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重庆炼锌遗址群

重庆炼锌遗址群

  • 字数: 47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9-01
  • 商品条码: 9787030589132
  • 版次: 1
  • 开本: A4
  • 页数: 268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2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重庆地区炼锌遗址群的发掘报告,全书系统、全面地收录了重庆地区近40处炼锌遗址的调查、发掘成果,为研究重庆乃至全国炼锌技术的产生、发展和传播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此外,本书还收录了重庆地区炼锌遗址群的部分研究成果。
目录
第一章概述(1)
第一节中国炼锌考古简述(1)
第二节重庆炼锌遗址群概况(6)
一、地理环境(6)
二、历史沿革(9)
三、炼锌遗存考古发现与发掘(11)
第三节报告编写与说明(14)
一、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14)
二、报告说明(14)
第二章考古发现(15)
第一节丰都炼锌遗址群调查、试掘简报(15)
一、刀刘子(倒流子)遗址(16)
二、庙背后(柑子树河坪)遗址(19)
三、铺子河遗址(22)
四、沙溪嘴遗址(22)
五、秦家院子遗址(23)
六、袁家岩遗址(23)
七、石地坝遗址(24)
八、玉溪(庙包)遗址(24)
九、九道拐遗址(25)
十、郎溪遗址(25)
十一、赤溪遗址(25)
十二、清泉遗址(26)
十三、汀溪遗址(27)
十四、河嘴上遗址(27)
十五、糖房遗址(29)
十六、结语(30)
第二节重庆市丰都县铺子河遗址考古发掘报告(32)
一、文化堆积(35)
二、文化分期(37)
三、第四期遗存(38)
四、结语(48)
第三节丰都张家河遗址发掘简报(49)
一、引言(49)
二、地层堆积(50)
三、遗迹(51)
四、遗物(52)
五、结语(54)
第四节丰都炼锌遗址群2004~2005年发掘报告(56)
一、遗址概况及发掘情况(56)
二、地层堆积(61)
三、主要遗迹(67)
四、遗物(80)
五、分期与年代(84)
六、结语(84)
第五节丰都镇江墓群气象包外遗址发掘简报(87)
一、发掘位置和布方情况(87)
二、地层堆积(87)
三、遗迹及出土物(88)
四、地层出土遗物(94)
五、结语(98)
第六节忠县临汀二队炼锌遗址发掘报告(100)
一、遗址概况及发掘经过(100)
二、地层堆积(101)
三、主要遗迹(104)
四、出土遗物(123)
五、结语(130)
第七节石柱炼锌遗址群调查、试掘简报(134)
一、五子堡遗址(135)
二、坪上遗扯(137)
三、三虎头遗址(138)
四、龙洞湾遗址(139)
五、火烧坪遗址(144)
六、老窑厂遗址(144)
七、洪水沟遗址(153)
八、长五间遗址(154)
九、结语(154)
第八节石柱风电场工程建设征地区炼锌遗址调查简报(157)
一、官房屋基遗址(158)
二、铅场遗址(160)
三、冷水溪遗址(161)
四、欧家凼遗址(163)
五、老柏湾遗址(163)
六、龙洞湾遗址(163)
七、大风门遗址(166)
八、老银场遗址(167)
九、老厂坪遗址群(168)
十、结语(169)
第九节酉阳县鱼池岭遗址发掘简报(171)
一、地层堆积(171)
二、遗迹(172)
三、遗物(174)
四、结语(176)
第三章初步研究(177)
第一节炼锌考古探析(177)
一、炼锌考古概况(177)
二、环境选择与布局(179)
三、炼锌工艺流程(182)
四、分期与年代(184)
五、几点认识(188)
六、结语(191)
第二节中国古代单质锌始炼年代新考(192)
一、文献与检测:明晚期说献疑(192)
二、倭源白水铅:最早的单质锌记录(195)
三、出土瓷器:遗址分期与相对年代(198)
四、14C测年:单质锌始炼的绝对年代(201)
五、总结与认识(203)
第三节重庆古代炼锌的生产管理(204)
一、重庆地区古代炼锌遗址的考古发现(204)
二、中国古代炼锌生产的起源推断(204)
二、重庆清代炼锌的生产与管理(206)
第四节重庆古代炼锌的对外交流(217)
一、清代贵州出产锌在重庆的转运(217)
二、长方形、线形炉的传播(222)
二、中国古代单质锌生产的世界影响(224)
第五节重庆忠县临江二队炼锌遗址出土遗物检测与分析(225)
一、引言(225)
二、样品和方法(228)
三、结果(237)
四、结论(239)
第六节忠县临江二队炼锌遗址炼锌遗迹的搬迁保护(240)
一、遗址概况(240)
二、保护搬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42)
三、保护设计原则与工作目标(242)
四、技术实施(243)
五、讨论(251)
六、总结(252)
后记(253)
摘要
    靠前章 概述
    靠前节 中国炼锌考古简述
    由于锌的沸点( 907°C)和氧化锌的还原温度(904°C)较为接近,经过氧化反应得到的气态锌如果无法快速冷凝回收,则无法得到单质金属锌,因此锌是古代很难冶炼的金属之一,炼锌术出现的时间较晚。考古材料表明,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很早开始炼锌的国家。印度拉贾斯坦邦阿拉瓦利山区扎瓦尔铅锌矿遗址,时代为12~19世纪,出土了时代很早的炼锌遗物。
    中国古代炼锌相关问题长期以来颇受靠前外学者关注,对古代炼锌起源、工艺流程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靠前阶段:20世纪20~50年代,文献考证阶段。
    中国古代炼锌相关问题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以文献考证为主。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的章鸿钊先生,在其论文《中国用锌之起源》①和《再述中国用锌之起源》②中很早对中国古代炼锌问题进行了考查。他根据分析新莽泉布含锌的事实,认为《史记》及《前汉书》中提到之“连”(或作“链”)即为锌矿之一种,由而隋唐之“镊”、宋之“白锡”,也当属之,并且又以分析四铢半两钱无不含锌为证,提出中国用锌起源可远溯至丙汉文景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
    紧接着,曾远荣援引李时珍《奉草纲目》中的一段文字:“《宝藏论》云:铅有数种,波斯铅坚白,为天下靠前;草节铅出犍为,银之精也,衔银铅,银坑中之铅也,内含五色,并妙。上饶乐平铅次于波斯、草节。负版铅,铁苗也,不可用。倭铅可勾金。”③根据“倭铅可勾金”的说法,曾指出《宝藏论》作者为五代轩辕述,成书年代为918年,因此得出中国用锌起源于此时的结论④。自此之后,中国科技史界较为接受此说,而关于中国炼锌起源问题的研究也暂时沉寂了下来。
    第二阶段:20世纪80~90年代,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结合阶段。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批学者对中国古代炼锌起源、技术发展等问题又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表现为传统工艺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相结合。例如,赵匡华从冶金史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古代炼锌技术做了较全面的文献考证。赵氏认为,“倭铅可勾金”一句原文中本无,为李时珍所加,中国炼锌起源于五代之说没有根据山。许笠根据对贵州赫章妈姑地区传统炼锌工艺的考察,结合当地清代地方志文献的记载,提出贵州妈姑地区可能于10世纪开始冶炼包括锌在内的多种金属④。之后,台湾地区学者刘广定通过对李时珍援引他人资料的态度、《宝藏论》的流传、《政和本草》与《本草纲目》的比较等方面的论证,指出“倭铅可勾金”一句非李时珍所加,而为轩辕述之《宝藏论》原文所有,从而重新肯定了中国炼锌起源于五代的说法。刘广定进一步提出,“倭铅”一词自五代至明末,流传不广的原因在于“倭铅”可能为古代金丹术士使用的隐名,以及《宝藏论》流传不广或传抄本早有缺文所致③。此外,胡文龙、韩汝玢等对贵州省赫章县白果公社传统炼锌作坊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古代炼锌的工艺流程和技术等问题进行了复原,并根据史籍和研究资料提出我国炼锌起源可能起源于北宋时期山。梅建军根据近代历史文献记载和调查资料,对近代湖南、贵州、四川和云南等地的传统炼锌技术进行了记录和讨论,指出传统炼锌技术自宋应星时代以来,很重要的发展是冷凝装置的采用及改进⑨。同时,梅建军还论述了中印古代炼锌技术,并从工艺原理、技术渊源、冶炼装置、产品和技术传播等方面对丙者进行了比较,指出两者虽有相似之处,但在锌蒸气冷凝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印度炼锌技术虽早于中国,但尚无确切证据表明中国的炼锌工艺来源于印度⑥。此外,还有学者对《天工开物》中记载的炼锌工艺原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例如,杨维增结合调查资料和文献记载,提出我国火法炼锌经历了迥流法、蒸馏法和密闭鼓风炉炼锌法三个阶段,《天下开物》中记载的应为迥流法①。何堂坤从炼锌的物理化学过程和文献记载两方面否定了“迥流法”,重新肯定了蒸馏法⑧。
    这一阶段内,周卫荣对我国古代炼锌等相关问题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考证。例如,他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查,指出“倭源白水铅”没有用于铸造宣德炉,以往根据宣德炉的成分判断“倭源白水铅”为金属锌是错误的;并结合文献考证。就“风磨铜”和宣德炉的质地提出了新的看法⑨。他还通过对汉代的“连(链)”、明代的“水锡”及“倭源白水铅”的重新考证,指出中国具有生产意义的炼锌到明代万历年才可能出现凹。此外,他通过实物分析资料出发,结合历史文献,对我国古代用黄铜铸钱的历史做了详细的考证,指出我国古代自明嘉靖三十二年始用黄铜铸钱;白明天启年起,金属锌以单质形态用于铸钱凹。之后,他通过对云贵地区传统炼锌工艺的两次实地考察和文献考证,指出中印传统炼锌技术工艺不同,难以确定传承关系,并确定了锌在中国古代正名为“窝铅”,对既往中国炼锌起源问题的几种研究结论做了检讨后指出,中国古代的传统炼锌技术大约起源于明万历年间(16世纪),它是从传统的炉甘石点化黄铜工艺中发展出来的山.。之后,周氏将其对我国古代炼锌等相关问题的讨论收录进其专著之中②。
    第三阶段:21世纪至今,考古发掘和科技检测等多学科综合研究阶段。
    21世纪以来,我国炼锌考古进入了考古发掘和科技检测等综合研究阶段,主要表现为对重庆市丰都县、石柱县、广西河池等炼锌遗址进行的调查、发掘和对出土遗物进行科技检测等综合研究。200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丰都考古队对位于丰都县兴义镇张家坪村的铺子河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遗物。发掘者将其分为四期,其中第四期为明代冶炼遗存③。同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铺子河遗址邻近的张家河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炼炉2座,出土了冶炼罐等遗物④。由于发掘年代较早,且均未对遗物进行科技检测,发掘者对遗址性质的判断有误,但铺子河遗址发掘者判断遗址年代为明代,张家河遗址发掘者对冶炼罐齣形制、功能做了初步讨论都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迪。
    2002、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丰都县兴义镇杨柳寺村的庙背后遗址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发掘,后经有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分析研究,抢先发售确定为炼锌遗址;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文物普查资料为线索,对丰都县境内沿江两岸进行了针对性的实地徒步调查⑤;2004年9~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木屑溪遗址、庙背后遗址、铺子河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有关专家参与了本次发掘⑥。
    北京大学陈建立等对丰都庙背后遗址出土的矿渣、冶炼罐和锌锭等遗物进行了化学和冶金学分析,并进行了14C测年。结果表明,在明代人们已掌握了利用菱锌矿和煤炭冶炼锌的技术。庙背后遗址采用的炼锌技术与《天工开物》里所记载的极为吻合⑦。周文丽等对重庆石柱县大风门遗址出土的冶炼罐、冷凝窝等遗物进行了扫描电镜分析,将石柱与丰都炼锌遗址进行了对比分析山。
    这一阶段的炼锌考古工作主要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重庆境内丰都、石柱、酉阳、忠县等地的炼锌遗址的调查、发掘为主。2004年,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组成一行10余人的炼锌遗址考古调查工作队,在前两次调查的基础上,对丰都县内长江沿岸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查、勘探和试掘工作,确认并新发现了同类炼锌遗址共计20处②。2004年9月至2005年1月,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对丰都秦家院子、袁家岩、石地坝、九道拐四个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冶炼炉、灰坑、房址等遗迹,出土了大量冶炼遗物。本次发掘为研究炼锌遗址的时代、布局以及炼炉的形制、结构,炼锌工艺流程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我国炼锌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对丰都与石柱交界的七曜山西南麓一带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试掘。本次调查和试掘的炼锌遗址时代为清代,炼炉与丰都长江沿岸炼锌遗址的冶炼炉形制相似,但更为瘦长;冶炼罐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体变得瘦长,通高一般在40厘米以上④。此外,在丰都镇江墓群2007年度发掘中,对气象包外炼锌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187平方米,清理炼炉、灰坑、沟等遗迹7座⑤。2011年4-5月,为配合石柱风屯场工程建设,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对石柱境内的玉龙、大堡梁、狮子坪3处风电场进行了文物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本次调查复查和新发现炼锌遗址8处,新发现的炼锌遗址文化面貌与石柱炼锌遗址相同⑥。此外,重庆市文物考古所还对位于酉阳县东南后坪乡的鱼池岭炼锌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了炼炉、灰坑、房址等遗迹,出土了冶炼罐、瓷器等遗物,发掘者推测遗址时代为明末清初⑦。2012年8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再次对丰都县九道拐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蓄水池、拌料坑、堆煤(矿)坑等一系列遗迹,对冶炼场的布局、分工、流程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⑧。2013年6-8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位于忠县洋渡镇的临江二队炼锌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2113平方米,共清理各类与冶炼相关的遗迹125个,出土陶、瓷、铁、铜器等遗物700余件⑨。
    这一阶段的炼锌考古调查、研究工作还扩展到重庆以外的其他地区。例如,2005、2010年,有学者对广西河池市罗城、环江红山冶炼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发现了“马槽炉”炼炉、“碗形”炼炉、大量冶炼遗物等。据文献以及在各处遗址采集到的坩埚、炉渣、冶炼产品等冶炼遗存样品,显示这一地区至迟于清代时期就已能够炼锌,但其冶炼技术水平及其产品特征等尚待深入研究①。
    中国炼锌考古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研究方法走过了从单纯的文献考证到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结合,再到考古发掘和科技检测等综合研究三个阶段。目前,对于我国古代炼锌的基本技术、方法和工艺流程问题,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古代炼锌起源的时间问题仍存在争议。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田野考古和实验分析工作,完善对炼锌技术的发展、传播、矿料来源和运输路线、生产规模、产品流通等问题的认识。
    第二节 重庆炼锌遗址群概况
    一、地理环境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重庆境内的炼锌遗址集中分布在三大区域(图一;图版一,1),总数共计近40处:一是长江干流的两岸台地,包括丰都县镇江镇至忠县洋渡镇约30下米区域。该区域内的遗址均位于长江两岸的台地上,海拔在155~170米,分布区域绵延30余千米。由于江水涨落的不断冲刷,遗址现存面积在1000~15000平方米。二是七曜山片区,包括石柱县三星乡、龙潭乡及丰都县武平镇,海拔1600~1700米,沿七曜山呈东北—西南向分布。遗址现存面积500~30000平方米。三是长江支流(乌江流域),分布在乌江两岸的台地上,数量较少,目前所在遗址均位于乌江下游地区。
    图一 重庆炼锌遗址分布示意图
    1.郎溪遗址、九道拐遗址 2.清泉遗址、赤溪遗址 3.汀溪遗址 4.小双溪遗址、糖房遗址 5.刀刘子(倒流子)遗址 6.木屑溪遗址、张家河遗址、铺子河遗址、庙背后遗址 7.于溪(庙包)遗址、金刚背遗址、石地坝遗址、袁家岩遗址、秦家院子遗址、沙溪嘴遗址 8.凤凰嘴遗址、何家坝遗址 9.临江二队遗址 10.五子堡遗址 11.大风门遗址、三虎头遗址、坪上遗址 12火烧坪遗址、龙洞湾遗址 13.洪水沟遗址、长五间遗址、老窑厂遗址 14.老厂坪遗址群 15.欧家凼遗址、冷水溪遗址 16.铅场遗址、老柏湾煤矿遗址、官房屋基遗址 17.断龙桥遗址 18.鱼池岭遗址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