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清代词学思想流变

清代词学思想流变

  • 字数: 373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陈水云
  • 出版日期: 2018-10-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3062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88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清代词学思想流变》试图从流派的视角对清代词学思想史进行一个比较完整而系统的讨论。全书共六章,靠前章为背景介绍,从清词中兴的话题谈起,从词籍出版的角度谈清词的繁盛,并重点讨论了两个话题,一是词学批评文献形态,一是20世纪以来清代词学文献整理的状况,很后谈到清代词学独特的学术品格——学科意识的自觉、学人之词的出现、乾嘉朴学的影响等。第二章是对清初词学三大重要议题的讨论,分别是“话语”,清初词派的思想分歧与论争,以及清初词选编纂。第三章对清代影响很大的词派——浙派的讨论,按时间先后顺序对朱彝尊、厉鹗、王昶、戈载等重要词学家的思想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对近现代词坛发生深远影响的常州派的分析,重点论述道光以来常州派思想如何影响词坛并向其他地区辐射,重点分析了19、20世纪之交两位有名词学家谭献和陈廷焯的词学思想及其在近现代词坛的影响和反响。第五章是对浙西、常州两大词派之外的四个词人群体的考察,本章将重心放在对山左和豫东两个词人群体的讨论上,反映了清初词坛格局。还论述了晚清的地域性词人群体——淮海词人群和临桂词人群,前者比较接近浙派作风,后者思想接近于常州,颇能说明晚清词坛浙、常交融的时代风貌。第六章是对过去关注不多的清代词学家的思想进行分析。
作者简介
陈水云,1964年生,湖北武穴人。1996年获南开大学博士学位。1996年进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先后为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2009年为美国新泽西州Rutgers大学东亚系访问教授。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湖北省古达文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词学、明清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清词中兴与词籍出版
第二节 清代词学的文献形态
第三节 清代词学的学术品格
第二章 清初词学的三大议题
第一节 清初词学话语建设及其局限
第二节 清初词派的思想分歧与论争
第三节 清初词选的编纂动因与宗旨
第三章 浙派词学思想在清代的传衍
第一节 朱彝尊思想在清初的反响
第二节 雍乾时期浙派词学的再出发
第三节 “后吴中七子”及新浙派词学
第四章 常州派词学思想在后代的影响
第一节 常州派的思想传衍与地域辐射
第二节 谭献“柔厚”说及其近代传承
第三节 陈廷焯“沉郁”说及其现代反响
第五章 清代郡邑词人群体的词学思想
第一节 清初豫东词人群的词学思想
第二节 清初山左词人群的观念流变
第三节 晚清淮海词人群的审美追求
第四节 晚清临桂词人群的思想流变
第六章 清代有名词学家的词学思想
第一节 纳兰性德词学思想与文学传统
第二节 汪森与浙派:一个家族的词学史
第三节 刘熙载“三品”说及其生成背景
第四节 谢章铤的词学主张及其创作追求
第五节 陈廷焯对浙派思想的“承”与“变”
参考文献
附录 忆王达津先生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