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二十世纪文学主潮与贵州作家断代侧影

二十世纪文学主潮与贵州作家断代侧影

  • 字数: 3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杜国景
  • 出版日期: 2018-11-01
  • 商品条码: 9787030586582
  • 版次: 1
  • 开本: B5
  • 页数: 338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认为有关20世纪贵州文学史的研究,应特别注重作家对地域历史文化的感受方式、提炼方式与表现方式。在发现、指出特殊性的同时,不能忽略贵州作家与主流文学的对话关系,尤其是贵州作家以自己的特点融入主流文学宏大叙事的渠道与方式。以此为原则,本书将清末民初至21世纪初的贵州作家断为四代,围绕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分析每一代作家贵州作家的特点,即他们如何以对地域文化的独特的精神体验,去迎接时代大潮冲击,去呼应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如何能够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大叙事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简介
杜国景,男,汉族,贵州省黎平县人。贵州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曾任贵州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院长、《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第四批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带头人,曾获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社科基金多项,论文、专著多次获省部级奖,并被靠前重要报刊转载。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导论1
第一节从贵州官话方言的阙如说起1
一、不能以言识地、以言识人的贵州2
二、“中心”的残缺与功能的变迁4
三、移民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9
四、贵州官话方言的当代动向12
第二节历史上的贵州作家与地域发现15
一、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现象15
二、明清两朝的“薄积厚发”20
三、明清诗文创作的地域发现25
第三节二十世纪贵州作家断代的理论与方法30
一、作家断代与文学的年龄32
二、二十世纪贵州作家的四个断代36
三、作家与地域文化40
第二章民国视野与贵州作家48
第一节向现代转型的传统文人51
一、蹇念益与清末民初贵州学子的最初觉醒53
二、姚华与陈夔龙代表两种不同的类型57
第二节社团、集团与贵州作家62
一、留学潮中的结社与周昌寿、文元模、马宗荣、杨敬慈、张梦麟64
二、文学研究会中的谢六逸、蹇先艾、李君毅、顾彭年76
三、其他社团或文人圈中的刘薰宇、杨藻章、孙尧姑、卢葆华87
四、与新文学两次相遇的贵州歌谣93
第三节政治文化的对抗与作家的分途107
一、分化中的寿生、谢六逸、蹇先艾与《新黔》杂志107
二、左翼、抗日战争时的贵州与段雪笙、陈沂、刘雪苇、萧之亮、陈靖、思基、张毕来、林辰、冰波115
三、张道藩与国民党系统中的其他贵州作家140
第三章“一体化”与作家地域文化身份的彰显153
第一节跨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老一代贵州作家155
一、蹇先艾与从国统区走来的其他作家155
二、披着战争硝烟落籍的邢立斌、田兵、涂尘野、钟华、俞百巍、微山166
第二节一代新人的成长168
一、新时代的贵州与胡学文、韦翰的小说168
二、石果、廖公弦与黔北地域文学的新开掘172
三、从部队成长起来的张克、傅泽、王蔚桦174
四、贵州文学界的新气象177
第三节国家区域政治与少数民族作家的崛起180
一、走进新时代的少数民族作家180
二、伍略、潘俊龄、龙志毅、苏晓星、熊正国184
三、天柱侗族作家群:张作为、滕树嵩、谭良洲、刘荣敏、袁仁琮189
第四章“重返八十年代”的贵州文坛196
第一节被“引爆”的“外省”诗歌197
一、轰动北京的贵州诗人198
二、“外省”之不当及相关评价问题203
第二节第三代的正式出场209
一、《文艺报》记者的贵州之行209
二、第三代脱颖而出的几种方式213
第三节历史拐点中的锐进与坚守216
一、李发模的诗与叶辛的小说216
二、何士光的蛰伏与崛起220
第四节聚讼纷纭的贵州作家227
一、凋落的《黑玫瑰》228
二、围绕张永龙、曹雨煤作品的争论230
三、唐亚平:女性诗歌的先声234
第五节仡佬族作家群的启示238
一、第一代仡佬族作家的历史性与民族性238
二、第一代仡佬族作家创作的地域性特点与当代追求244
三、赵剑平、戴绍康的小说250
第五章跨越世纪的贵州作家257
第一节九十年代的三代同堂257
一、社会转型与文学的演进257
二、第二代:石果、袁仁琮、龙志毅、苏晓星、伍略262
三、第三代:何士光、王剑、李宽定、顾汶光、徐成淼、戴明贤、余未人、雨煤266
四、第四代的整体出场274
第二节第四代整体观278
一、行走的跫音与斜线278
二、诗歌、散文综论284
三、长篇小说竞写潮的贵州响应292
第三节小说的几种价值形态300
一、欧阳黔森的英雄叙事与冉正万的远山情怀300
二、王华、肖勤小说的女性视角与修辞312
三、肖江虹、曹永的底层、地域与民族记忆320
四、谢挺、戴冰、梦亦非的文本试验327
结语332
参考文献334
后记337

摘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