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互联网+"视域下教师非正式学习研究——基于甘肃省民族地区的实践

  • 字数: 16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马炅,马永峰
  • 出版日期: 2018-11-01
  • 商品条码: 978703059175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44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6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兴起,非正式学习成为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本书在对甘肃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互联网+”视域下非正式学习的价值和教师非正式学习的特点及优势,对当前国内外非正式学习研究的现状进行详细的梳理,分析基于“互联网+”的非正式学习的指导理论以及对本书的启示。本书以甘肃省民族地区部分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指出甘肃省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在基于个人职业能力提升的非正式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据此,在“精准培训”理念的指引下,提出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精准培训”策略模型并进行详细的阐述。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1.1“互联网+”时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兴起1
1.1.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迫切需求6
1.1.3当代教育弊端日益显著8
1.2研究目的及意义9
1.2.1研究目的9
1.2.2研究意义10
1.3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12
1.3.1研究内容12
1.3.2研究方法12
1.3.3研究思路13
第2章甘肃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15
2.1甘肃省民族地区教育基本情况15
2.2甘肃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分析16
2.2.1甘南藏族自治州教育发展现状16
2.2.2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发展现状18
2.2.3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教育发展现状21
2.2.4天祝藏族自治县教育发展现状24
2.2.5酒泉市民族教育发展现状27
2.2.6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教育发展现状29
2.3国家加强农村和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部署31
2.4甘肃省加强民族地区敦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34
第3章“互联网+”视域下非正式学习概述36
3.1核心概念界定36
3.1.1互联网及“互联网+”36
3.1.2学习37
3.1.3正式学习38
3.1.4非正式学习38
3.2非正式学习的特点及价值39
3.2.1非正式学习的特点39
3.2.2非正式学习的价值40
3.3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比较42
3.3.1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等概念的探讨42
3.3.2基于二分法和三分法分类的比较42
3.3.3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关联和差别44
3.4“互联网+”视域下非正式学习的环境46
3.4.1个人学习环境46
3.4.2虚拟学习社区46
3.4.3MOOC学习平台47
3.5非正式学习的典型场合47
3.5.1艺术类的非正式学习48
3.5.2文学、科技类的非正式学习48
3.5.3在博物馆等机构中的非正式学习48
3.6“互联网+”对非正式学习的作用49
3.7基于“互联网+”的教师非芷式学习的要素50
3.7.1学习者50
3.7.2基于网络的新媒体工具50
3.7.3网络学习资源50
3.8“互联网+”视域下教师非正式学习的特点及优势51
3.8.1教师非正式学习的特点51
3.8.2教师非正式学习的优势52
3.9“互联网+”视域下教师非正式学习的典型形式54
第4章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55
4.1国外研究现状55
4.1.1国外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55
4.1.2国外对教师非正式学习的研究59
4.2国内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的内容分析60
4.3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发展及非正式学习的研究70
4.4国内对民族地区教师非正式学习的相关研究72
第5章“互联网+”环境下非正式学习的理论基础75
5.1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75
5.1.1社会建构主义的概念75
5.1.2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76
5.1.3社会建构主义的特点78
5.1.4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79
5.2知识管理理论82
5.2.1知识管理的概念82
5.2.2知识管理发展阶段82
5.2.3教师知识管理83
5.2.4知识管理的SEC1模型84
5.3情境学习理论86
5.3.1情境学习的概念86
5.3.2情境学习理论的发展86
5.3.3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88
5.4自主学习理诠89
5.4.1自主学习的概念89
5.4.2自主学习的特征90
5.4.3自主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91
第6章“互联网+”环境下甘肃省民族地区中学教师非正式学习调查分析94
6.1调查设计94
6.1.1调查目的94
6.1.2调查对象94
6.1.3调查方法94
6.1.4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95
6.2调查结果分析96
6.2.1问卷结果分析96
6.2.2访谈结果分析119
6.3研究结论121
6.3.1教师层面122
6.3.2新媒体层面123
6.3.3学校层面124
第7章甘肃省民族地区中学教师非正式学习能力的提升策略126
7.1甘肃省民族地区中学教师非正式学习及职业提升中存在的问题126
7.2“精准培训”理念的提出127
7.3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精准培训”策略模型128
7.4研究展望131
结束语133
摘要
    第1章 绪论
    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提出的班级授课制为标志,人类的教育进入了正式学习阶段。从此,学习就被划分为在特定机构进行的正式学习和与之相对应的非正式学习两大类。传统的学习科学研究基本上以正式学习为研究对象,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得到重视并在西方国家蓬勃兴起。在某种意义上说,非正式学习是人类学习的原初状态,对之进行深入研究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人类学习活动的本质,并与对正式学习的研究相得益彰。
    我国对非正式学习的研究近年来才刚刚起步,因此,追踪发达国家的研究动态,对于我国非正式学习的研究以及观察和指导一些学习实践活动,都具有基础性意义。
    近年来,非正式学习得到广泛重视是有多重原因的。渴望提高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对青少年校外活动安全性的关注,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探索机会,学生的社会化以及情感发展的需要等,都是引起研究者对非正式学习强烈兴趣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的几何数量的增加,都为非正式学习提供了日益强大的支持。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非正式学习都不以满足学校的具有正式结构的教育要求为目标,但非正式学习又是对正式学习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在掌校的围墙之外,非正式学习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其发生的频度和品质也影响了成人生活的丰富程度。而将非正式学习与成人发展和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才能体现非正式学习的人类意义。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其自身的能力、素养和知识结构,直接影响着下一代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从而影响着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非正式学习意义尤其重大。
    1.1 研究背景
    1.1.1 “互联网+”时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兴起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传播史就是一个人类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不断创造与使用新的传播媒介的过程,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同时,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知识传承或者人类教育的历史,通过信息传播,人类将自己与大自然搏斗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传承给后人,后人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知识与经验,以各种媒体为工具,将新的知识与经验总结并传承给后人。今天,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智慧和文明,这些文明都离不开对古人智慧和经验的继承,而这些都需要人类的教育。因此,人类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
    我国关于非正式学习的思想其实在孔子和老子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在《礼记?学记》中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在《论语?述而》中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说法。陶行知在给教师学习的建议时提出“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然要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格外明白了。”这些论述其实就是当今时代非正式学习的思想萌芽,只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只体现为一些关于终身学习思想、非正式学习的观点,没有上升到今天教育理论的高度。
    在20地纪的工业社会到当前21世纪的信息社会的百年间,社会和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革新,组织间与个体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总量不断增加,使得能否及时获得并运用新的知识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的紧迫性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显得更为突出。而这迫使人们必须改变传统“一次性学习”的观念与习惯,持续不断地学习成为社会与个人的诉求。“终身学习”(l1felong learn1ng)思想和理论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Un1ted Nat1onsEducat1onal,Sc1ent1f1c and Cultural Organ1zat1on,UNESCO)(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提出的“终身教育”( l1felong educat1on)概念衍生而来,主要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经过多年的普及与发展,“终身学习”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与推行。
    我国虽作为发展中国家却同样重视终身学习的推行,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十七大)上更是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1950年诺尔斯( Knowles)在《非正式的成人教育:管理者、领导者和教师的指南》(1nforrr1alAdult Educat1on:彳Gu1deforAdrr11n1strators,Leaders,and Teachers)提出“非正式学习”(1nformal learn1ng)思想,它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关注。一般来说,终身学习的具体形式可以划分为正式学习、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三种。而非正式学习主要指学习者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及实践经验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研究表明,成人一生中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知识占其全部知识的70%~80%。在工作场所学习的相关研究中,非正式学习更成为促进成人工作者提高工作绩效的关键。
    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快速改变着人们生存的世界,改变着人类的面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h1na 1nternet Network 1nformat1on Center.CNN1C) 2018年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网民结构的调查数据,截至2017年12月,国网民总数达到7.72亿,相当于欧洲国家的总人口,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与此同时,使用电视上网的网民比例也提高3.2个百分点,达28.2%;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市场。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车联网、智能家电促进“住行”体验升级,构筑个性化、智能化应用场景。移动互联网服务场景不断丰富、移动终端规模加速提升、移动数据量持续扩大,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创造更多价值挖掘空间。
    今天,可以说人类的一切都与互联网建立了无法割舍的联系。而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及“互联网+”概念的兴起,又开始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构成威胁,也迫使传统教育必须与互联网相结合,于是,“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
    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迅速成为互联网领域及相关研究者的热词。习近平主席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向世界宣告:“‘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对于“互联网+”,可以这样理解: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交通,滴滴打车出现了。也就是说,“互联网+”是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改造的结果是新行业形态的出现,互联网遇上了传统教育,或者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教育进行的基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改造,“互联网+教育”就诞生了。
    同社会许多其他行业一样,教育受到了互联网巨大的影响,“互联网+”思维给传统教育理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和挑战。教育如何面对和适应“互联网+”?通过探索“互联网+教育”的科学模式,促进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既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摆在广大敦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互联网+教育”的结果将会使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教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
    2012年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目前很重要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1ve open onl1ne course,MOOC,或译成“慕课”)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闯入人们视野,给“互联网+教育”产业及在线学习、高等教育等带来巨大影响,也为其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
    在2012年,如果上网搜索“在线教育”或者“互联网教育”,那么出现的相关公司并不多。但进入2013年后,大批涉及“互联网+教育”的公司涌现。据统计,每天新增的互联网教育公司就达2.6家。“互联网+教育”具有开放、包容和跨界的特点,它不仅会改变企业的运营模式和人的思维方式,也会对整个文化氛围产生较大的变革。同时,“互联网+教育”所释放出来的巨大魅力也让人难以抗拒。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公司(简称百度)、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巴巴集团)、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简称腾讯)三大巨头在“互联网+教育”上已经展开较量。而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断言,随着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行业将会迎来颠覆式的变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显而易见,如果没有教育信息化,就不可能有教育现代化。今天,无论在互联网界还是在教育界,都无法绕开一个热词:在线教育,或者“互联网+教育”。它被业内人士看作继“互联网+金融”之后的又一个热点。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大约为143亿元,到2012年己达723亿元,而到2015年“互联网+教育”的市场规模己达到1745亿元。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于2007年颁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十一五”时期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继续教育制度的建设目标是建立教师终身学习制度,使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教师群体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典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成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祉会的典范。我国政府于2010年启动了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国培计划”,“国培计划”的全称为“中小学教师重量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理念,强调师生作为个体的共同价值,主要表现为师生双方个人价值的生命性和个体内在的文明素质。互联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因此,有高水平的个体,才会产生高水平的集体,形成集体智慧的前提条件是个体智慧的生长。“互联网+”理念证明了“小河有水大河满”的道理,个人价值由于互联网的存在而以便捷、多彩的方式展现出来。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理念,主张学生的角色应该从教育的消费者向创造者转变,鼓励学生以多境域的视野认识世界,不再以学校水平来标榜教师的水平,而是以教师个体能力来彰显教师的个人价值。
    在今天“互联网+”时代,终身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社会的每个人,尤其
    是教师,想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胜出或不被淘汰,就不能不面临着终身学习的
    压力。随着互联网及“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普及,终身学习不再也没必要都进
    入课堂学习,各种学习形式,如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非正规学习都为今天的
    社会人提供各种提高专业素养的可能性,也为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高和专业发展
    提供平台。
    1.1.2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迫切需求
    教育是民族进步的根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基石。教师发展关乎教育质量的根本。为此,教师的发展历来备受关注。而教师学习自古以来一直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书出版之后,终身学习思想逐渐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教师学习越来越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是人们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手段,人们对学习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变化。当前终身学习的理念正在全球大力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