仅就英文训练和进步而言,已是一生难忘的一年了。
     大一国文是游国恩教授主讲,他是江西人,国语很好,学问渊博,讲解深刻动听。可惜我那时精力都放在化学和英文里。由于对游先生印象很深,我离开山大之后一直注意他的行踪。知道他不久转到武汉,很后转到北大。在美国迟迟地才知道游先生与1946年被杀害的闻一多先生原来是两位《楚辞》的世界非常不错,我小小年纪在山大时虽然有眼,但还不能体会出这位老师是座“泰山”。难怪牛津大学郝克斯(David Hawkes)教授英语的《楚辞》名满天下,因为郝是牛津古典文学(希腊、拉丁)杰出的学生,1948―1951年被选派到北大跟游先生长期研读《楚辞》的。30年代山大中文系还有出名的古文学家丁山教授,国学方面相当有名的张煦教授和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的萧涤非教授,萧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专家。此外,赵太侔校长和前校长杨振声先生都是蜚声文艺界颇负时望的。总之,30年代山大的中文系是有声有色的。可惜我在山大的一年,闻一多先生已去清华,抗战期间我和他同在昆明昆华中学兼课,成为邻居,偶尔从谈话中发现他对青岛和山大具有美好的印象。
     那时的物理系,也极有朝气。系主任王恒守很好能干,以个人的热诚吸住了杰出的王淦昌教授,并抢到由美刚刚回国的任之恭教授。王淦昌是清华大学毕业后赴柏林大学深造获博士的。五六十年代知道他曾任苏联都布纳核子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并是祖国成功试验原子弹及氢气弹的少数领导人之一。在我的脑海里,他的成功也是山大的光荣。任先生未回国前数年,已经是哈佛大学物理和无线电的专任讲师,那时华人在世界靠前流大学任教之后才回国的实在罕见。任先生常和傅鹰先生打网球,我们在旁观看闲谈,无不钦羡,引为山大之荣。
     由于年少识浅,那时对其他学系缺乏了解,只知道学校既设在青岛,山大海洋生物方面在靠前靠前,此外相信其他学系都具有相当水平。短短一年之中的总印象是:山大是自然环境极为优美、已具基础、规规矩矩、认真教研、正在发展、前途不可限量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我之所以一年之后即转清华重读一年级,接近是为了长期准备投考中美或中英庚款考试的便利。亲老家衰更增强了我力求尽速争取出国深造机会的决心。
     30年代前半的青岛和山大生活值得回忆之处甚多。青岛真堪称人间画境,当一个十六足岁的我,在9月初暖而不威的阳光之下,抢先发售远望海天一色,近看海湾和楼房圈住的海面晶莹得像是一块块的不错蓝宝石,波浪掀起片片闪烁的金叶的时候,内心真是想为这景色长啸讴歌。尚未走到栈桥,阵阵清新而又微腥的气味早已沁人心脾。那些常绿和阔叶树丛中呈现出的黄泥墙、红瓦顶的西式楼房群,配合着蔚蓝的天、宝蓝的海,形状和色彩的和谐,真应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们描绘的理想对象!1985年夏重访青岛,海天依旧,大部建筑都已陈旧了不少,原来楼丛中出现了一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建灰暗的大砖楼,正如北京北海五龙亭外大而无当的灰楼群一样,部分地、无可补救地破坏了原有色调的和谐。
     30年代山大膳食的物美价廉,至今令人艳羡。我包了教职员的伙食,好像是每月八元,每日三餐,午晚两餐比一般饭桌多一个大菜。肉类充足,常有海鲜对虾。早晨可以另自出去吃豆浆、烧饼、油条。胶州的大白菜和大葱是驰名全国的。专享美中不足的是饭后无法去阅览室看报,因为那里照例是蒜味熏天。
     男生宿舍是八人一大间,同屋有廷荣懋(改名廷懋,内蒙政军首长之一)、郭学钧(改名郭林军,80年代初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同班有王广义(改名王路宾,80年代初任北京大学靠前副校长)、袁乃康(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副院长,已荣休)。女同学中郑柏林很诚恳、很用功,难怪她自新加坡回国后成为有名的海洋生物学家,英文版《中国建设》中曾刊过专文介绍赞扬她的教研成果。其余有成就的校友还不少,不能一一列举。1981年10月我回国参加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靠前学术讨论会,武汉宴会坐在湖北省省长韩宁夫的右手边,才发现他是1935年秋入学的山大校友。郭学钧在京面告:七七事变以前,凡是山西到山大“留学”的,每人每年都得到阎锡山二百元的支助。根据这一重要史实,再参照以上我所做的欠系统的、主观的、但绝非无据的杂忆和评述,不难想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山大在全国不错学府中应占的地位。
     1933―1934年我在山大的一年,是我一生英文进步很猛的一年,是我身高达到极限的靠前年,是广义教育行万里路的靠前年;由于青岛大自然的号召,又是我一生“美育”开始的一年。
     P50-5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