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传习录全解(新版)

传习录全解(新版)

  • 字数: 65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作者: 明 王阳明、朱孟彩
  • 出版日期: 2018-11-01
  • 商品条码: 9787511342997
  • 版次: 1
  • 开本: 10开
  • 页数: 54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了上、中、下三卷,由王阳明弟子们整理编辑,又几经汇整、增补。包含了王阳明全部的哲学体系及其基本主张,是研究修习阳明心学的基本著作,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它不但影响中国几百年,而且享誉海外,由此可见此书的价值和魅力。全书包括原文、译文、经典导读三部分。
目录
摘要
    4.人心之孝
     【原文】
     郑朝朔①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②之功。”
     先生曰:“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清奉养的礼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爱于是日又有省。
     【注释】
     ①郑朝朔:名一初,广东揭阳人,宫至监察御史。王阳明任史部主事时,朝朔为御史,曾向阳明问学。
     ②学问思辨:语出《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
     郑朝朔问:“至善也需要从具体的事物上探求吗?”
     先生说:“只要使自己的心达到纯然天理的状态,那就是至善,在事物上怎么探求呢?你暂且举几个例子出来谈一谈。”
     朝朔说:“以孝顺父母为例,怎样合理地进行防寒降暑适度,怎样做到得当地侍奉,都必须处理得恰到好处,找一个合适的标准才算是至善。所以我觉得这里面就有了一个学习、询问、思考、辨别的功夫。”
     先生说:“如果只是防寒降暑、奉养适宜的问题,一两天就可以学习完,根本无须什么学问思辨的功夫。在这些问题上,只要讲求自己的心达到至纯天理的境界。要做到自己的心至纯天理,就必须有学问思辨的功夫了,否则将难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即便是圣人,仍要有‘精一,的规范。如果只讲求把那些礼节琐事完成适当,就认为是至善,那现在的演员在台上,他们恰当表演了许多对父母奉养得当的礼节,那他们也可以看作是至善了。”
     这一天,徐爱又明白了许多。
     【经典导读】
     王阳明所说的心即理,是指人的意识是通过实践所赋予事和物的,这里的心是以理作为道德法则的。在他看来,人只要在心上下功夫,使自己具有真正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他就能根据事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行为方式,王阳明拿侍养父母来说明“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凡事都需要向自己的心中求,真正的孝并不只是嘴上说说,或者说做了某些孝敬的事。真正的孝,是把父母放在自己的心上,只有这样才能在正确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给予父母真正需要的东西。
     阳明先生说孝敬父母的具体行为要在道德原则的引领下,因时而行,也就说我们的孝应是父母所需求的孝。而不是仅仅心中有父母,就算尽孝了。孝敬不是放在嘴上的艺术,一个心中有父母的人,会尽自己的优选能力为父母尽孝。
     有这样一则故事:
     兄弟两人都立志修道远游,怎奈父母年迈,弟妹年幼,老大还有病妻弱子,所以一直未能如愿。一天一高僧路过,兄弟俩便将家中难处诉说一遍,并想拜他为师。高僧双手合十,微闭双目,喃喃自语:“舍得,舍得。没有舍哪来得?你俩悟性皆不够,十年后我会再来。”说完,飘然而去。哥哥顿悟,背负经书决然离家。弟弟望望父母,看看病嫂幼侄,终不能舍弃。
     十年后,哥哥归来,口诵经文,念念有词,仙风道骨,卓尔不凡。再看弟弟弯腰弓背,面容苍老,神情呆滞,反应缓慢。高僧如期而至,问他们各自的收获。
     哥哥说:“十年内游遍高山大川,走遍寺庙道观,背诵真经千卷,感悟万万千千。”
     弟弟说:“十年内送走老父老母,病嫂身体康复,幼侄成家立业。但因劳累无暇诵读经书,恐与大师无缘。”
     高僧微微一笑,决定收弟弟为徒。
     哥哥不解,追问缘由。
     高僧道:“佛在心中不在名山大川;心中有善,胜读真经千卷;父母尚且不爱,谈何普度众生?舍本逐末,终致与佛无缘。”哥哥默然。
     “父母尚且不爱,谈何普度众生。”高僧的开示,一语直指人心。高僧所说的“舍得,舍得,没有舍哪来得”,哥哥以为是要放弃家庭,放弃亲情,成就自我;而弟弟则选择了守孝敬亲,即便因此与佛无缘,也无怨无悔。
     心中有善才是真行善。一个连何为真善,何为孝道都分不清的人,又怎能悟道修道呢?
     从事事物物上去追求的孝心,就像无根之树,时间久了定会变成枯枝败叶,毫无一点生气。真正的孝心发自心性的本源,根深叶茂,可有四季常青之景,可得天长地久之形,即使寒冬季节,也可给人温暖如春的浓浓暖意。
     任何人都应该孝敬父母,不仅仅因为他们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更因为他们给了我们道德教训。孝敬父母,重要的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怎么做。
     孝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自然的尊敬与敬爱,对父母不仅要实实在在地孝敬,而且孝敬的行为必须出于正确的心态。真正的孝不是随口的想念,也不是时不时地打电话,而发自内心的能让父母感受到的爱。
     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孝敬双亲,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给了许多人无法陪伴父母左右尽孝的理由。放眼望去,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人寒窗苦读离开故土,在异地他乡成就自己的辉煌事业。然而,此时有多少人能抽出时间去看望远在故乡的父母呢?代替他们陪伴给父母的只是冰凉的电话问候,或者是自己寄给父母的生活费。虽然,现实的种种原因让我们远离父母,但只要心怀纯心之孝,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只要秉承对父母的纯真孝心,我们就会时时把父母牵挂心头。我们仍然可以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孝敬我们的父母。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父母接过来和自己一起住;假如条件不允许的话,我们也可以抽时间常回家看看。
     【点睛之笔】
     孝,唯从心纯中来。冰凉的电话无法代替我们陪伴父母,再放慢脚步,用那颗纯孝的心,我们总能找出时间回到父母身边。孰轻孰重心知道。
     P11-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